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允义
- 作品数:42 被引量:177H指数:8
- 供职机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09~2010-08收住的685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在大面积梗死、房颤、高血压、高血糖等方面的发生率均高于同期非出血性脑梗死组。结论大面积梗死、房颤、高血压、高血糖等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 代允义杨春海
-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
- 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 目的:初步观察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br> 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43例)和立普妥组(44例),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血脂、CRP和颈动脉内中...
- 李勇胡蓓蕾管璇代允义王小同张长国
- 关键词:脑血管病通心络胶囊临床药理
-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血黏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86.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粘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提升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黏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 孔羽代允义王燕王红丽
-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老年脑梗死神经功能
- 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 目的:初步观察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43例)和立普妥组(44例),治疗3月后,观察2组血脂、CRP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大小的变化.结...
- LI Yong李勇HU Bei-lei胡蓓蕾GUAN Xuan管璇代允义王小同张长国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通心络胶囊
- 老年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阶段运动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调查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恐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5月—8月选取河南省商丘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量表、改良版Rankin量表、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恐动症评估简表中文版、广泛焦虑障碍量表、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其运动恐惧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运动恐惧总分(39.89±10.76)分,运动恐惧发生率68.9%。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自我效能、家庭人均月收入是患者运动恐惧的保护性因素(OR=0.940、0.482,均P<0.05);残疾程度、疼痛、女性是患者运动恐惧的危险因素(OR=4.258、2.091、2.458,均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恐惧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要高度关注残疾程度高、家庭人均月收入低、运动自我效能低、疼痛评分较高的老年脑卒中患者。
- 李燕梅永霞张振香庞海燕曹飞代允义李玉芹
-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
- 肺癌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6-07收治的43例肺癌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诊治的45例单纯脑梗死患者(对照1组)和45例单纯肺癌患者(对照2组)进行对照观察,比较分析3组的分型、年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 3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检验、凝血功能、临床症状、体征、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1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与对照2组肺癌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199、CA125指标值均高于对照2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CA199、CA125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D-二聚体过高、CA199和CA125过高是肺癌患者引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肺癌患者的相关检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脑梗死发生。
- 贺显君赵明代允义孔羽路文革张建平
- 关键词:肺癌脑梗死CA199CA125血常规病史
- 分析血栓通与依达拉奉联用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 研究血栓通以及依达拉奉应用于脑梗死临床治疗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依次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前者单纯给予血栓通治疗,后者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结果 试验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为72.0%,试验组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血栓通以及依达拉奉进行联合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疗效.
- 马瑜张建平代允义王曼
- 关键词:血栓通依达拉奉脑梗死神经内科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规律服用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剂量≥1a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7例,根据有无卒中复发分为无卒中复发组119例和卒中复发组28例,2组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CYP2C19*2、*3基因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结果卒中复发组患者合并糖尿病(39.3%)、既往卒中史比率(28.6%)高于无卒中复发组(19.3%、11.8%)(P<0.05);卒中复发组CYP2C19*1/*1基因型和*1等位基因频率(28.6%、53.6%)低于无卒中复发组(46.2%、67.2%)(P<0.05),CYP2C19*2/*2基因型和*2等位基因频率(14.3%、39.3%)高于无卒中复发组(6.7%、26.9%)(P<0.05);卒中复发组CYP2C19*3等位基因频率(7.1%)与无卒中复发组(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4.215,95%CI:1.284~12.214,P=0.008)、既往卒中史(OR=3.236,95%CI:1.324~10.329,P=0.015)和CYP2C19*2等位基因(OR=2.792,95%CI:1.245~6.436,P=0.014)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携带CYP2C19*2等位基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治疗效果差,卒中复发的风险增高。
- 张建平李志强贺显君代允义路文革徐忠海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氯吡格雷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被引量:4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随机分为单抗组和双抗组,单抗组行阿司匹林(100 mg/d)单药治疗,双抗组行阿司匹林(100 mg/d)与氯吡格雷(75 mg/d)联合治疗,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并比较,同时使用流式细胞仪术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血小板上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及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结果:治疗1周后,2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治疗2周后,2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同组治疗1周后(P<0.01),且双抗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单抗组(P<0.01)。治疗1周后,2组的CD62p、CD63、PMA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治疗2周后,双抗组CD62p、CD63、PMA显著低于同组治疗1周后(P<0.01),单抗组CD62p、CD63显著低于同组治疗1周后(P<0.01);治疗2周后,双抗组CD62p、CD63、PMA显著低于单抗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并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
- 代允义严鸣光姜波李志强张建平
-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血小板活化
- ABCD3-I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评价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TIA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90 d内卒中发生率,对TIA后发生卒中风险进行ABCD2、ABCD3-I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在纳入的136例TIA患者中,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19例(14.0%),无死亡及出血性卒中。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持续时间≥60 min(OR=1.060,95%CI:1.012~1.112)是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6%(4/72)、18.5%(10/54)、50.0%(5/10),ABCD3-I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7.1%(6/84)、52.0%(13/25),ABCD3-I与ABCD2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卒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 AUC为0.839(95%CI:0.766~0.896),明显高于ABCD2 AUC的0.783(95%CI:0.704~0.849;P<0.01)。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有效预测TIA后早期卒中风险,其准确性优于ABCD2评分。
- 路文革张建平代允义赵明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