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裕锴

作品数:120 被引量:491H指数:1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文学
  • 10篇哲学宗教
  • 6篇历史地理
  • 3篇社会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8篇宋代
  • 11篇诗歌
  • 10篇文学
  • 9篇诗学
  • 8篇宋诗
  • 7篇代文
  • 7篇禅宗
  • 6篇文字
  • 5篇审美
  • 5篇诗派
  • 5篇黄庭坚
  • 5篇阐释学
  • 4篇艺术
  • 4篇诗话
  • 4篇文化
  • 4篇文字禅
  • 4篇江西诗派
  • 4篇佛教
  • 3篇杜甫
  • 3篇夜话

机构

  • 73篇四川大学
  • 4篇四川联合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贵州财经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西华大学
  • 1篇宜宾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77篇周裕锴
  • 1篇孙烈鹏
  • 1篇潘殊闲
  • 1篇祁伟
  • 1篇曹虹
  • 1篇莫砺锋
  • 1篇宁稼雨
  • 1篇王水照
  • 1篇杨经华
  • 1篇刘扬忠
  • 1篇赵德坤
  • 1篇王朋

传媒

  • 14篇文学遗产
  • 9篇四川大学学报...
  • 5篇文史知识
  • 4篇文艺理论研究
  • 3篇文艺研究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文学评论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宗教学研究
  • 2篇杜甫研究学刊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江淮论坛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语言还原法——乾嘉学派的阐释学思想之一被引量:1
2004年
周光庆认为,中国经学传统中的解释空间,是以意义信仰为最后皈依,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以立足现实不断开拓为显著特征,经过历代哲人学者的努力开拓,与封建专制社会相互作用,常常是相当宏大的.周裕锴指出,乾嘉学派的"语言还原法",在重现和复制文本原意、保证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方面,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们提出的"由文字声音训诂而得义理之真",标志着中国传统阐释学最终实现了"语言学转向".严春友则从现象学的视域对中西哲学的两种解释学特征作了分析,认为在中国强解释传统依然存在的情形下,建立那种旨在解释古代文章的作为一门解释技术的"中国解释学"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也不应该,倒是主张"居中"的现象学和现代解释学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或许可以治疗人们在肯定与否定的两极之间跳跃的毛病.李清良鉴于对中西阐释理论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焦点和热点,指出中国的阐释学研究如果不是从自己的时代问题出发,就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从一种不同于西方近代传统的主体性意识角度切入中外阐释理论的研究,可能是使中国的阐释学研究获得其合法性的一条思路.
周裕锴
关键词:乾嘉学派训诂学方法论
论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
周裕锴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艺术特征
杜甫诗中的儒家情怀及其思想渊源被引量:3
2017年
杜诗中的儒家情怀来自杜甫从小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尤其是孔、孟的"仁爱"学说。杜诗中的儒家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仕以为已任"的儒家担当意识;三是"仁者能恶人"的现实批判精神;四是"以民为本"的反战意识。
周裕锴
关键词:杜甫儒家情怀仁爱精神思想渊源
《沧浪诗话》的隐喻系统和诗学旨趣新论
周裕锴
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二)被引量:4
2000年
周裕锴
关键词:宋代诗学词赋禅学参禅意脉语源
全文增补中
义解:移花接木——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中国佛学对印度佛典的理解与解释近乎一种文化"嫁接"。最初的佛典讲解者必须将自己的理解与解释置入汉民族的生活语境中,因而采用了一种用中国儒道学说来比附印度佛教学说的"格义"的阐释方法。关于"格义"的使用年代与确切含义的理解,学界有不同看法,但考其精神实质,应是一种"傅会中西之学说"的方法。"格义"方法充分证明了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这一阐释学原理。自东晋至隋唐,阐释佛教教义的"疏"、"论"大量出现,学术争鸣通过对佛典文本的阐释差异表现出来:因对同一经典的不同阐释而形成派别,因对不同经典的阐释而形成各种师说,因对不同经典的尊崇与发挥而形成不同宗派。通过对《法华经》"方便"一词各种解说的考察,可发现中国佛教的经疏有四个特点,即阐释的附会性、扩展性、细密性、多元性。佛教义学的疏论,是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典范之一。
周裕锴
关键词:阐释学格义
试论宋代文学对高丽文学之影响
2003年
高丽通通与宋朝的书籍、音乐、绘书、工艺品的交流和实贡留学等途径,学习仿效宋朝相对发达的文化。高丽和宋朝雨国外交使节之间的交往主要为文学交往,即赋诗唱和,高丽著名诗人的作品受到宋朝文人的称赏并著录于书目。高丽文人封宋朝文学的学习可分为全面引进、广泛模仿和领略精神三个阶段,宋朝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对改变高丽前期骈丽华美的文风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诗歌的体裁、题材及其诗学观念在高丽诗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周裕锴
关键词:宋代文学诗文革新运动外交使节诗学观念唱和赋诗
痛感的审美:韩愈诗歌的身体书写被引量:14
2017年
家族普遍的短寿引起韩愈的生存恐惧,由此而特别关切自身,其诗中出现大量身体词汇,显示出对身体器官组织的特殊嗜好。最著名的是关于牙齿的书写,其《落齿》诗标志着唐元和时期某种身体书写的转向。韩诗爱写极端的气候体验、丑怪的动物、令人焦灼烦躁的声色气味、血腥的杀戮,表现出基于身体立场的病态物感,即痛感的审美。"火"与"刀"为偏旁的文字所体现的语言风格,代表韩诗痛感审美的两大类型。韩愈将写作痛苦视如一种自我虐杀,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抽象的心智概念置换为具体的身体器官,将写作看成语言对物象的暴力斫刻。韩诗身体书写的意义在于对陈言套语的反击,使之重新获得语言的物质性和鲜活感性。韩诗提供了关于身体与风格之关系的研究路径。
周裕锴
关键词:身体书写
禅籍俗谚管窥被引量:6
2004年
俗谚是禅宗最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从纯形式上看,可分为谚语和歇后语两种。一方面,禅籍中的俗谚来自民间日常生活,而赋予其独特的宗教意义。另一方面,禅师临时方便随口创造的宗门语,也反馈于民间,变为一般非宗教性的俗谚。禅籍中俗谚的使用,与禅宗基本的宗教观念和农禅的生存方式有关。
周裕锴
关键词:禅籍谚语歇后语
“文无隐言”与儒家的形上等级制被引量:3
2003年
周裕锴
关键词:上博楚简《诗论》古文字学儒家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