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时鑫
-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Cu/SiO_2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6
- 1993年
- 采用等容浸渍法制备了三种类型的Cu/SiO_2,催化剂(铜担载量都为3.3Wt%).将其制备因素与XRD、SEM、XPS等表征手段所得结果相关联,得出氨具有分散硅胶表面铜组分的作用、有无氨介入催化剂制备过程可导致截然不同的表面CuO分散状态.有氨介入时所得催化剂表面孤立Cu^(2+)(二硅氧基钳合—Cu^(2+)与具有一定分散程度的CuO共存、氨介入方式及所用铜盐不同,二种状态的铜组分在载体表面所占的比例不同.用硝酸铜为原料,先浸铜盐后浸氨的方式所得催化剂表面绝大部分为孤立Cu^(2+);而浸铜盐后不浸氨的催化剂表面绝大部分为CuO.在制得的5个催化剂中,表面上明显有CuO存在的4个催化剂,CuO似乎都分布于载体外表面,即形成近似于“蛋壳形”的分布.
- 张文忠丁时鑫殷元骐
- 关键词:催化剂铜二氧化硅
- 二氧化硅担载铜系催化剂上异丁烯与甲醛缩合一步生成异戊二烯的研究被引量:4
- 1993年
- 本文对前文所表征过的5个Cu/SiO_2催化剂进行了烯醛缩合反应制异戊二烯的活性评价.并对其反应后未再生的样品进行了XRD及XPS表征,关联表征与反应结果发现这些纯铜系催化剂上存在的两种铜组分(CuO和孤立Cu^(2+)),可被反应物甲醛还原为金属铜或Cu_2O.从反应初始活性数据来看,似乎可以认为Cu_2O是烯醛反应的活性相之一,且很可能是活化甲醛的中心.而金属铜则对生成异戊二烯不起活性作用.Cu_2O所起的可能是一种弱酸弱碱双功能位的作用.文中还对具有较长寿命的N-115(二氧化硅担载铜锑催化剂)和N-218(二氧化硅担载铜系催化剂)二催化剂寿命试验前后的活性数据进行了对比,并从酸碱催化的角度推论了影响铜系催化剂寿命的两个可能因素.
- 张文忠丁时鑫殷元骐
- 关键词:催化剂二氧化硅甲醛铜异戊二烯
- 异丁烯-甲醛气相缩合制异戊二烯催化剂
- 异丁烯甲醛合成异戊二烯,属于共轭双烯烃的制备,本发明的催化剂以SiO<Sub>2</Sub>为载体,以铜的氧比物、复合氧化物或硫酸盐为活性组份,还可以含有一种或几种助剂元素,其中Cu∶Si=0.001∶1.0~1.0∶1...
- 丁时鑫安立敦党中远顾靖芳杨得信陈革新虞玲孙照银朱宝珍
- 文献传递
- 担载铜镍催化剂氢溢流现象的TPR研究被引量:9
- 1993年
- 本文采用TPR(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作为主要表征手段,对担载铜、镍催化剂循环还原-氧化(RedoX过程)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其次也进行了TPR测试后所得金属铜(镍)催化剂催化还原其前体氧化物(auto-catalysed reduction)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研究方式所得种种有趣结果都可归属于氢溢流现象.RedoX处理后,其TPR谱上金属氧化物的还原峰向低温区位移,并伴有总耗氢量的增加.其中峰位移可归属于Redox过程未被氧化完全的还原态金属(特别是铜)离解氢分子,形成的氢原子溢向邻近的金属氧化物(如CuO),使其在较低温度下还原;而耗氢量的增加则可归属氢原子向载体(SiO_2或Al_2O_3)的溢流,载体被活化使总耗氢量增加.上述现象可认为是同一颗粒间的氢溢流.在自催化还原过程中出现的氢溢流现象(低温区出现新还原峰和总耗氢量增加)可认为是催化剂不同颗粒间的氢溢流.总之TPR可以作为研究同一颗粒和不同颗粒间发生氢溢流行之有效的方法.
- 张文忠丁时鑫殷元骐
- 关键词:铜氢溢流铜镍
- 高温水蒸汽对铬磷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1990年
- 研究了铭磷催化剂的高温水蒸汽处理对其性能产生的影响。处理温度500℃,时间1—60小时。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活性评价、比色分析,扫描电镜和顺磁共振等。结果表明,在水蒸汽处理22小时前,异戊二烯的收率无明显变化,选择性有所上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异戊二烯的收率和选择性均有下降趋势;反应的“诱导期”缩短了;Cr^(3+)、磷的含量及催化剂的比表面无明显差异,积炭量减少,催化剂的晶粒形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 孙照银徐贤伦顾靖芳丁时鑫
- 关键词:异戊二烯水蒸汽高温
- 异丁烯、甲醛气相缩合制异戊二烯催化剂
- 1994年
- 丁时鑫
- 关键词:异丁烯甲醛异戊二烯催化剂
- 用于制异戊二烯的铜/氧化硅催化剂
- 异丁烯甲醛合成异戊二烯,属于共轭双烯烃的制备,本发明的催化剂以SiO<Sub>2</Sub>为载体,以铜的氧化物、复合氧化物或硫酸盐为活性组份,还可以合有一种或几种助剂元素,其中Cu∶Si=0.001∶1.0~1.0∶1...
- 丁时鑫安立敦党中远顾靖芳徐贤伦尹元根杨得信陈革新虞玲孙照银朱宝珍乌力吉赵继东袁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