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保平

作品数:73 被引量:16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3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5篇地震
  • 15篇断层
  • 14篇强地面运动
  • 13篇M
  • 10篇应力
  • 10篇余震
  • 9篇地震危险
  • 9篇地震危险性
  • 9篇汶川地震
  • 8篇烈度
  • 6篇震级
  • 6篇峰值加速度
  • 5篇地震危险性分...
  • 5篇视应力
  • 5篇危险性分析
  • 4篇应力变化
  • 4篇余震序列
  • 4篇震中
  • 3篇地震触发
  • 3篇应力降

机构

  • 57篇中国科学院研...
  • 17篇中国地震局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华融国际信托...
  • 1篇中国地质装备...

作者

  • 73篇史保平
  • 25篇刘博研
  • 10篇孟令媛
  • 8篇仲秋
  • 8篇张健
  • 8篇申文豪
  • 8篇张健
  • 7篇马干
  • 7篇张杨
  • 5篇杨勇
  • 4篇仲秋
  • 4篇李彦恒
  • 3篇雷建设
  • 3篇谢富仁
  • 2篇米琦
  • 2篇杜晨晓
  • 1篇易卫东
  • 1篇张效亮
  • 1篇徐丹丹
  • 1篇于靖波

传媒

  • 16篇地震学报
  • 1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震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震灾防御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计...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华北地震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3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3
  • 9篇2012
  • 9篇2011
  • 12篇2010
  • 9篇2009
  • 13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华北区域地震活动性分布的地震危险性评价模型被引量:14
2008年
采用了分布式地震活动性模型.该模型无需潜在震源区划分,同时简化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根据破坏性地震目录建立了3个地震活动性模型,利用高斯光滑函数获得了华北区域内的a值分布特征,使用3种典型的衰减模型,分别计算了50年内超越概率10%,5%和2%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其分析结果显示了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与我国第四代区划图大体一致,特定地震活动区(太原、石家庄等地区)的峰值加速度略高于第四代区划图的结果,而这种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与该地区较高的地震活动性特征是一致的.概率危险性曲线结果表明,唐山、太原和北京等地区的潜在地震危险性比华北区域内其它城市高.
杨勇史保平孙亮
关键词:峰值加速度
有限断层地震波辐射能估算及其在合成强地面运动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对有限断层地震波能量辐射的估算,通常采用断层面上子源能量的逐点求和方法.基于Brune圆盘模型,Anderson推导出有限断层地震波能量辐射S波的求解公式,即ESA=0.233(Δσd/Δσs)M0Δσs/μ.其中M0为断层面上地震矩,μ为剪切模量,Δσd和Δσs分别为动态应力降和静态应力降,并指出在复合震源模型强地面运动预测应用中Δσd>2Δσs以满足能量守恒.Rivera和Kanamori则从能量辐射表象定理出发,给出了有限断层中辐射能量的积分表达式,明确地指出了逐点求和所存在的问题.依据该积分表达式,本文推导出了复合源模型中新的辐射能完整的求解方法,指出Anderson方法实为断层面上点源辐射能量的简单叠加求和,后者则充分考虑了断层面上任一点在任一时刻能量传播过程中受到的断层面上所有位移破裂路径的交互影响.以1976年唐山MW7.6地震为例,应用上述方法分别计算了有限断层模型的辐射能量及近场强地面运动,如质点运动加速度,速度.结果表明,如果模型参数满足Δσd>2Δσs时,由本文给出的求解方法计算所得到的地震波辐射能已远远超出实际的辐射能量值,直接导致了对近场强地面运动参数如质点速度、加速度等的过高估算.因此,Zeng等和Anderson工作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地震矩守恒以及非物理的Δσd/Δσs>2无法准确地预测近场地面运动.未来工作中,对于有限断层模型的建立,在地震矩守恒这一约束条件的基础上,远场和近场能量解(或视应力)将可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为强地面运动的模拟提供一个更为恰当的求解方案.
孟令媛史保平
关键词:有限断层应力降强地面运动
1970年M_S 7.7云南通海大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被引量:5
2012年
对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MS7.7)进行了强地面运动模拟.采用复合震源模型和有限断层随机振动模型,针对包括昆明在内的4个特征城市的地表运动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0.5~10 Hz频带范围内,2个模型的结果在波形、振幅、频率含量及持续时间上均具备较好的相似性.进一步采用复合震源模型模拟了通海地震的烈度分布图,与实际观测的烈度分布一致程度较高.
谭黎中孟令媛史保平
关键词:强地面运动
华北烈度衰减模型建立及用于震中区和震级的定量估算
Bakun和Wentworth于1997年提出一种利用地震烈度资料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中区域和震级的方法。该方法定量程度高,对烈度数据较少或发生在近海的历史地震的定位和震级估算尤为有效。我们按照Bakun和Wentwort...
张杨马干史保平
文献传递
复合地震源模拟强地面运动——以1679年三河—平谷Ms8.0地震为例被引量:14
2007年
利用复合震源模型和人工合成地震图的算法,以1679年三河—平谷Ms8.0地震为例,计算了北京地区的宽频带强地面运动.其结果可为今后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工程抗震提供一定的物理参数.通过考察该地区的地质与地球物理区域背景,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北纬39.3°~41.1°、东经115.35°~117.55°所围限的北京范围进行了设定地震的仿真模拟,并合成了强地面运动.通过分析影响强地面运动的几个关键因素,给出了北京地区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和速度分布特征,比较了合成强地面运动记录与通过衰减关系计算所得的结果.同时,还对复合震源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给出了充分的讨论.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所得的较为真实的强地面运动参数,即加速度、速度、位移和时程特征,可为北京地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计、救援设施的选址、以及金融及保险部门的风险性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刘博研史保平张健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区构造热演化与地层三维可视化
<正>近年来,可视化成为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国际地质大会以及每年的SEG年会,都设有专题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地质体的数学特征和地质灾害信息可视化、矿产资源的定量预测依据探矿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可视化,地质过程的数学模...
张健于靖波史保平
文献传递
利用Amira进行汶川地区地球物理数据的可视化
可视化在科学研究中早已有之,它是将抽象的数据用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表现的一种辅助研究的方法。3D交互式可视化技术,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让研究者能够身临其境,大大提高了跨学科研究与分析的交流能力,同时模块化的数据也...
仲秋史保平张杨
最小能量准则用于1995年河北沙城M_L 4.1地震序列破裂性质的探讨
2008年
运用变分原理,我们得到了最小地震波辐射能量约束准则并用于研究震源的物理过程.通过研究1995年ML4.1河北沙城地震序列主震和余震的动力学过程,可知主震和余震震源的动态破裂过程明显不同;ML4.1主震的破裂速度与瑞利波速相近,约为剪切波速度的0.89倍;而28个余震的破裂速度远远小于剪切波速度,大约是剪切波速度的0.05到0.55倍.根据裂纹扩展模型,计算得到其余震的地震波辐射效率多在10%以下,这也说明了余震的地震效率较低.我们认为余震震源的动态破裂过程应与断层内部新生裂纹的扩展有关,而非简单的岩体间的相对滑动.余震震源的动态破裂传播与破裂能占主导地位的小地震有关.这些小震所带来的破裂能也导致了断层的进一步扩展.在对该地震序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主震与余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在能量分配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当地震断层尺度相当小时,破裂能的贡献不能忽略,它的大小将显著地影响地震波辐射能的大小.
刘博研史保平
三维自由轴对称刚体在地震波激励下的响应
<正>近二十多年来,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发现许多地震活动区内屹立着一些岌岌可危的岩石,这些岩石块体且经历了若干历史和近代地震的作用。对这些岩石块体在地震作用力下的力学平衡性评估研究方兴未艾。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用于约束岩石...
李彦恒史保平
文献传递
1976年M_S7.8唐山地震断层动态破裂及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特征被引量:15
2010年
采用美国南加州地震委员会(SCEC)Steven Day博士提供的三维有限差分断层瞬态破裂动力学模型(3DFDM),以1976年唐山Ms 7.8地震为例,从简化的断层双侧破裂模式出发,对该地震发震断层的动态破裂过程及近断层地表运动特征进行了仿真模拟和计算.研究区域为围绕发震断层200 km×140 km×40 km(深度)的长方形块体组成,模拟计算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分别为200 m和0.012 s,形成的空间网格节点数为1051×701×201.在DELL小型工作站上,我们实现了对源程序的移植和并行计算.同时,通过引进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对模拟数据进行了3D/4D解释分析.另外,在对源程序修改过程中,实现了对京津唐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的嵌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地震波传播以及地面运动模拟的真实性,并讨论了地震破裂的方向性对近断层地表运动的影响.最后根据初步研究结果结合京津唐地区活动断层构造特征,对唐山M_S7.8级主震后随之而来的1976滦县M_S7.1级余震及宁河Ms6.9级余震的动态触发机制提出了新的解释.由于受主震破裂方向性作用的影响,使得主震对后续两个较大余震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的峰值在断层的走滑方向上较大,为2~3 MPa,在逆冲方向上较小,为0.1~0.2 MPa.即唐山主震的发生使得其周边的应力场有一个瞬态的应力调整,唐山主震对后续余震的发生有促发作用.
杜晨晓谢富仁张扬史保平
关键词:强地面运动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