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云龙

作品数:53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文学
  • 13篇艺术
  • 12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4篇戏剧
  • 8篇跨文化
  • 7篇形象学
  • 6篇文学
  • 6篇后殖民
  • 4篇殖民
  • 4篇身份
  • 4篇文化
  • 3篇性别
  • 3篇政治
  • 3篇身份政治
  • 3篇中外文学
  • 3篇主义
  • 3篇媒介
  • 3篇跨文化戏剧
  • 3篇比较文学
  • 2篇帝国
  • 2篇学术
  • 2篇影子
  • 2篇忧郁

机构

  • 50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50篇周云龙
  • 1篇周宁

传媒

  • 5篇戏剧艺术
  • 4篇文艺研究
  • 4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东南学术
  • 3篇中国比较文学
  • 3篇文化研究
  • 2篇福建论坛(人...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集美大学学报...
  • 2篇艺苑
  • 2篇国际比较文学...
  • 2篇中世纪与文艺...
  • 1篇文学评论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华文文学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中国编辑
  • 1篇粤海风
  • 1篇扬子江(评论...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图像恐惧:跨文化戏剧的表述分析及其情感机制被引量:2
2022年
当下的跨文化戏剧研究对观念与方法的批判性反思不够重视,导致学科话语一再激增且不被质询,批量生产的学术成果显现出单一重复的知识面貌。跨文化表述分析目前是主流研究方法,它从话语受制于权力运作法则的假定出发,探讨戏剧知识的跨文化传播如何参与了他者的图像化。这一分析模式背后潜隐着对他者被图像化的深深忧惧。图像恐惧成为支撑跨文化戏剧研究的表述分析模式的情感力量。图像恐惧虽然在跨文化戏剧研究中被转换为行之有效的批评策略,但其中假定的被压抑的自我想象,使其最终被收编为全球后殖民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为了跨越学科建制的藩篱,研究者应积极构建多元互补的跨文化戏剧研究方法论体系。
周云龙
关键词:跨文化戏剧身份政治
从殊相看通则——评苏其康《欧洲中古后期世界观的形成》
2022年
苏其康新作《欧洲中古后期世界观的形成》以世界观作为核心论题,举重若轻地统摄了中古后期欧洲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诸方面,从色彩斑斓的殊相中,提炼出此时此地的世道人心通则。世界观的特质决定了以今释古的文化史路径,对核心论题进行把握的适切性。采用地缘政治学视界是该专著的另一个显著的方法论特征。从殊相见通则的逻辑,在《欧洲中古后期世界观的形成》里面,不是欧洲中心主义式的、线性的从特殊到普遍,而是一种网状的跨文化比较的思想结构。苏其康的专著以细致的文本解读,展示了性别化的情欲、幻觉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巨大力量。
周云龙
关键词:世界观文化史跨文化比较性别
跨文化戏剧:概念所指与中国脉络被引量:3
2019年
跨文化这一术语可以理解为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杂糅。当跨文化被运用于戏剧实践时,文化杂糅与权力关系成为戏剧实践的核心议题。跨文化戏剧关注不同戏剧传统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把帝国与本土在知识生产中的碰撞和交叉,以及此中呈现的身份表征问题纳入考量。不存在一种叫做"跨文化戏剧"的戏剧类型,"跨文化戏剧"可以理解为一个动词短语,即用跨文化方法展开的(包括创作、理论和研究等在内的)戏剧实践。跨文化戏剧实践的知识潜能主要体现为对非历史的、神学式的本体戏剧实践的拒绝与否弃。我们不妨把跨文化戏剧视为一种富于洞察力的视角和策略,开放传统的戏剧学科边界,在其无力回应的公共议题中,重构戏剧介入当代中国问题的能力。
周云龙
关键词:跨文化戏剧文化杂糅
表演“西方主义”:后文革氛围中的《推销员之死》被引量:1
2010年
《推销员之死》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和引发的相关讨论,使其成为了反映198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的一个载体,其中折射着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的梦想与焦虑。在中国的"后文革"氛围中对于《推销员之死》的跨文化挪用,使该剧的舞台化成为一个表演"西方主义"的隐喻,当时中国的知识群体正是通过这一文化实践中,运用西方的戏剧知识建构出了特定年代的"反话语",并藉此规划了其现代性想象的愿景。
周云龙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主持人语
2020年
用若干特性对“非我”群体进行集体化约的实践,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但作为学科领域,跨文化形象学有其形构和渐变的过程。从知识谱系上追溯,最引人瞩目的可能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维科与赫尔德及其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他们启发了人文科学中的比较研究。此外,深受黑格尔和费希特哲学影响的语文学共同主题,亦是特定历史情景对某种民族文化的塑造。差异原则与民族属性成为彼时文学研究毋庸置疑的基本前提。于是,我们看到斯达尔夫人以及后来的丹纳等人就种族秉性与文化特性而发表的经典论述。这个过程中,关于某个民族的刻板印象或形象生成的内在逻辑就出现了。
周云龙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历史情景主持人赫尔德知识谱系
艾菲尔的凝视:《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的性、帝国与亚洲形象
2020年
《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作为书写葡萄牙发现印度的民族史诗,其解析不应该局限于民族主义情感视野。在帝国框架中,可以看到该书中的亚洲形象在构建早期近代欧洲反思性主体时发挥的意识形态功能。史诗中的仙岛性爱场景是以神话方式再现葡萄牙的印度发现之旅。女性作为被征服者,反衬了葡萄牙帝国的男性气概,与此同时,这种男性气概又被自身反噬,成为女性或亚洲的猎物。史诗文本的这种暧昧与矛盾,结构性地传达着文本内在的干扰性因素,即叙事者对自我文化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来自卡蒙斯的亚洲旅行经历和葡萄牙帝国自身的衰颓,而亚洲或女性狡黠善变的刻板印象也被再度强化。
周云龙
关键词:帝国性别
三种动物与“真的人”:《狂人日记》中的“莎士比亚”
2018年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狮子、兔子和狐狸作为某种思想的隐喻,其知识资源可能来自莎士比亚的《考利欧雷诺斯》。在跨学科视野中将两个文本相互阐发,《考利欧雷诺斯》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打开一个进入《狂人日记》的叙事缺口。两个文本在故事与叙事上虽然遥相呼应,但《狂人日记》中的文言与白话,除了叙述上的转述效果,二者间并不真正存在对抗关系和任何秩序边界。"候补"者与狂人之间,共享着语言中暗隐的社会秩序构成。寻找"真的人"或"救救孩子",其实是叙事者以一种"新"语言重构现代中国文化新起点的渴念。《狂人日记》的叙事者半信半疑地允诺了一个可以产生"真的人"的政治起点和语言结构,而不似《考利欧雷诺斯》的叙事者,在符号层面坚定地"杀死"了马尔舍斯。
周云龙马佳琦
关键词:莎士比亚《狂人日记》个人主义白话文
普适性的建构:新、旧剧观念论争中的西方知识状况被引量:3
2013年
新旧剧观念论争的实质在于论争双方对西方戏剧知识阐释权的争夺。在表面的歧义背后,论争双方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地带和暧昧层面。同样的西方戏剧知识经由论争双方的挪用,伴随着论述立场的不同,其意义来回滑动并悄然获得了论争的核心地位。这种西方戏剧知识状况意味着:无论论争双方对中国戏曲的优劣存废持何观点,都在西方戏剧中寻找各自的理论支持。对于作为象征资本的西方戏剧知识的权威性认同,正是论争双方共享的意识形态基础。
周云龙
关键词:论争西方戏剧知识状况文化主体性
戏剧民族化:国族话语与民族传统的耦合
2012年
抗战期间的戏剧"民族化"讨论,意在探讨如何把都市和农村的戏剧传统编织进抗战建国的国族论述,并在民族主义的书写诉求中实现二者的完美整合。"都市"中的戏剧实践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无法担当凝聚民族共同体并发挥集体动员的职能,需要一个戏剧传统的再生产方案来为之鸣锣开道。现代知识分子从都市到农村的空间位移隐喻着两套戏剧知识系统和实践方案之间的冲突与互渗。
周云龙
关键词:民族传统都市农村
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范式与实践
2023年
“中外文学关系”不仅是对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学交流置换情形的描述,在现代中国百年的历史脉络中,它还关联着一整套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话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向被视为最能体现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实绩的标志性领域。20世纪初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多用西方既有的文学现象论证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合理性,回应着现代民族国家时代命题。随着冷战的终结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启动,中国知识场域面临的问题与方法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占据主流的文学本体研究开始转向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把聚焦点放在全球化时代的“本土”。
周云龙刘舒源
关键词:中外文学关系民族国家国际主义后殖民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