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匡钊

作品数:25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更多>>
发文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儒家
  • 7篇哲学
  • 4篇权利
  • 3篇人权
  • 2篇道家
  • 2篇多德
  • 2篇心术
  • 2篇亚里士多德
  • 2篇早期儒家
  • 2篇哲学史
  • 2篇之学
  • 2篇中国哲学
  • 2篇儒家思想
  • 2篇思想史
  • 2篇为己之学
  • 2篇文化
  • 2篇先秦
  • 2篇逻辑学
  • 2篇逻辑学家
  • 2篇内丹

机构

  • 12篇中国社会科学...
  • 7篇兰州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旧金山州立大...

作者

  • 25篇匡钊
  • 1篇梁涛
  • 1篇王中江
  • 1篇张学智
  • 1篇王晓兴

传媒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儒学
  • 2篇江汉论坛
  • 2篇兰州学刊
  • 2篇深圳大学学报...
  • 2篇学术月刊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文史哲
  • 1篇科学.经济....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2012国际...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孔子“精神性”的再诠释--从“仁”的双重维度与修身技术出发
本文围绕孔子思想中的“精神性”话题展开论述,以改变自己为目标,从“仁”的双重维度与修身技术出发,重新审视了孔子所思考的“精神性”。
匡钊
关键词:孔子仁学
文献传递
明清会道门的内丹修炼被引量:1
2011年
聚焦于为明清会道门所广泛采用的内丹修炼,着重辨别其在民间信仰宗教性实践总体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而非具体的思想理论话语,揭示其作为一种会道门内部组织手段的意义,以及此种内丹修炼的实践目的和其在一般医疗功能之上衍生出的"高级功能"所具备的转化信众自身的效果。
匡钊
关键词:会道门明清时期民间信仰内丹思想史
亚里士多德“本体”观念的变化及其他(上)被引量:2
1999年
匡钊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柏拉图哲学哲学研究西方哲学史逻辑学家
早期儒家的德目划分被引量:7
2014年
如果说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一系列德性的获得有关,那么,对早期儒家所主张的那些德性的表单或者说德目的细节与类型作出考察,无疑是一件必要的工作。
匡钊
关键词:早期儒家儒家思想德性
亚里士多德“本体”观念的变化及其他(下)被引量:1
1999年
匡钊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家对当关系逻辑方阵词项
从“言意之辨”看《易》“象”的功能
2013年
一作为符号的《易》'象'《易传》从来都被视为中国先秦哲学的关键文献,'十翼'之中的'大、小象'在解释原始经文的材料里占有重要地位,而'象'这个关键词也反复出现在《系辞传》的文本中间,也从来都被认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词。《易传》当中对'象'的一个最基本的界定,出现在《系辞传》中,其文本解说如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
匡钊
关键词:哲学经文文本
《管子》“四篇”中的“心论”与“心术”被引量:15
2012年
《管子》"四篇"中包含了对"心之心","心"与"官"以及"心之形"与"心之情"等话题的讨论,在对人本身的反思中,充分反映出一种理论上的内在转向。"四篇"就如何达到此种精神状态的修养工夫有极为详细的说明,更在先秦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运用"心术"来指称这些精神修炼技术。《管子》"四篇"对官能之心与执道的"心之心"的不同层次构造的揭示,超越了老子认为大智之心不可言说的主张,同时对道家理想的人格境界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四篇"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道家工夫论的理论图景,相应的修炼,最终反映为一种身心互动过程,不但是对道家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也是对于"长寿"的追求。
匡钊张学智
关键词:《管子》心术
超越权利的焦虑--“积极的人权”与“诚”之为工夫被引量:2
2014年
儒家与人权的关系是一个不得不加以考虑的问题。以往论者或认为权利可兼容于儒家,或认为其可填补后者思想观念或制度设计上的空白,或认为两者本来在功能上存在相通或对等之处,仅仅是表达方式与关怀重点不同。通常意义上的人权具备防御的性质,保护人免于强权的随意触摸,或许可被称之为"消极的权利"。但此种人权是现代性的社会治理不断精密化以后才可能产生的某种具有补偿性质的东西。这一伴随社会规训机制的现代化而被凸显出来,并对于儒家来说完全陌生的观念,在实际上也无需被置于同后者对话的语境中。相对于此,我们仍有可能去探寻另一种"积极的权利",即某种塑造人格与追求德性的权利。以古希腊所谈论的"坦陈真相"与儒家之所谓"诚"的比较为例,这种意义上的权利完全具有与儒家传统对话的可能。
匡钊
关键词:人权儒家福柯
论孟子的精神修炼被引量:6
2016年
孟子对人心的探索和对于精神修炼工夫的发掘,使早期儒家在这方面的思想变得真正丰满与完整。孟子曾用一系列大体对等的术语来指称精神修炼工夫,如"存心"、"求放心"、"养心"。对于"养心",孟子首先明确将其与"寡欲"联系起来,这与他对于"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的分辨有关,人欲属于"求无益于得"的那些内容,在精神修炼中应通过负面的工夫加以制约。对于"养心"的目标,在孟子看来大约不外就是让"良心"袒露,既不受外来因素也不受内在欲望的威胁,对于这样的精神状态,孟子称之为"不动心"。达到此种状态,需通过"知言养气"的修养技术。这套工夫论是孟子对精神修炼的全部理解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被视为"知言"、"集义"与"养气"两种精神修炼技术的平行开展。孟子"知天"、"事天"的言论,最终是在"天人有分"的前提下,强调我们应通过精神修炼之途径而达成理想人性,在取决于人自己的修身与不取决于自己的命运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
匡钊
关键词:精神修炼
孔子对儒家“为己之学”的奠基被引量:7
2012年
在春秋以上的政治格局中,因理想中"德"与"位"的对应,而对于贵族子弟的德性培养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孔子继承了这种对于个人德性培养的教育传统,并以"有教无类"的态度赋予其新的意义,使相关话语不再局限于政治领域而进入哲学的范围,进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专门问题域,即所谓"为己之学"。这一问题域为孔子及其诸弟子所设想并践行的伦理生活划定了边界,在其中不但出现了一种新的重要的人伦维度———"师生关系",并且孔子明确从"博文"与"约礼"的两个角度入手,展现出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关注,而在此意义上,对于人格的塑造,或者说修身工夫的问题,方可被视为此后儒家哲学真正的关注核心。
匡钊
关键词:孔子诗教礼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