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思
-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自尊的影响及转型期和谐人格建构被引量:1
- 2016年
- 转型期所包含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融合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引发一定的心理困境及自我的不和谐状态,而随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社会文化整合而实现的和谐人格是解决转型期自我心理困境的最为根本的有效途径。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与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中来理解和反思转型期中国人基本的自尊表征,有利于我们更自觉地建构转型期个体自我的和谐人格。
- 丛晓波于文思
- 关键词:传统文化自尊和谐人格
- 不能说的秘密——探究《格林童话》与《搜神记》中的话语禁忌
- 2011年
- 在中国和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着关于言说某些禁忌而会遭到惩罚的故事模式,虽然引起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受难者往往是女性。本文以浅析这类故事模式的背景入手,浅析此类中德民间传说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女性话语权丧失的原因及异同点,以期探求此类民间传说的原型意义。
- 于文思李军
- 关键词:《格林童话》《搜神记》女性禁忌
- 断裂空间中的自我赋形——哈罗德·品特戏剧《沉默》中的空间隐喻
- 2015年
- 《沉默》作为品特最特别,又最具有"品特式"风格的剧作,以它独特的戏剧话语和舞台结构而存在。《沉默》一剧极简的舞台结构,既继承了贝克特式的虚无,又展现戏剧话语的诗性隐喻。品特以《沉默》中的话语构成戏剧空间中的隐喻,暗示了断裂空间之中人的主体性和时间性被抹杀,陷入交流隔绝。同时,断裂空间指向人的生存论层面,品特借此探讨人在空间之中的生存境遇,并将其融入由戏剧话语构成的空间诗性隐喻中。
- 于文思
- 关键词:品特沉默隐喻
- 从“有限之途”到“无限之境”——谈生命教育的三重维度被引量:10
- 2016年
- 生命教育作为关涉一切"有生之命"的人道教育,是一个立体、多维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以学生的个体生命为载体,向三个维度展开:生死维度以学生对生死的客观、正确认识为基本导向;人文维度以个体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文化内涵和对世间万物生命的体悟为提升空间;心灵维度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感与幸福感为目标,并将学生的生命提升到宇宙论层面。在三个维度相互作用下,教育方能真正融入生命,学生才能学会正视死亡、尊重生命,进而完善自我、奠基幸福、感受万物,形成深入生命的"大生命观"。
- 于文思
-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人文精神心灵
- 沉默空间与自我确证——哈罗德·品特戏剧空间结构的现象学意义被引量:8
- 2015年
-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空间以"密闭环境"著称。他选择这一类型的空间结构,在舞台上达到"陌生化"效果,而在存在意义上则探讨了人物的主体性建构。品特的密室环境在舞台结构上体现了还原生活本质的现象学意义,并由此展现空间中各类角色的主体性建构程度。品特以封闭的空间让观众领悟生命的本质,重新审视被自己忽略的日常生活;并通过空间中的存在者进行自我确证的方式,表达对现代语境下个人主体性丧失的忧虑。
- 于文思
-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现象学陌生化
- 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沉默”手法研究
- 本文研究的是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沉默”手法的运用这一问题。围绕该问题,应用话语分析、空间理论、存在主义理论等方法,以“话语——空间——时间”这一脉络为主要内在线索,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品特的戏剧语料中的“沉默”做归...
- 于文思
-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沉默
- 文献传递
- 历史与叙事的同一性融合——保罗·利科“圣经叙事学”中的群体身份建构被引量:1
- 2015年
- <正>从《恶的象征》开始,经《解释的冲突》、《活的隐喻》直到三卷本的《时间与叙事》,利科一以贯之地展示了其哲学的本质:以解释达成对人类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在利科看来,'叙事'体现了人类行为的具体的可能性,体现了人类做事的方式,也体现了'世界'。同时,利科认为人能部分地意识到自我处于与过去、未来相联的境地中~①,即'历史性'。利科的诠释学立足于叙事与历史的语境中,探讨人类存在的可能性与延续性。那么,对于其诠释学来说。
- 于文思
- 关键词:PAULRICOEURTESTAMENTNARRATIVEIDENTITY
- 浅论《奥德赛》中的变形主题被引量:1
- 2012年
- 对史诗《奥德赛》的主题解读一向是多视角的,但却往往集中于文本背后所隐藏的话语,而忽视了文本最直接的体现。本文拟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索其中出现的"变形"这一古老主题。"变形"作为贯穿于整部史诗的主题之一,在之前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拟梳理《奥德赛》中出现的有关变形的所有相关内容,包括显性与隐形的变形,来探究"变形"在这部史诗中的意义,以及通过变形来展示的"认识自己"这个永恒命题。
- 于文思
- 关键词:奥德赛奥德修斯
- “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身份重构--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被引量:4
- 2015年
- 全球化所导致的边缘化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这种边缘化既是政治、经济层面上的,也是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这是后现代主义入侵文化领域的必然结果。当全球化遭遇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这种强势文化类型时,其后现代主义特性也会发生形变,形成"全球本土化"这一奇特景观。"全球本土化"的语境存在于后现代,它从中国视角重构全球话语,选择"国学"复兴为方式,最终以新儒学建构的方式指向自身文化身份。虽然"国学热"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为出发点,应和转型时期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但其体系性不明显,同时迫切追求文化身份认同的状态。但"国学热"推动了新儒学的重建,作为"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正逐步成为中国文化身份中主导性的话语力量。在后殖民主义视野中,新儒学是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也是重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 于文思
- 关键词:新儒学
- 探问生命:幸福本质的历史探寻与当代诠释被引量:1
- 2015年
- 幸福的本质是以个人体验为主、以社群关系为体现的一种文化定位,它强调个体对生活的认知。因而,自我建构的特征也就成为对幸福本质的诠释方式之核心。中国与西方两种哲学传统奠定了两种自我建构的方式,也就出现了对幸福的两种诠释。在自我存在的本源层面,中西方对幸福的认知差异在于承担责任或展现自我;在自我精神提升层面,幸福本质的差异来自个体相对于社会的位置与归属;在自我建构的时间指向层面,幸福本质的差异来自中西方时间观的指向是此刻或未来。
- 于文思颜宏赫
- 关键词:自我建构民族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