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凤娟

作品数:20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德性
  • 3篇哲学
  • 3篇统觉
  • 3篇自我
  • 3篇康德哲学
  • 2篇道德
  • 2篇笛卡尔
  • 2篇多德
  • 2篇亚里士多德
  • 2篇因果
  • 2篇因果性
  • 2篇神圣
  • 2篇自我意识
  • 2篇逻各斯
  • 1篇道德法则
  • 1篇德福
  • 1篇德论
  • 1篇定言命令
  • 1篇形而上学
  • 1篇幸福论

机构

  • 20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伦敦政治经济...

作者

  • 20篇刘凤娟

传媒

  • 3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理论月刊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清华西方哲学...
  • 1篇世界哲学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系统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被误读的休谟被引量:1
2013年
离开了理性主义的先天性立场,因果知识还能否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休谟的回答是肯定的,他的认识论的根本意图就是要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建立知识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一切将休谟的因果关系观念看作是偶然性的学者(包括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都没有真正跳出传统理性主义的藩篱,而休谟作为一个彻底的经验主义者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勇于站在西方哲学根深蒂固的理性传统之外对其加以彻底的批判。因此,以LewisWhite Beck为主的研究者将休谟的因果性思路趋同于康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刘凤娟
关键词:休谟因果必然性经验主义
再论康德人性概念被引量:7
2015年
康德的人性是一种设定目的的能力,与行动无关,它是绝对自发的因果性能力的部分的抽象。作为自在目的的人性就是仅仅设定合理性目的的能力,是神圣的、理智的立法者,它在所有时代所有人身上都保持为同一性的主体。人性的实现,考察的是人们如何能够自由自愿地设定合理性目的,如何能够达到其主体的神圣性层次,这个问题不涉及基于这种合理性目的的行动如何发生,也不涉及这行动的结果如何按照预期实现出来。人性的实现问题必须在自然目的论的语境中考察,一个秩序良好的政治共同体以及人们自愿地设定合法则性的、道德上允许的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最终上帝理念的预设为其实现提供了充分条件。
刘凤娟
关键词:人性神圣性
康德论德性与幸福的因果关系
2013年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待幸福采取了一种"先抑后扬"的思路。在道德法则和德性的概念中,单纯基于自爱的幸福绝不构成意志的规定根据,但它毕竟可以作为德性的结果而被统摄在纯粹实践理性的至善对象中。这种作为德性结果的幸福就是配享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从每个人自我的角度去促成的,而是从人们的交互关系中实现的。道德法则要求每个人将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德性目的来追求,促成他人的幸福就是合乎理性的和具有德性的,仅仅基于自爱去促成自己的幸福就是不合理的。
刘凤娟
关键词:德性因果至善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识被引量:2
2015年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概念只适合于认识论,因为只有纯粹统觉是那种能够直接地意识到自身的自发性的能力,并且在对自身的意识中自我的实存已经被先天地给予了,自我意识揭示的正是思维对思维自身的直接性意识,而实践的主体、情感的主体都是不能直接地被意识到的。但这种先天的和纯粹的自我意识如果没有现象作为它的规定对象就完全是空洞的,这就是康德"思维无直观则空"的论点。而直观为思维提供的首先是空间中具有持存性的物质的知觉,由此自我在时间中的经验性意识才显示出来。所以,尽管纯粹自我意识是先天的,但对作为现象的经验性意识的认识却只能后天地进行,并以空间中持存之物为前提。由此,康德也批判了笛卡尔的那种存疑式的唯心论。
刘凤娟
关键词:自我意识统觉
从自由因果性到德福因果律:康德自由观中一个被遮蔽了的理论视角
2013年
在理论哲学中,自由被预设为能够为因果知识带来系统性、为自然因果序列带来完备性的概念,是因果序列上的第一因,康德由此将自由看作是一个因果性概念。不在时间中的自由因果性能力与在时间中的自然因果性能力是并行不悖的,自由作为源动力造就了某个作为现象的实体的自然因果性能力,自发地引起一个现象的序列。但是,在理论哲学中的自发因果性的自由还不是康德自由概念的精髓,他将抽象的自由理念与人类意志联系起来,并从此视角建立了道德哲学的理论体系。自由意志通过它所确立的因果性法则将感性欲求杂多统摄于自身之内,就像自然原因通过自然的因果律将现象杂多统一于自身之内一样。康德进而提出自由无非是自律的论点,自由从单纯的因果性概念到自律概念的提升,可以类比于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到现实的提升过程。在目的王国的系统整体中被赋予实在性从而完成了从潜在能力到现实能力转换的自由理念,其实现最终被定位于德福一致的至善理念的实现。自由是能够将所有理性存在者及其合理目的联结在一起的实在的和立法的因果性能力,也是为自然因果序列带来完备性从而为因果知识带来系统性的先验理念,在此意义上,康德才将自由看作是实践哲学乃至其思辨哲学体系的拱顶石。作为康德道德目的论核心思想的德性与幸福的因果关系,在康德那里,属于自由因果联系范畴。属于本体界的德性与属于现象界的幸福之间的因果联系仅仅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设想和理念,即至善的理念。德福因果律虽然在目的王国的基础上为自由因果性概念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但也将其推向了宗教信仰的彼岸。从基于双重人性的自由因果性概念入手,自律、目的王国、至善、德福因果律甚至道德必然导向的宗教问题这些概念或论题联结在一起,构�
刘凤娟
关键词:因果性德性
康德数学观新探
2016年
康德将时间、空间作了主观化的理解,并在这种主观时空观的基础上理解数学如何被构造的问题。几何学的构造在于知性通过想像力对空间直观形式的先验规定性,算术的构造在于知性通过想像力对时间直观形式的先验规定性。但在这两种规定中时间和空间是具有交互性和协作性的,同时这种解决思路揭示了康德哲学中时间图型和空间图型的形成原理,并由此为自然科学认识奠定了基础。
刘凤娟
关键词:数学
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系统建构与批判被引量:4
2015年
康德的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整体,它们之间互相补充、相互对应,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得到完整呈现。在自然目的论中,人是自然的最后目的和终极目的,其自身的自然禀赋的发展与其道德性素质的培养,分别是整个自然界的内在的最后目的和外在的终极目的。而在道德目的论中,人不仅应当将其自身看做是目的,也应将他人看做是目的,从中就衍生出人的自我完善和促进他人幸福两种同时是义务的目的,并分别与自然目的论中的两种目的相对应。
刘凤娟
关键词:自然目的论
康德时间观的三个维度被引量:6
2016年
由于时间本身不能被单独知觉到,康德就将时间的无限绵延形象地类比于空间中一条无限延伸的线,但这种处理对于理解时间的全部意义是不充分的。真正能够呈现其多重含义的是时间中的现象,根据时间中现象的主观或客观的秩序,以及现象系统联结的整体,康德的时间观表现为三个维度:直观领会中的主观维度、知性立法下的客观维度、理性系统理念中的合目的性历史维度。这三种维度体现的分别是时间本身、知性、理性对进入内感官的空间现象不同程度的综合能力。
刘凤娟
关键词:领会
康德的目的王国理念——对Katrin Flikschuh的莱布尼茨式解读的批判被引量:5
2013年
康德的目的王国是一个伦理的共同体而非政治的共同体,Katrin Flikschuh认为Christine M.Korsgaard等学者从共同立法和交互强制的角度将目的王国理念解读成了一种规范性的政治共同体。KatrinFlikschuh的核心观点在于目的王国是个体的有限理性存在者造就的,不是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每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受到自身道德法则的强制而不受他人道德法则的强制。这样的目的王国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就像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的共同体一样,其中个体性成员之间任何实质的交互作用都被排除了。但目的王国的系统性恰恰在于其成员之间的"交互目的和手段"关系,Katrin Flikschuh的解读严重偏离了这一点。
刘凤娟
幸福的潜隐与显白:康德的合理的幸福论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康德对人类幸福煞费苦心的经营超越了哲学史上任何一位思想家,他并不反对人类对幸福的追求,而是要将这种追求纳入合理的实践理性的客体(至善)中。所以,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幸福的问题,而是如何去实现幸福的问题。康德的这种思路可以被理解为"合理的幸福论",以区别于他所批判的基于单纯自爱意图的"幸福论"。这种合理的幸福论必须被看做是康德道德哲学的必然组成部分,而不应该被看做是其思想前后矛盾性的体现。
刘凤娟
关键词:德性道德法则宗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