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书国伟

作品数:55 被引量:251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手术
  • 11篇颅脑
  • 10篇颅内
  • 9篇动脉瘤
  • 9篇血管
  • 8篇入路
  • 8篇外科
  • 7篇脑损伤
  • 6篇颅内动脉
  • 6篇颅内动脉瘤
  • 5篇动脉
  • 5篇岩斜区
  • 5篇诱发电位
  • 5篇手术入路
  • 5篇外伤
  • 5篇颈椎
  • 5篇颈椎病
  • 4篇血肿
  • 4篇双频指数
  • 4篇前入路

机构

  • 25篇上海交通大学...
  • 24篇上海中医药大...
  • 10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美国芝加哥大...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上海公安高等...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浦东医...

作者

  • 55篇书国伟
  • 46篇费智敏
  • 32篇张珏
  • 16篇王勇
  • 13篇龚立
  • 13篇许乐宜
  • 12篇崔华
  • 12篇李善泉
  • 12篇王静予
  • 12篇蔡佩浩
  • 11篇孔令军
  • 9篇周正文
  • 9篇罗其中
  • 8篇邱锋
  • 8篇王勇
  • 7篇陈丽
  • 6篇樊翊凌
  • 5篇周正文
  • 5篇李学民
  • 4篇顾国山

传媒

  • 7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中国神经精神...
  • 5篇中国临床神经...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现代神经疾病...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5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4
  • 4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总结临床经验。方法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于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施行颈椎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63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出血、瘫痪、脑脊液漏及内固定松脱、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后3d和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4.86±0.69)分和(15.27±0.63)分,均较手术前[(8.25±0.92)分]明显增加(P〈0.01)。影像学显示减压充分,椎体间融合良好,内固定位置准确。结论经颈椎前入路施行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风险小,成功率高,疗效满意。
费智敏张珏书国伟崔华王勇
关键词:颈椎病椎间盘切除术脊髓疾病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23
2008年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以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致死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DAI的致伤原因、临床特点、救治措施和预后情况。结果DAI最常见原因为车祸伤(71.4%,20/28),其次为坠落伤(21.4%,6/28)。本组28例经治疗后有6例死亡(21.4%),其余病例均随访6个月,治愈好转13例(46.4%)、中残3例(10.7%)、重残4例(14.3%),植物状态生存2例(7.2%)。结论DAI的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结合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可早期诊断,尤其以MRI诊断价值最大,治疗DAI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早期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以及后期高压氧辅助治疗可改善预后。
庄仲伟费智敏王勇张珏书国伟李善泉
关键词: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影像学表现
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治疗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总结颈前路侧前方显微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借助显微镜和高速磨钻对79例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侧前方显微椎间盘摘除减压术,采用Cage或钛网自体骨融合后并使用钉板系统固定;术中同时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监护。结果79例病人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症状加重或术后复发者。随访5-48个月,影像学资料证实:神经根减压充分,融骨良好,内固定钛板位置准确。结论颈前路侧前方显微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
费智敏王勇书国伟张珏崔华
关键词:颈前路神经根型颈椎病
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的改良及疗效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 8例 ,次全切除 1例 ,大部切除 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 ,术后昏迷 1例 ,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 3例 ,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简便、安全 ,可充分显露岩斜区 ,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 ,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王勇费智敏钟春龙周正文书国伟王宇董斌张珏罗其中
关键词:岩斜区脑膜瘤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疗效手术技巧
体感诱发电位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联合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S)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SEP和MDS对53例患者(共57个颅内动脉瘤)手术进行术中监测,根据术中SEP和MDS的变化调整瘤夹。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1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SEP持续变化。9例(17.0%)应用MDS协助定位动脉瘤或判断载瘤动脉走行,夹闭后3个(5.3%)瘤体内仍存在血流信号,调整瘤夹至无血流信号。6例(11.3%)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调整瘤夹位置至MDS恢复正常。术后50例DSA检查未见瘤体残留,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通畅,与术中SEP和MDS监测结果一致。术后1个月随访,死亡2例;其余患者GOS 5分者41例,4分8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SEP和MDS是一种无创、方便、有效的术中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费智敏张珏书国伟蔡佩浩王静予邱锋孔令军许乐宜龚立王夏飞李善泉
关键词:体感诱发电位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术中监测动脉瘤夹闭术
前床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探讨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前床突脑膜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999至2006年收治的26例前床突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为21~66岁,平均47.6岁。本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术中辅以微血管多普勒技术指导肿瘤包裹血管的分离。结果26例患者中,SimpsonⅣ级切除6例,SimpsonⅢ级切除4例,SimpsonⅡ级切除1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利用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于明显侵犯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的残余肿瘤,可考虑术后放射治疗。
崔华王勇周正文费智敏书国伟殷玉华樊翊凌张珏周彩芳李善泉刘洪章丁毅
关键词:前床突脑膜瘤显微手术微血管多普勒
纤维蛋白封闭剂在颅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2004年
田鑫罗其中王勇徐纪文费智敏书国伟
关键词:外科手术脑脊液
颅内压监测在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开颅手术夹闭术中植入基本型或脑室导管型颅内压监测探头,术后根据颅内压监测指导药物治疗和脑脊液引流。对患者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颅内压始终低于20 mm Hg(1 mm Hg=0.133k Pa);13例患者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给予甘露醇脱水,增加脑脊液引流后颅内压低于20 mm Hg;1例脑内血肿患者通过二次手术治疗后好转;1例大面积梗死患者死亡。术后随访3~6个月,CT检查发现11例(19.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脑积水,放置脑室导管型颅内压探头患者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5.22%,显著低于放置基本型颅内压探头患者的36.36%(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特别是脑室导管型颅内压监测可以观察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张珏费智敏书国伟王静予蔡佩浩邱锋许乐宜孔令军龚立谭晓辉于淼马佳涛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动脉瘤夹闭脑积水
枕下远外侧入路至下岩斜区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对枕下远外侧入路应用解剖研究,为下岩斜区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例(20侧)10%甲醛固定并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P头上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观察下岩斜区神经血管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关系,测量相关重要数据。结果下岩斜区显微结构主要包括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PICA及其穿支、VA及其穿支。舌咽神经起于延髓橄榄后沟上1/3,多以单干起源,本组18侧,双干起源较少见,本组2侧,向外经颈静脉孔出颅,Ⅶ、Ⅷ和Ⅸ出脑处间距(2.30±0.32)mm。PICA多起源于VA,本组18侧(其中1侧起自VA颅外段,距VA穿入硬膜处0.72 cm),偶有起源于BA,本组2侧。结论枕下远外侧入路与经口咽入路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相比较,更适用于下岩斜区显露;对下岩斜区显微解剖研究及相关测量数据可提高该区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姜斯超书国伟王勇
关键词:手术入路
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技术在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的应用
费智敏罗其中王勇金萍茜邱永明徐纪文郑彦钟春龙王宇周正文书国伟樊翊凌
该项目进行了运动诱发电位术中监护脊髓手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该技术拓展了手术范围:原来认为是手术禁区或高风险手术,现在在SEP、MEP监测下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手术疗效,降低了病残率;创新开展运动诱发电位对神外病人的检测(经颅...
关键词:
关键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神经外科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