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翔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角倍
  • 3篇倍蚜
  • 2篇单宁酸
  • 2篇五倍子
  • 2篇角倍蚜
  • 1篇性状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 1篇酸含量
  • 1篇取食
  • 1篇取食行为
  • 1篇紫外
  • 1篇紫外分光光度
  • 1篇紫外分光光度...
  • 1篇组织学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分子标...

机构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5篇吕翔
  • 4篇杨子祥
  • 3篇李杨
  • 2篇刘平
  • 1篇邵淑霞
  • 1篇陈晓鸣
  • 1篇杨红燕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五倍子单宁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采用皮粉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14个产地的角倍单宁酸含量。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测定结果遵从正态分布,方差检验分析表明3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即3种方法都可用于五倍子单宁酸含量的测定。其中皮粉法测定结果稳定,对实验设备要求不高,但测定时间长,手续繁琐,需要较多的样品量;紫外分光光度法设备要求及测定成本中等,需要的样品量少,但测定结果易受环境条件和杂质的干扰;HPLC法方便快捷,需要的样品量极少,灵敏度高,是较为理想的测定方法,缺点是测定设备昂贵,需要较高的分析技能和高纯度的标准品,测定成本高。
吕翔杨子祥李杨刘平
关键词:五倍子单宁酸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不同保存方法对角倍蚜性蚜数量和存活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比较了不同类型虫袋和填充物对角倍春迁蚜产性蚜数量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柱状虫袋填充玉米苞皮及对玉米苞皮进行浸泡处理可以提高性蚜的数量和雌蚜/干母的存活数;与传统的三角纸袋填充棕丝相比较,柱状虫袋填充浸泡玉米苞皮的雌蚜数、雌蚜/干母存活数、雄蚜数和性蚜总数分别增加了107.6%、229.1%、71.1%和87.5%,雌蚜/干母存活率提高了21.1%。虫袋内的雌蚜数、雄蚜数和性蚜总数与春迁蚜数呈显著负相关;雌蚜数和雌蚜/干母存活数与雄蚜数、性蚜总数和雌雄性比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角倍产区的环境因子明显影响春迁蚜的羽化期,但对春迁蚜产性蚜的数量没有明显影响。
杨子祥吕翔杨红燕陈晓鸣
关键词:存活率
角倍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的比较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采用皮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我国五倍子主产区14个产地角倍的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分析角倍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与倍子性状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个产地角倍的单宁酸含量为61.59%68.30%,平均含量64.49%;没食子酸含量为70.35%77.61%,平均含量73.92%;倍壁厚度为1.552.01 mm,倍子密度为0.16 0.33 g.mL-1。方差分析表明不同产地角倍的单宁酸含量、没食子酸含量、倍壁厚度和倍子密度差异显著。相关分析结果:单宁酸含量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与4—8月的月均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倍壁厚度、倍子密度及经纬度、海拔、湿度等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温度是影响倍子质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聚类分析将14个产地的角倍分为3类,分别代表了优良、中等和一般的类群。
吕翔杨子祥邵淑霞李杨
关键词:角倍单宁酸没食子酸环境因子
不同产地角倍性状的差异及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五倍子是瘿绵蚜科(Pemphigidae)五节根蚜亚科(Fordinae)的一些蚜虫寄生在漆树科(Anacadiaceae)盐肤木属(Rhus)几种树的复叶上,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的各类虫瘿的总称,是我国重要的资...
吕翔
关键词:五倍子角倍蚜微卫星分子标记
角倍蚜干母的刺探取食行为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本文采用EPG技术监测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干母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的取食行为。获得干母在盐肤木小叶及叶翅上的取食波形7个,分别为np、C(A+B+C)、pd、E1、E2、F、G波。对干母在盐肤木小叶或叶翅上的取食部位组织进行切片实验。切片结果显示,干母取食时口针末端到达部位多在韧皮部。根据EPG记录和切片结果确定角倍蚜主要在盐肤木的韧皮部取食,极少在木质部取食。
刘平杨子祥吕翔李杨
关键词:角倍蚜取食行为组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