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怡音

作品数:10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区位
  • 5篇区位因子
  • 3篇高技术产业
  • 2篇大学校园
  • 2篇大学校园规划
  • 2篇新区
  • 2篇信息技术
  • 2篇学法
  • 2篇区位理论
  • 2篇文化
  • 2篇文化建构
  • 2篇校园规划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法
  • 2篇高新区
  • 2篇发现教学
  • 2篇发现教学法
  • 1篇信息技术产业
  • 1篇中国美院
  • 1篇诗意

机构

  • 10篇东南大学
  • 5篇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10篇吴怡音
  • 8篇雒建利

传媒

  • 2篇城市建筑
  • 1篇规划师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2004城市...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锡、常高新区区位因子变化分析
本文从传统的工业区位论入手,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新产业区位因子发生的变化,并检验了这种新的变化对我国苏、锡、常高新区在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上产生的影响.
吴怡音雒建利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位因子
文献传递
内生与扩散的博弈——以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为例
2007年
高技术产业内生与扩散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它们在区位因子、区位选择、空间规模、功能布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也同样追求创新氛围的累积性发展。内生与扩散不应成为对立的双方,而应两者结合统筹发展。在内生与扩散的博弈中逐步形成内生为核、扩散为体的产业格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并依据不同的发展模式规划合理的产业布局。
吴怡音雒建利
关键词:内生扩散区位因子高技术产业
发现教学方法:城市规划初步教学实践之一
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正处在一个探索和实践的阶段,本次教学实践将手绘作为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手段.通过手绘城市认知地图向城市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基本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智慧并发挥其潜...
吴怡音雒建利
关键词:手绘教学发现教学法
文献传递
高技术产业区位因子变化分析——以南京高技术产业布局为例
论文研究的背景是,信息技术革命发生导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出现及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高技术区兴建热潮.西方学者研究理论都偏重于社会学研究,基于全球尺度的视角,对城市规划与设计很难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论文研究的意义...
吴怡音
关键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信息技术高技术产业
文献传递
大学校园规划中的空间文化建构被引量:10
2007年
大学校园文化需要漫长岁月的沉淀,但这并不是新建大学校园文化缺失的理由。本文结合大学校园的规划实践,指出通过规划、建筑、景观等物质空间设计,我们也可以赋予新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空间本身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良好的条件。
雒建利吴怡音
关键词:文化大学校园
大学校园规划中的空间文化建构
大学的校园文化需要漫长岁月的沉淀,但这并不是新建大学校园文化缺失的理由.通过规划、建筑、景观等物质空间设计,也可以赋予新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空间本身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良好的条件....
雒建利吴怡音
关键词:文化
高技术产业区位因子变化分析
论文研究的背景是,信息技术革命发生导致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出现及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高技术区兴建热潮。西方学者研究理论都偏重于社会学研究,基于全球尺度的视角,对城市规划与设计很难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论文研究的意义...
吴怡音
关键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信息技术高技术产业
文献传递
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被引量:5
2006年
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正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其以城市认知实践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将手绘练习作为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手段,采用城市认知、手绘练习、理论教学三位一体的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吴怡音雒建利
关键词:手绘发现教学法
苏、锡、常高新区区位因子变化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区位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传统的工业区位论人手,分析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新产业区位因子发生的变化,并试图检验这种新的变化对我国苏、锡、常高新区在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上产生了影响。
吴怡音雒建利
关键词:区位因子信息技术产业
文献传递
空间之美的诗意建构——重读中国美院象山校园
2008年
中国传统审美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往往集中于物质表现,传统文化内核与物质形态的互动却较少研究。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古典诗中"意"的生成与传释途径,以空间的视角研究诗意形成的内在机理,并以之为参照,试图重建一种本土的空间设计与认知方法。
雒建利吴怡音
关键词:诗意传意写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