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
- 作品数:18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柳州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柳州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观察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0例肝脏炎性假瘤呈单发孤立肿块,CT平扫9例表现为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病理主要表现为大片凝固坏死及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和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 黄斌赵时梅黄永杰
- 关键词:肉芽肿浆细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进展被引量:8
- 2009年
- 黄斌宋英儒
- 关键词: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学诊断颅内肿瘤脑部病变原发肿瘤免疫制剂
-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提高PPNET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 X线平片、CT、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10例PPNET中,3例位于胫骨,1例位于肱骨,2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骨盆,1例位于腹股沟,1例位于腹膜后。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伴有骨质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CT扫描中,表现为不规则的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伴有环状骨质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5例发生于软组织的PPNET表现为边界不清且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MRI中,10例发生于骨骼及软组织的PPNET,均表现为T1WI均呈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分隔样强化。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菊形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均表达CD99,并不同程度地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S-100、Vimentin(波形蛋白)等。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PPNET诊断的准确性,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黄斌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软肝利胆汤对介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软肝利胆汤对介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肝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将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介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治疗组在介入治疗第1 d开始服用中药软肝利胆汤直至放疗治疗结束。2组患者分别于介入治疗前、介入后放疗前、放疗结束后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和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LC)对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其变化。结果治疗组43例,脱落3例;对照组43例,脱落2例。2组病例脱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介入后放疗前及放疗后KPS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介入治疗前,2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症状/副作用、社会功能及总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后放疗前,治疗组躯体功能、症状/副作用及总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相当(P>0.05);放疗结束后,治疗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症状/副作用及总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功能评分相当(P>0.05)。结论软肝利胆汤显著改善了介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 宁雪坚斯韬冯献斌黄斌孙丕云王三虎石彧池涛
- 关键词:肝肿瘤放射疗法中医疗法
- 肝胆宁在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研究
- 易新平郑捷罗学文朱慧如杨柳惠陈彪陈景繁刘远文黄斌刘春明
- 本课题是柳州市科技局下达的柳州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科研课题(科技攻关计划类别),合同编号为:2009021516。本研究项目将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予常规纤维十二指肠镜治疗,治疗组60例...
- 关键词:
- 关键词:肝胆宁胆总管结石纤维十二指肠镜中西医结合
-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特征与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MM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全身性疼痛、贫血、出血、肾功能损害、发热、肺部感染和全身乏力等.32例患者不同部位X线摄片的阳性率分别为颅骨85%、肋骨56%、脊椎53%、肩胛骨46.1%、骨盆43%、股骨37.5%、胫骨33.3%,15例脊椎CT均显示明显骨质破坏,12例脊椎MRI中有10例示明显信号改变,18例ECT全身骨扫描全部出现多骨的浓聚灶.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化且缺乏特征性,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穿凿状或虫蚀状骨质破坏及广泛的骨质疏松;X线平片检查尤其是头颅、骨盆、腰椎、肋骨及骨痛部位,应作为多发性骨髓瘤初诊的常规筛查,CT、MRI及ECT检查对早期和不典型多发骨髓瘤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检查.
- 黄斌钟醒怀黄永杰江万荣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体层摄影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像
- COX-2及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研究
- 罗毅陈勇叶远良邱修辉赵时梅黄斌杨得志刘锦荣
- 本课题是柳州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课题“COX-2及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属于科技攻关计划类别。课题合同号为:2008060502。本课题从2008年6月开始,至2012年5月结束。本课题研究...
- 关键词:
- 关键词:垂体腺瘤侵袭性影像学特点免疫检测
- 螺旋CT和DSA诊断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及癌栓的诊断对照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癌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及门静脉癌栓(PVTT)的CT和DSA表现,评价CT和DSA诊断不同类型APS及PVTT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肝细胞癌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及门静脉癌栓患者的CT动态增强和DSA资料,将APS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将PVTT分为Ⅰ、Ⅱ、Ⅲ、Ⅳ型,分析3种类型APS及四种类型PVTT的三期动态增强CT和DSA表现。结果:35例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及门静脉癌栓的病例中,CT动态增强共检出APS19例,其中中央型12例、周围型4例、弥漫型3例;DSA共检出APS27例,其中中央型12例、周围型10例、弥漫型5例。CT动态增强共检出PVTT20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9例、Ⅲ型8例、Ⅳ型2例;DSA共检出PVTT26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8例、Ⅳ型4例。对于APS合并PVTT的病例,CT动态增强共检出12例,DSA共检出16例。在周围型APS、Ⅰ型和Ⅳ型PVTT及周围型APS合并PVTT的诊断上,螺旋CT不及DSA(P<0.05)。结论:肝癌合并APS及PVTT具有特征性的CT和DSA表现。CT可准确地评价中央型和弥漫型APS及Ⅱ型和Ⅲ型PVTT,但在评价周围型APS、Ⅰ型和Ⅳ型PVTT及周围型APS合并PVTT方面较DSA仍存在一定差距。
- 黄斌
- 关键词:肝细胞癌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
-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例中4例为单发,5例多发,共有15个病灶,幕上13例,幕下2例,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7个,占46.6%,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4个,占26.6%,位于小脑部2个,占13.3%。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MR平扫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染色质颗粒粗,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 黄斌黄永杰
- 关键词:病理学
- 螺旋CT和MRI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I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9例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13个病灶呈低密度,2个病灶呈高密度,4个病灶未能显示,病变检出敏感性为78.9%;CT增强扫描动脉期10个病灶表现呈周边薄环状增强,3个病灶呈高密度,4个病灶无增强呈等密度,2个病灶未能检出,病变检出敏感性为89.4%:门脉期11个病灶呈厚环状增强,4个病灶呈等密度,3个病灶均匀增强,呈高密度,1个肿块未见显示,病变检出敏感性为94.7%;延迟期7个病灶呈不定形轻度增强,呈低密度,4个病灶呈等密度,8个病灶明显增强,呈高密度,病变敏感性为100%。9个病灶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或略高信号,病变检出敏感性为100%动态增强扫描6个病灶表现为缓慢增强型:3个病灶表现为快速增强型:病变检出敏感性为100%。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 黄斌钟醒怀黄永杰江万荣裴锐昌
- 关键词:胆管细胞癌CT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