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锋

作品数:81 被引量:24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5篇政治法律
  • 19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化科学
  • 7篇历史地理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1篇政治
  • 14篇钱穆
  • 10篇立国
  • 9篇儒学
  • 9篇主义
  • 7篇政治思想
  • 7篇儒家
  • 7篇思维
  • 6篇大一统
  • 6篇秩序
  • 6篇民主
  • 6篇近世
  • 5篇政体
  • 5篇政治学
  • 5篇治道
  • 5篇宪制
  • 5篇礼法
  • 5篇经世
  • 4篇事功
  • 4篇天理

机构

  • 6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3篇南开大学
  • 6篇北京航空航天...
  • 6篇清华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政法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香港科技大学
  • 2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莱斯大学

作者

  • 75篇任锋
  • 5篇姚中秋
  • 2篇陈明
  • 2篇李筠
  • 2篇谈火生
  • 2篇苏鹏辉
  • 1篇方朝晖
  • 1篇何怀宏
  • 1篇翟志勇
  • 1篇任剑涛
  • 1篇黄晨
  • 1篇明辉
  • 1篇高超群
  • 1篇吴增定
  • 1篇张新刚
  • 1篇张千帆
  • 1篇杨光斌
  • 1篇许纪霖
  • 1篇赖骏楠
  • 1篇许章润

传媒

  • 9篇天府新论
  • 8篇开放时代
  • 8篇学海
  • 6篇政治思想史
  • 5篇文化纵横
  • 5篇中国政治学
  • 2篇孔子研究
  • 2篇学术月刊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江苏行政学院...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原道
  • 1篇政治学研究
  • 1篇社会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9篇2022
  • 9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公家秩序:家国关系的历史政治学阐释
2022年
作为国家治理传统中心轴的家国关系自现代转型以来经历了困境:在实践中被捍卫、被维系,在学理上却被坪击、被解构。走出西方现代性的单向思维控制,反思家父长制、家产官像制、家天下等话语,是重构国家治理体系理论的必要条件。依据钱穆著述,公家秩序论尝试提出植根于中国经验和智慧的解释框架。政治与社会一体、政治法统尊重社会是家国关系的精髓。人伦主义主张个体通过耦伍共成树立自我,把家作为公家秩序的起点和原型.
任锋
关键词:单向思维西方现代性政治学
革命与更化:立国时刻的治体重构被引量:4
2018年
中国政治传统中积累了深厚的立国智慧,注重统一、安定之后的政教重建。古典革命本身意味着社会政治风化的向善提升、最终指向政治共同体精神的教化变迁。更化就代表了政治体致力于善治的文明化转变。儒家传统对于更化有全盘复古和与时损益两种激缓进路,渐进调适论在历史中更显出实践稳健性。政治更化着眼于立国构造中政治精英群体的养成,以此影响立国精神与政治权力再分配,体现出兼顾政治信念与宪制结构的治体论意识。文教振兴因此有其宪制蕴涵。更化立国的政治技艺,避免全盘复古的激进变法冲动,也避免将政治转型急切聚焦于政体制度的大规模改变。这是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变迁的关键维度。
任锋
关键词:立国文教
“会通为体,分别为用”——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的大义家言被引量:3
2021年
钱穆在晚年积其一生学思,透过《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来接续中国学术传统注重通学通人的精神旨趣,对于宗教、哲学、科学、史学、政治学、文学等现代分科进行了系统性反思。他的学术"论衡"在现代立国关怀的意识驱动下,强调学术文化传统的独立对于政治体构建的奠基意义,提倡以吸收性精神会通、提摄、转化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学术成就,"会通为体,分别为用",目的在于兼顾大群社会的公义共识与智识支撑。这是其"论衡"的义理指向,也与前期《政学私言》的家言论旨遥相呼应。在会通与分别的体用关系中追求新学术和新境界,这个展望在钱穆自身学术演进中也显现出理路的曲折精微,为今人"接着讲"提供了丰富启示。
任锋
关键词:会通论衡现代学术钱穆
启蒙运动、民族—国家与现代性最初的弑父被引量:1
2012年
对于批评者们所称的“启蒙运动方案”,无论他们之间的差异有多么显著,却都特征鲜明地以这种或其他方式赞同两个根本的看法。他们相信,一方面,在用教条的理性取代教条的信仰上,启蒙运动爱上了它所弑之物,并且把现代性的世俗世界安置在了一个意识形态的模具中。这个模具只不过是把基督教里外翻转了过来,从而服务于另外一种绝对主义的原则。他们设想,启蒙运动使科学成为了人类的新宗教,
罗伯特·沃克勒(著)卢华任锋
关键词:启蒙运动弑父民族意识形态绝对主义批评者
走出韦伯神话--《儒教与道教》发表百年后之反思被引量:20
2016年
韦伯之《儒教与道教》一书,连同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许多人接受了韦伯或者漫画化了的韦伯观念,即只有新教支持资本主义,儒家不利于经济发展。清算韦伯是儒家在思想学术上得到重估的前提之一。为此,弘道书院联合开放时代杂志社,借韦伯《儒教与道教》一书出版百周年之际,邀请多个学科领域中对韦伯已有所反思的学者,于2016年1月22日在北京举办题为"走出韦伯神话"的第二次开放时代工作坊。以下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并经发言者审定。因篇幅限制,编辑时略有删节。发言者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苏国勋黄万盛吴飞何蓉梁治平马小红泮伟江赖骏楠高超群吴增定陈明方朝晖任锋姚中秋
关键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道教儒教神话中国知识界经济发展
人民主权与儒学的公共精神被引量:1
2012年
于秩序转换中再造新民当下中国,儒学局缩学院书斋,沦于一装点学问,而人民谋田问舍,依违无定,二者相顾,似乎为两不相干之事。而知识人士,慕西化则邯郸学步,假保守乃抱残守缺,食古不化与食洋不化,汨乱民心之病非一。欲解其惑,须溯其源。
任锋
关键词:人民主权公共精神儒学知识人邯郸学民心
监察集权:从宋代监司政治透视强郡县国家的治理逻辑被引量:3
2020年
在以郡县制中央集权国家为基本形态的政治结构中,宋代在中央与地方的中层建制设置监司,形成一个以监察集权为特征的结构枢纽,推动了地方财政、法制和行政组织体系的振兴与运转。这一制度形态在延续汉唐以中层监察区衔接国家治理系统的历史经验下,通过强化中层监察权对于州郡的集权式监察,实现了财政系统和经济体系的集中管控,塑造了公共化司法系统和常规化的政治过程。立足于历史政治学视角,宋代监司政治构成了理解中国大一统宪制之监察权原理的重要案例。
胡云任锋
秩序、历史与实践:吕祖谦的政治哲学被引量:1
2011年
对于南宋时期的儒家学者吕祖谦,学界已经进行了不少研究。从思想史的视角来看,吕氏的理学、史学往往成为关注焦点。对于其政治哲学,还缺乏充分的考察。而政治思想史家在论述此一时期的发展时,目光通常停留于朱、陆代表的理学与陈亮、叶适代表的事功学,对折冲于二者之间的吕氏着墨不多。本文希望能够展示吕氏丰富而颇具紧张性的政治思考,为理解他的独特思想价值提供另一个角度的尝试。
任锋
关键词:政治权威政治国家政治主体天理人欲道德主义
“中央集权”在中国:一个现代概念的历史生成及其理论检视(1899—1911)被引量:1
2022年
“中央集权”概念在中国的输入及引发的论争可作为研究百年来中国政治学概念体系和主导性政治话语的典型案例。自输入以来,“中央集权”即被放置在多样化的政体论框架中加以理解,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路径,一种将之放置在地方自治、专制、立宪等概念所构成的政治理论化进路之中,一种是将之作为社会历史分期某一特定阶段的历史化进路。“中央集权”概念在1904年后的政治改革和思想文化场域的兴起,乃是以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督抚的权力斗争为背景,并在思想界关于国体、政体的论争中,同专制政体既相区别又深刻绑定在一起。因此与后来被视为普遍适用的历史政治概念不同,“中央集权”概念在兴起之初遭受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和批判,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该概念的负面化印象以及“集中”概念的兴起。“中央集权”在中国的传播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延续,同时相关的现代西方思想也不断地对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经验和学说进行冲击和重构。透过这一视角,我们可以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展开更具深度的理论对话和观念重思,现代立国的历史政治解释也亟待由此开辟新的学术理路。
任锋马猛猛
关键词:中央集权政体专制大一统
公共话语的演变与危机被引量:15
2014年
对于公共性的讨论亟须立足于文明传统内在机理的观察和反思。中国传统中的公共意识和精神以天人秩序和三代典范为基线,并于近世见证了公共话语的兴起与公共理念的成型。共治宪制(公法、公论)与社会治理形成了这一过程的实践语境,以理学为代表的近世儒学扮演了关键角色。近世公共话语在现代经历了复杂的转型,同时也显露出内在危机,这也成为反思与推进公共性讨论的重要缘由。
任锋
关键词:公共话语公共性公法公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