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秋霞

作品数:17 被引量:139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微量元素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油菜
  • 8篇冬油菜
  • 8篇直播
  • 7篇氮肥
  • 5篇施用
  • 5篇秸秆
  • 5篇秸秆还田
  • 5篇还田
  • 4篇氮素
  • 4篇直播油菜
  • 4篇水稻
  • 3篇氮肥用量
  • 3篇利用率
  • 2篇氮肥利用
  • 2篇氮肥利用率
  • 2篇氮肥施用
  • 2篇氮量
  • 2篇施氮
  • 2篇施氮量
  • 2篇尿素

机构

  • 17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九江农业科学...

作者

  • 17篇刘秋霞
  • 12篇任涛
  • 11篇丛日环
  • 11篇鲁剑巍
  • 10篇李小坤
  • 4篇廖世鹏
  • 2篇张萌
  • 1篇李继福
  • 1篇魏云霞
  • 1篇樊小林
  • 1篇武际
  • 1篇戴志刚
  • 1篇易妍睿
  • 1篇苏伟
  • 1篇吴润
  • 1篇张智
  • 1篇张洋洋
  • 1篇石磊
  • 1篇张丽梅
  • 1篇张维乐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还田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明确化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群体密度以及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为油菜轻简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展,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油杂62为材料,设置对照( CK)、施氮磷钾肥( F)、秸秆还田( S)和氮磷钾肥配合秸秆还田( F+S)4个处理。结果显示,4个处理的油菜籽产量分别为32、1468、102和1843 kg/hm2,不施肥处理产量极低,施肥和秸秆还田均能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且施肥与秸秆还田具有正交互作用。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可知,化肥施用显著提高收获密度、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而秸秆还田显著提高收获密度。单株角果数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在收获密度〈55万株/hm2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收获密度和单株角果数与产量相关程度最高。直播油菜群体密度随生育期推进逐渐降低, CK处理密度降幅最大,其次是S处理, F+S和F处理降低最少,最终收获密度F≈F+S〉S〉CK。结果还表明,施肥配合秸秆还田显著促进了油菜对养分的吸收积累。施化肥提高了氮磷收获指数,秸秆还田显著降低氮磷钾素收获指数,但可以提高肥料农学利用率。研究结果说明,秸秆还田和氮磷钾肥配施利于构建良好的产量构成因子,保障收获密度,提高直播冬油菜产量,促进油菜养分吸收和利用。
刘秋霞任涛张萌廖世鹏李小坤丛日环鲁剑巍
关键词:秸秆还田产量构成因子
秸秆还田地力培育及化肥减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丛日环易妍睿宋家咏吴润任涛戴志刚邹家龙李继福田剑关绍华苏伟魏云霞廖世鹏刘秋霞张维乐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土壤肥料学。 主要内容:(1)调查明确了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区域分布特征,揭示了秸秆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和环境压力;(2)开展了不同轮作季型及还田方式的秸秆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机理研究,明确了秸秆...
关键词:
关键词:秸秆资源利用轮作制度
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效果初探被引量:5
2014年
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布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素养分运筹试验,分析水稻种植时秸秆还田对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等量氮肥条件下2次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显著低于3次施肥处理,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3次施用的稻谷产量略低于2次施肥处理,试验表明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能够保持稻谷产量持续在较高水平,其产量与3次施氮、3次施氮配合秸秆还田以及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可达到41.6~60.8 kg/kg。研究结果说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可以通过氮肥前移的调控措施保证稻谷产量,同时将氮肥利用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丛日环张智刘秋霞戴志刚曾艳芹李小坤任涛鲁剑巍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稻
“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对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2021年
为探究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对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5—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稻-再-油/肥轮作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T1:稻-再-油轮作,三季均不施氮;T2:稻-再-油轮作,三季施氮量为165、120和180 kg·hm^-2;T3:稻-再-肥轮作,三季施氮量与T2相同;T4:稻-再-闲轮作,前两季施氮量与T2相同。研究各处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并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T3>T2>T4>T1。与T4相比,2016—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8.4%和14.4%、22.2%和17.7%,T3分别增产12.7%和17.9%、25.1%和24.4%;与T1相比,2015—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35.1%和22.0%、36.4%和30.3%、65.1%和65.6%。②在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条件下,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灌浆特性表现一致。与T4相比,T2、T3均能提高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势粒起始势和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干物质量;与T1相比,T2延长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弱势粒有效灌浆期,从而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粒重增加,产量提高。
田贵生王志宾李小坤朱丹丹张江林刘秋霞
关键词:水稻施氮量籽粒灌浆特性
苗期渍水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和农学利用率的影响及油菜在不同氮肥施用下的响应被引量:8
2020年
在轻简化施肥背景下,为减少渍害损失,解决长江流域冬油菜产区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氮肥施用对油菜渍害的缓解作用研究。设置三因素田间试验,分别为不同氮肥用量(0、60、120、180、240和300 kg N/hm^2)、氮肥类型(油菜专用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和水分处理(苗期渍水和正常排水),测定各处理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明确苗期渍水对不同氮素供应水平油菜的影响,并比较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和普通尿素分次施用下油菜对苗期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直播冬油菜产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至240 kg N/hm^2时不再增加。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在氮肥用量为60~180 kg N/hm^2时产量高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在氮肥用量为240~300 kg N/hm^2时,两种氮肥类型产量基本相当。氮肥施用通过增加收获密度、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提高产量。苗期渍水导致直播冬油菜产量损失1.1%~41.9%,随氮肥用量增加,渍水引起的产量损失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0~60 kg N/hm^2处理时,渍水使收获密度显著降低(降幅达29.4%~45.0%),单株角果数增加;施氮量为120~180 kg N/hm^2时,渍水导致收获密度和单株角果数分别降低19.5%~33.7%和1.4%~17.7%;施氮高于180 kg N/hm^2时,收获密度和单株角果数降幅减小(降幅分别为5%~30.9%和3.6%~9.5%)。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分别在施氮量为120和180 kg N/hm^2时产量损失率最高,分别达29.8%和41.9%。相同氮肥用量下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的产量损失率大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渍水显著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降幅为8.4%~51.9%,施氮充足(240~300 kg N/hm^2)时氮肥农学利用率降幅低于氮素用量较低处理(120~180 kg N/hm^2),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施用处理的农学利用率平均降幅(36.5%)高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17.3%)。综上可知,苗期渍水时,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施用
刘秋霞任涛韩上李小坤丛日环武际鲁剑巍
关键词:氮肥渍水
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明确不同冬油菜种植区域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验证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的可行性和适宜用量,为指导冬油菜轻简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分别开展油菜专用控释尿素静水释放试验和田间埋袋养分释放以及控释尿素用量施用效果田间试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试验布置于冬油菜3个主产地区——湖南衡阳、江西九江和湖北武穴。试验共设5个氮肥用量梯度,分别为0、60、120、180和240 kg N·hm^(-2),探究油菜专用控释尿素对不同区域冬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田间埋袋试验结果表明,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的缓释期在150 d左右,累积释放量为83.4%,与冬油菜氮素需求吻合。施用油菜专用控释尿素可以调控收获密度,增加冬油菜的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分别增加15.0—81.5角/株和0.2—2.4粒/角,收获密度随氮肥用量增加或降低协调群体与个体。3个产地的籽粒产量均在施氮量达到180 kg N·hm^(-2)时最高,分别较不施氮增产1 118、1 088和2 049 kg·hm^(-2)。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的最佳控释尿素用量,湖南衡阳、江西九江和湖北武穴分别为174、180和192 kg N·hm^(-2)。油菜专用控释尿素施用显著增加地上部生物量、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在成熟期时,随氮肥用量增加,茎秆中的氮素分配比例逐渐增加,籽粒中氮素积累分配比例减小,而角壳的氮素分配比例保持在10%左右。不同时期氮肥利用率存在差异,苗期最小,花期最大,成熟期居中,分别为19.20%—23.45%、50.69%—56.89%和39.39%—46.71%。苗期和花期的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控释尿素用量为180 kg N·hm^(-2)时达到最大;成熟期的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结论】油菜专用
张亚伟刘秋霞朱丹丹樊小林任涛张丽梅李小坤丛日环鲁剑巍
关键词:冬油菜氮肥利用率
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增产及供钾的效果被引量:5
2014年
在湖北省应城、孝昌、汉川、荆门布置油菜秸秆还田对后季水稻产量及钾素吸收量影响试验,分析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的增产和供钾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城、孝昌和荆门三个试验点施钾效果明显,在此条件下秸秆还田(NP+S)比不还田(NP)处理稻谷产量与稻草生物量平均分别增加725和669 kg/hm2,增幅分别为10.21%和8.36%。四个试验点施钾和秸秆还田均可提高水稻地上部钾素吸收量,与NP处理相比,NP+S、NPK(施钾)和NPK+S(施钾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地上部钾素吸收量分别增加了20.2、48.3和58.3 kg K2O/hm2;进一步分析表明,水稻钾素吸收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物量的增加,而各处理的钾含量差异不显著。种植水稻后各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油菜秸秆还田的两个处理(NP+S和NPK+S处理)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相应的不还田处理(NP和NPK处理)。油菜秸秆还田具有提高后季水稻产量和稻草生物量、增加钾素的供应和缓解土壤钾素亏缺的作用。
刘秋霞戴志刚周先竹王忠良丛日环
关键词:油菜秸秆还田水稻
不同氮素供应对油菜苗期生长及碳氮分配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为明确不同氮素供应对油菜苗期碳氮积累及其在地上与地下部分配的影响,开展营养液水培试验,蒸馏水育苗移植后即开始全量营养培养。试验设置6个氮素培养浓度,分别为0. 01、0. 05、0. 1、0. 5、1. 0和6. 0mmol/L,每7d取样,动态监测培养35d内的油菜地上和地下部的干物质及碳氮积累动态。结果表明,随氮素营养供应增加,单株叶面积、地上部干物质、各部位氮含量及氮积累量显著增加;根系干物质及碳氮积累量先增加后降低,各部位碳含量不受影响。分别在培养后第7~21d,各处理间以0. 1、0. 5和1. 0mmol/L处理根系物质积累量较高,第28d后根系物质积累随氮素供应增加而增加。增加氮素供应显著降低植株根冠比(R/S)。单位面积叶片碳积累速率和单位质量根系氮吸收速率在氮素缺乏条件下,随氮素含量增加而增加。综上可知,氮素供应不足时,碳氮向根系的分配增加,植株碳氮积累速率显著降低,地上部受氮素缺乏影响更大。
刘秋霞任涛廖世鹏李小坤丛日环石磊鲁剑巍
关键词:油菜氮素供应氮积累地上部
不同氮肥用量及施用模式对直播油菜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开展5个氮肥施用水平、3种不同施用模式的油菜直播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氮肥用量情况下,尿素分次施用在油菜不同部位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高于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氮肥用量在中高氮量下,油菜专用缓控释氮肥的地上部总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大于施用尿素处理;氮肥在氮肥用量达到180 kg/hm^2时油菜不同部位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达到最大。
黄益国李小芳李倩雷利琴王志宾刘秋霞
关键词:生物量氮肥利用率
基于角果期高光谱的冬油菜产量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9
2017年
以连续3 a田间氮肥水平试验为基础,研究基于高光谱估产的可行性,明确最佳光谱监测方式和有效波段,降低光谱分析维数,提高产量估测时效性。2013—2016年分别于湖北省武穴市和沙洋县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试角果期冠层光谱反射率、产量构成因子(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质量)和成熟期产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分别对油菜原初光谱(RSR)和一阶微分光谱(FDR)与其产量及构成因子间构建定量分析模型并筛选有效波段。结果表明,基于全波段的FDR-PLS模型预测精度显著优于R-PLS,其最佳监测指标是冬油菜产量和角果数,验证集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和0.91,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79 kg/hm2和66个/株,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3.11和3.12。基于各波段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确定冬油菜产量有效波段分别为628、753、882、935、1061、1 224 nm;角果数有效波段分别为628、758、935、1 063、1 457、1 600 nm。此后,再次构建基于上述有效波段的冬油菜产量和角果数监测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91和0.8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04 kg/hm2和82个/株,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2.34和2.52,估算精度较为理想。
李岚涛任涛汪善勤明金刘秋霞鲁剑巍
关键词:冬油菜偏最小二乘回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