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婧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骨髓
  • 1篇单抗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免疫球...
  • 1篇蛋白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增多
  • 1篇血小板增多症
  • 1篇异常综合征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血小板...
  • 1篇造血
  • 1篇造血干
  • 1篇造血干细胞
  • 1篇造血干细胞移...
  • 1篇造血干细胞移...

机构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3篇王利
  • 3篇黄婧
  • 1篇年青
  • 1篇罗小华
  • 1篇肖青
  • 1篇朱艳
  • 1篇杨泽松
  • 1篇刘林
  • 1篇魏春梅

传媒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SPARC基因过表达对SKM-1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4年
构建SPARC基因过表达载体,转染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细胞系SKM-1细胞,探讨SPARC基因过表达对人MDS细胞系SKM-1细胞凋亡的影响。以pcDNA-SPARC为引物,PCR扩增SPARC基因;将靶基因克隆入慢病毒载体pGC-GV,构建含有SPARC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pGC-GV-SPARC,测序检测正确性;将构建载体pGC-GV-SPARC转染人MDS细胞系SKM-1,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RT-PCR检测SKM-1细胞中SPARC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PARC蛋白表达,MTS法测定小剂量阿糖胞苷(30 ng/mL)对实验组增殖抑制的影响,Annexin V检测SPARC基因转染后对人SKM-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构建含有SPARC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pGC-GV-SPARC转染效率为(64.25±1.42)%;转染后,SPARC mRNA及蛋白表达在靶细胞中较对照组增多。小剂量阿糖胞苷对转染组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组。SPARC基因转染后人SKM-1细胞凋亡率较未转染组明显增高,加入阿糖胞苷后人SKM-1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由此说明,作者成功构建了携带人SPARC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人SKM-1细胞系后稳定表达SPARC基因,SPARC过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且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30 ng/mL)更有效地抑制SKM-1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年青魏春梅黄婧但春莉肖青杨泽松王利
关键词:阿糖胞苷慢病毒载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多发性骨髓瘤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4年
多发性骨髓瘤(MM)以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生并广泛浸润、血清或尿液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出现及沉积为临床特征,常伴广泛骨质破坏、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少见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以血小板计数持续增高、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增生、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为特征.MM伴ET极为罕见,国内未见报道.我们收治1例MM伴ET患者,报告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
黄婧罗小华朱艳王利刘林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文献复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巨核细胞肾功能不全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9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5年于我院血液科接受APBSCT治疗的99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9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31例,中位发病年龄44(16~69)岁。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88例(BNHL 60例,T-NHL 28例),霍奇金淋巴瘤11例;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2和IPI评分>2分别为78例和21例;移植前处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状态的患者65例;临床分期Ⅲ~Ⅳ期者84例;移植前化疗中,31例B-NHL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29例未使用。(2)全部患者动员后均采集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其中2例未获得全面造血重建,后因脓毒血症死亡,其余患者均造血重建成功。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5(0~109)个月,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74.70%和61.60%。移植前达CR状态患者的3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86.20%和76.90%;未达CR状态的3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52.90%和32.40%;两组相比OS率和PF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移植前IPI评分处于低中危组(IPI≤2)患者的3年PFS率为69.20%,中高危组(IPI>2)3年PFS率为33.30%,2组间P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NHL患者的3年PFS率与T-NH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年PFS率70.00%vs.42.90%,P=0.019)。B-NHL中应用1~2疗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3~4疗程组与未使用组相比OS率和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2,P=0.368)。结论:APBSCT是治疗恶性淋巴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移植前未达CR状态、移植前IPI评分>2以及T-NHL为影响恶性淋巴瘤的预后不良因素。
黄婧王利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淋巴瘤利妥昔单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