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龙
- 作品数:75 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 针对Cox-2基因siRNA载体构建和沉默效应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构建针对人Cox-2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观察RNA干扰对肺癌细胞Cox-2基因表达的沉默作用。方法设计Cox-2靶向的发夹状siRNA,依据设计合成两条互补的寡核苷酸链,退火后连接入pSINsi-hU6载体,转化扩增后进行序列测定。用脂质体包裹转染人肺癌细胞NCI-H446,采用RT-PCR检测Cox-2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把针对Cox-2基因的siRNA的双链寡核苷酸片段克隆入pSINsi-hU6载体,经过酶切鉴定与测序,结果正确;RT-PCR检测显示,Cox-2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出显著沉默细胞Cox-2基因表达的siRNA载体。
- 赵国新徐慧丹赵新合冯龙卫艳萍胡军
- 关键词:RNA干扰COX-2RT-PCR
- 启发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4年
- 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前沿学科,医学免疫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和抽象性,同时含有较多的概念,使许多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严重影响了免疫学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文章介绍了启发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医学免疫学教学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效果,以期促进医学免疫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 冯龙郭文涛张妍梅雪江华张小莉
-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医学免疫学
- 人表皮生长因子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构建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慢病毒(LV)载体。方法:酶切并收集pcDNA3.1-hEGF载体中的hEGF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进入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内,将所得重组体LV-GFP-hEGF与辅助载体pΔ8.2和pVSVG共同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收集上清液,按按10-1~10-7倍比稀释后培养,检测病毒滴度;裂解细胞,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PCR扩增、HindⅢ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均证实LV-GFP-hEGF构建成功。将LV-GFP-hEGF转染293T细胞,紫外光下检测可见绿色荧光;LV滴度达5×108TU/mL,转染效率>75%,Western Blot证实转染细胞可表达hEGF。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GFP报告基因的hEGF慢病毒载体,包装后的慢病毒可在293T细胞内高效表达。
- 张丽梅冯龙张艳敏马晶赵国强安玉会鲍玉洲
- 关键词:人表皮生长因子慢病毒载体基因构建
- 姜黄素对HIV-1辅助受体CCR5启动子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HIV-1辅助受体CCR5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构建pFireRluc-CCR5重组载体,瞬时转染293T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姜黄素对293T细胞活性的影响;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姜黄素对CCR5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PCR方法分别扩增出CCR5启动子(987 bp)和Rluc(1 997 bp)表达单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FireRluc-CCR5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插入正确;根据CCK-8实验结果确定姜黄素给药浓度分别为10、20、40、60、80μmol/L;加药后,CCR5启动子活性显著下降(P<0.05),推测姜黄素能够显著降低CCR5启动子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pFireRluc-CCR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并证实其活性,姜黄素对CCR5启动子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具有潜在的抗HIV-1作用。
- 李志慧冯龙郑文锦孙颖夏金婵梅雪江华李晓娟
- 关键词:姜黄素HIV-1
- 稳定感染HPV-16 E6-E7的人喉咽鳞癌FaDu细胞生物学特性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稳定感染HPV-16 E6-E7对Fa Du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调控。方法:全基因合成HPV-16E6-E7基因,将其与慢病毒载体p LV-EGFP-C在T4连接酶作用下连接。制备重组HPV-16 E6-E7慢病毒并感染Fa Du细胞。将细胞分3组:实验组(重组HPV-16 E6-E7慢病毒稳定感染的Fa Du细胞)、载体对照组(慢病毒空载体稳定感染的Fa Du细胞)和空白对照组(未感染慢病毒的Fa Du细胞)。分别用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结果:获得稳定感染重组HPV-16 E6-E7慢病毒的Fa Du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亮的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整合HPV-16 E6-E7基因的Fa Du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力均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S期和G_2/M期细胞增加,G_0/G_1期细胞减少(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HPV-16 E6-E7基因整合的Fa Du细胞。
- 路武豪郭文涛冯龙娄卫华
- 关键词:HPV-16
- 长链非编码RNA父系表达遗传印记基因10靶向微小RNA-34a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父系表达遗传印记基因10(lncRNA PEG10)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以及通过调节微小RNA(miR)-34a对OSC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53例口腔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分析组织中lncRNA PEG10和miR-34a的表达水平。口腔鳞癌SCC-25细胞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si-NC组、si-lncRNA EG10组、miR-34a mimics组、miRNA-NC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双荧光素酶实验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 PEG10与miR-34a的靶向关系。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皮尔森卡方检验。结果lncRNA PEG10在OSCC肿瘤组织中的平均表达量(2.452±0.750)高于癌旁组织(1.293±0.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65,P<0.05)。lncRNA PEG10组细胞lncRNA PEG10表达水平(2.868±0.115)高于lncRNA对照组(0.973±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9,P<0.01)。miR-34a mimics组细胞miR-34a表达水平(1.310±0.010)高于miRNA对照组(0.251±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6,P<0.01)。lncRNA PEG10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5.577,P<0.05)和临床分期(χ^(2)=6.606,P<0.05)相关。lncRNA PEG10沉默后,SCC-25细胞的增殖能力在48 h(0.416±0.009)和72 h(0.555±0.048)的检测点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0.561±0.037和0.894±0.025,F_(48 h)=590.1,F_(72 h)=105.8,P<0.05)。lncRNA PEG10敲减组细胞划痕愈合率[(157.000±18.457)%]明显低于lncRNA对照组[(74.000±14.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52,P<0.05)。结论lncRNA PEG10在口腔鳞癌中表达上调,而miR-34a表达水平下调,lncRNA PEG10通过靶向结合miR-34a调节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 路武豪张鹏高佩张艳飞冯龙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微小RNA
-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中医学病机及中医药防治方法、剂型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COVID-19的防治,应充分发挥传统中医养生保健作用,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休养生息等,同时应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及多靶点、多途径干预等独特优势,有效防治COVID-19。
- 刘雨涵冯龙
- 关键词:中医药
-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 2014年
- 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完善与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内容与考核方法等,创建出适合本专业的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表明,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掌握更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值得推广应用.
- 冯龙江华梅雪孙颖张小莉
-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
- CBL结合L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CBL结合L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学校2016和2017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级的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法教学,将2017级的学生作为观察组,对其采用LBL与CBL联合教学法。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结果:观察组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学习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采用LBL和CBL教学法,能否有效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冯龙张小莉曹珊梅雪江华何航夏金婵孙颖李晓娟李志慧郑文锦
-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CBLLBL
- 突变型DNA聚合酶β碱基切除修复活性的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分析162位Val→Ala突变型DNA聚合酶β(DNA polymerase β,polβ)碱基切除修复活性的变化,为探讨修复基因DNA聚合酶β突变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积累实验依据。方法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分别诱导含有野生型和162位Val→Ala突变型DNA聚合酶β表达载体(pQE80L-Wpolβ和pQE80L-Mpolβ)的大肠杆菌DH5α;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复性后蛋白定量;退火合成含有单碱基缺失的DNA底物,与纯化的野生型和突变型DNA聚合酶β蛋白进行BER修复试验。结果通过诱导、纯化得到38kd野生型和突变型DNA聚合酶β蛋白;在BER实验中,野生型DNA聚合酶β能够在DNA底物的酶切位点处将其完全切开,而突变型DNA聚合酶β仅部分将其切开。结论162位Val→Ala突变型DNA聚合酶β碱基切除修复能力显著减弱,提示肿瘤发生发展与polβ基因修复活性降低密切相关。
- 陈月琴宋国华冯龙赵国强董子明
- 关键词:DNA聚合酶Β突变切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