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来
- 作品数:22 被引量:213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篮球运动起源的辩证唯物观被引量:6
- 2003年
-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引发篮球运动起源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力图建立对篮球运动的起源的理性认识。
- 罗林刘春来
- 关键词:篮球运动辨证唯物主义
- 江西省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被引量:7
- 2004年
- 采用综合研究方法 ,对江西省 5 0余所中学的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 。
- 罗林刘春来
- 关键词:体育教学
- 大学体育后进生身心素质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文章对大学体育优生与后进生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社会支持与SCL——90等几个关乎心理健康指标的对比来了解大学体育后进生这一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充实与扩展体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实施体育锻炼对体育后进生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刘春来
- 关键词:大学体育后进生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社会支持
- 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体育后进生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0年
- 以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3个量表为研究工具,采用集体课外锻炼和自行课外锻炼的分组方式,同时辅以认知干预,对35名体育后进生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实验,为考察结合认知干预的两种不同课外锻炼方式对大学体育后进生的影响,实验前后进行量表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差值多元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课外锻炼方式在因变量身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上的主效应均非常显著;两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两干预组的效果也存在差异。结论:不同形式的课外锻炼能不同程度提高大学体育后进生的身体自尊及生活满意感水平,且自行课外锻炼方式对大学体育后进生干预效果最佳。
- 刘春来殷晓旺
-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体育后进生课外体育锻炼身体自尊生活满意感
- 基于大学生积极心理构建的高校体育教育整体化模式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扩招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凸显,从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整体化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对大学生不良心理的积极影响,期望高校体育教育能成为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一个重要渠道与方式,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策略与方法,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 刘春来
-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高校体育教育
- 开发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对策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体育消费已成为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提出了开发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几点对策,以期为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 刘春来
- 关键词:体育消费市场
- 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培养途径被引量:1
- 2006年
- 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对抗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场正式的篮球比赛是由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三方组成的,三者的通力合作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关键.运动员是比赛的主体,他们在场上的表现反映了篮球技战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练员是比赛双方的场外指挥者,他们运筹帷幄,斗智斗勇,决定着场上技战术的组合和变化.而裁判员的职责正是为双方球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比赛环境.因此,裁判员既是比赛的执法者又是比赛的管理者.高校篮球是我国篮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对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培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制,基本上处于“师傅带徒弟”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它的缺陷也同样明显.比如,在裁判员选材、技术指导、道德导向等方面容易因个人的好恶而产生偏差.基于此,本文提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培养途径,以供同行商榷.
- 刘春来罗林
-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员高校篮球技战术群众基础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被引量:3
- 2007年
-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文章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一些思路与方法。
- 刘春来郭德华
-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大学体育优生与体育后进生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
- 通过对大学体育优生286人、体育后进生309人,采用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体育优生在一般生活满意感及社会支持各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体育后进生;而体育优生在...
- 刘春来
- 关键词:体育后进生生活满意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 文献传递
-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其调控措施被引量:5
- 2006年
- 当前我国女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知识女性潜力的充分发挥,而且直接导致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本文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及其不良影响,指出加强社会调控、教育调控及自我调控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 刘春来
-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