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

作品数:15 被引量:145H指数:7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心磷脂抗体
  • 3篇卒中
  • 3篇哮喘
  • 3篇磷脂抗体
  • 3篇抗Β2糖蛋白...
  • 3篇抗体
  • 3篇抗心磷脂
  • 3篇抗心磷脂抗体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同型半胱氨酸
  • 2篇帕金森
  • 2篇维生素D
  • 2篇疗效
  • 2篇脑卒中
  • 2篇老年
  • 2篇姜黄素

机构

  • 15篇承德医学院附...
  • 3篇承德医学院
  • 1篇承德护理职业...
  • 1篇承德钢铁集团...

作者

  • 15篇刘伟
  • 3篇朱江
  • 3篇窦志杰
  • 3篇丁萌
  • 3篇李静
  • 3篇赵亮
  • 3篇任磊
  • 3篇陶晓明
  • 2篇周启立
  • 2篇李佳佳
  • 2篇邱海鹏
  • 2篇陈向华
  • 2篇宗春光
  • 2篇郭森
  • 2篇李亮
  • 2篇朱云波
  • 2篇李东杰
  • 1篇张秀琴
  • 1篇杨晓莲
  • 1篇尤立扬

传媒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成药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被引量:51
2019年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及相关血清学指标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治疗24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情况作为早期疗效评价标准,观察组(有效组,治疗前后NIHSS减少≥4分)34例,对照组(无效组,治疗前后NIHSS减少<4分)44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早期溶栓治疗情况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研究不同预后结局患者血清总胆红素、Beclin-1蛋白、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既往脑卒中史、心房颤动发生率、发病至溶栓时间、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出现心房颤动、LDL-C异常升高、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的显著危险因素(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Beclin-1蛋白、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hs-CPR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出现心房颤动、LDL-C异常升高、发病至溶栓时间延长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的危险因素,治疗后患者Beclin-1蛋白、尿酸,hs-CPR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可为患者预后情况的监测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
朱云波李佳佳刘伟邱海鹏曹星华朱江窦志杰高燕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基于SPOC+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外科护理学为例
2023年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 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为护理学专业学生提供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学习支持,也可以促进护理专业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外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SPOC+翻转班级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给护理学专业的学员们带来更强的针对性、更强的学习支撑,还能够推动护士的角色转换,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刘砾阳刘娜刘伟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
脑梗死患者血浆APC、APS及AT-Ⅲ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APC)、活化蛋白S(APS)、抗凝血酶Ⅲ(AT-Ⅲ)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502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cIMT正常组、c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APC、APS、AT-Ⅲ、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糖、血脂水平,分析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结果 三组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APC及APS水平低于cIMT正常组和cIMT增厚组;AT-Ⅲ水平颈动脉斑块组〈 cIMT增厚组&lt;cIMT正常组(P&lt;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APS、AT-Ⅲ及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APS、AT-Ⅲ降低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APC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
李东杰邹良玉刘伟孙岩赵亮
关键词:卒中动脉粥样硬化
血清Hcy、hs-CRP及抗β2糖蛋白1抗体、抗心磷脂抗体与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抗β2糖蛋白1抗体(aβ2-GP1)、抗心磷脂抗体(ACA)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19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NIHSS评分<5分,n=103)、中度组(NIHSS评分=5~15分,n=57)和重度组(NIHSS评分≥16分,n=32);另选60名同期年龄、性别配对的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血清Hcy、hs-CRP及aβ2-GP1、ACA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脑梗死的价值。结果:四组对象血清Hcy、hs-CRP及aβ2-GP1、AC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cy、hs-CRP、aβ2-GP1、ACA的截断(Cut-off)值为9.72μmol/L、2.05 mg/L、14.28 RU/mL、8.93 RU/mL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5、0.670、0.729、0.872,敏感度分别为77.60%、81.77%、83.85%、89.06%,特异度分别为53.33%、51.66%、61.67%、60.00%;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4.27%,特异度为67.74%。联合检测诊断脑梗死的一致性较好。结论:血清Hcy、hs-CRP、aβ2-GP1、ACA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相关,在高风险人群脑梗死筛查中,aβ2-GP1、ACA的诊断价值高于Hcy、hs-CRP,四种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准确率。
陶晓明刘伟陈向华宗春光丁萌赵春楠尤立扬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抗Β2糖蛋白1抗体抗心磷脂抗体脑梗死
MRI DTI参数联合血清ACA、aβ2-GP1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联合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糖蛋白1抗体(aβ2-GP1)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31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非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面积梗死组58例,中面积梗死组41例,大面积梗死组32例;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67例,中重度组64例;根据预后效果分为预后良好组90例,预后不良组41例。比较两组血清ACA、aβ2-GP1差异,同时比较不同梗死面积、严重程度及预后患者血清ACA、aβ2-GP1以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ACA、ab2-GP1分别为(8.95±1.87)、(14.87±3.35)RU/m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梗死面积增加,患者病灶FA值和ADC值降低,而血清ACA、aβ2-GP1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重度患者FA值和ADC值分别为0.38±0.10和(2.88±0.91)×10^(-3)mm^(2)/s,均明显低于轻度患者,而ACA和aβ2-GP1分别为(9.82±1.32)、(16.46±3.08)RU/mL,均明显高于轻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患者FA值和ADC值分别为0.36±0.12和(2.62±0.94)×10^(-3)mm^(2)/s,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而ACA和aβ2-GP1分别为(10.55±1.15)、(17.26±3.12)RU/m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ADC值联合血清ACA、aβ2-GP1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面积为0.911,明显高于各参数单独预测的0.715、0.768、0.793和0.820,P<0.05。结论MRI DTI参数FA值、ADC值以及血清ACA、aβ2-GP1与脑梗死梗死面积、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且在联合预测患者预后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陶晓明石文达耿学丽刘伟丁萌陈向华赵维川王玲玲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1抗体
姜黄素对帕金森模型大鼠损伤神经元的修复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究姜黄素对帕金森模型大鼠损伤神经元的修复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0只SD健康雄性大鼠,10只为正常组,其余30只建立帕金森模型,分为模型组、低、高剂量组,对4组大鼠进行分别干预。对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去各组大鼠脑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统计神经元大小、数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IL-6、IL-1β、TNF-α水平。结果与模型组、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元大小、数量较高(P<0.05)。与模型组、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各时间点逃避潜伏期较短,穿越平台次数较高(P<0.05)。与模型组、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大鼠IL-6、IL-1β、TNF-α水平较低(P<0.05)。结论使用姜黄素对帕金森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能够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升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大小、数量,发挥神经元损伤修复作用,其功能可能与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凋亡蛋白表达有关。
郭森张硕付慧霄刘伟李静朱江张弛
关键词:帕金森姜黄素神经元损伤炎症反应
一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救冷敷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救冷敷装置,涉及急救冷敷领域,包括固定枕,所述固定枕的内部设置有托高气囊,且托高气囊的顶端连接有移动托块,所述移动托块底端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弹簧,且移动托块的顶端连接有固定气囊,所述固定...
张驰窦志杰马征张晓璇康玲玲张建邱海鹏朱云波李佳佳刘伟刘恒孙凡卜一张硕马静李静李军
血尿酸水平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UA)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201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202例作为健康组,分析比较两组的尿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冠心病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肌酐(CRE)、同型半胱氨酸(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吸烟、饮酒、UA、Hcy、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Cre)等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度与中、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与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r=0.213,P=0.002)、Cre(r=0.392,P<0.001)之间呈正相关。结论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刘伟李东杰赵亮
关键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尿酸
三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
王文清刘伟葛志华李俊玫徐利毕胜瓮长水杨晓莲姜贵云刘长江徐振奇
该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了神经发育疗法、强制性使用和改良的强制性使用三种方法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工作量大,时间长,发现改良的强制性使用方法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为偏瘫患者上肢的临床治疗提供了...
关键词: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变化及补充维生素D治疗对患儿发病、预后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8
2021年
目的探讨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变化及补充维生素D治疗对患儿发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A组,同时选择200例呼吸道感染的非支气管哮喘患儿、200名体检健康儿童分别设为B组与C组。观察比较A、B、C组的血清25-OH-D3水平的差异性;同时将A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n=100)与对照组(n=100)。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维生素D治疗。观察比较A、B、C组血清25-OH-D3水平。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清25-OH-D3水平变化情况,且随访1年,观察比较2组的发作次数、发病严重程度及住院次数。结果A、B、C组血清25-OH-D3水平分别为(20.26±3.75)、(36.98±4.26)、(37.15±4.39)μg/L;A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低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血清25-OH-D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25-OH-D3水平[(20.07±3.48)μg/L vs.(20.39±3.78)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25-OH-D3水平为(34.28±4.18)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89±3.6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的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01±0.23)次vs.(2.23±0.54)次、(0.32±0.08)次vs.(1.03±0.24)次](P<0.05),发作重度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0.28±0.06)vs.(0.4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降低,通过补充维生素D治疗,可明显提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减少发作次数与住院次数,减轻发病时疾病严重程度。
程培培周启立任磊张丽然刘伟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25羟维生素D3发病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