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咏梅
- 作品数:20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义乌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GF、FGF2及氧氟沙星滴耳液在鼓膜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 楼正才张庆平唐咏梅蒋顺心胡云星董亦晗丁坚红吴小
- 鼓膜穿孔是耳科常见病,传统采用保持干耳自然愈合及鼓膜成形术。鼓膜再生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材料开发,缺乏单一滴剂治疗鼓膜穿孔的相关研究。该项目研究单一生长因子滴剂(EGF和FGF2)和Ofloxacin Eardrops对鼓...
- 关键词:
- 关键词:氧氟沙星滴耳液
- 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临床和病理被引量:5
- 2002年
- 本组收集我院2001年胃镜活检组织2275例,进行了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ter pyloti ,HP) 组织学的观察和两人复检.在复检中,我们发现慢性胃炎(CG)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胃炎与HP 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是演变胃癌和胃原发性淋巴瘤的潜在因素.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唐咏梅刘海芳
-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胃炎慢性活动性病理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PD-1/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91例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PTC患者,术中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PD-1、PD-L1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间的PD-1、PD-L1表达情况。随访2年,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1、PD-L1阳性表达与PT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TC患者癌组织中PD-1、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27%、53.40%,高于癌旁组织(15.18%、2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58、38.695,均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D-1、PD-L1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随访2年期间,31例患者复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高、淋巴结转移、PD-1及PD-L1阳性表达均为影响PT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TC患者癌组织中PD-1、PD-L1呈高表达,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PD-1、PD-L1阳性表达存在差异,两者可作为评估PTC预后的参考指标。
- 杨勇陈慧曹金雷唐咏梅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醋酸碘染色法联合阴道镜对非洲马里女性宫颈癌的筛查效果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价醋酸/碘染色法(VIA/VILI)联合阴道镜对非洲马里女性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筛查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3657例符合条件的非洲马里女性,采用VIA/VILI和阴道镜下病理活检筛查技术开展宫颈癌筛查,评价该技术的初筛效果和宫颈上皮瘤变中度(CIN2)+病变检出效果。结果每个年龄段女性对宫颈癌筛查的积极率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其积极率也随之降低;VIA/VILI和病理活检的调整CIN2+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89%、2.16%;VIA/VILI的筛查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下降较为平缓,而阴道镜下病理活检结果筛查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长;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及约登指数分别为84.81%、85.35%、11.34%、99.61%、85.34%及0.70%;筛查人群的首次性交平均年龄为(17.78±2.93)岁,一夫多妻占54.50%,既往宫颈筛查占3.91%,女性行割礼术占90.37%,该人群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女性占70.19%。结论应用VIA/VILI筛查宫颈癌前病变有较高敏感度、特异性,但在应用和推广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观性,应予以重视。
- 郑国强唐咏梅王乐见
- 关键词:阴道镜病理活检
-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被引量:1
- 2002年
- 唐咏梅刘海芳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慢性活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CG
- 显微镜下脊索瘤病理分型表现及相关上皮性、间叶性标记物表达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脊索瘤病理分型表现及相关上皮性、间叶性标记物表达情况。方法选择60例脊索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镜下观察手术切除的组织样本病理分型特征,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其相关上皮性、间叶性标记物做免疫学标记,统计其阳性表达率。结果肿瘤多呈膨胀性圆形或球状生长,病理特征明显,镜下主要以空泡样或液滴状细胞为主,且以分叶状排列。60例脊索瘤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结果: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CK)阳性率分别为93.33%、1.67%、100%。S-100蛋白(S-100)、波形蛋白(VIM)阳性率分别为90.00%、100%。结论脊索瘤多发于脊柱两端的迷行脊索部位,临床病理特征明显,但与黏液性癌、软骨肉瘤等其他肿瘤疾病形态相似,临床诊断应结合免疫组化CK、S-100、VIM等标记检查,辅助提高脊索瘤确诊率,避免误诊。
- 杨秀燕唐咏梅郑国强刘海芳
- 关键词:脊索瘤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
- 胃癌螺旋CT强化与微血管密度表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探讨术前胃癌螺旋CT强化与CD105标记的血管密度的关系,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术前行CT增强扫描,术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D105标记的血管密度,探讨其表达的关系及不同临床特征的意义。结果:螺旋CT分期与TNM临床分期完全符合率为84.28%,不同浸润深度、不同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比较中,螺旋CT扫描的强化值与血管密度的表达差异显著,且胃癌中螺旋CT扫描的强化值及血管密度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强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对早期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吴国森唐咏梅王向明金其材
- 关键词:胃癌CD105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
- 中国人卵巢上皮性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9
- 2005年
- 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人类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对卵巢上皮性肿瘤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卵巢肿瘤进展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中,卵巢上皮性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的9.52%,而在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未见该位点遗传不稳定的发生。其中,LOH的发生率,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淋巴转移组的LOH发生率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1)。FIGO Ⅲ+Ⅳ期的LOH发生率高于Ⅰ+Ⅱ期(P<0.05)。MSI发生率与卵巢上皮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及FIGO分期均无关。nm23H1 蛋白阳性率在卵巢上皮性癌和交界性肿瘤组织中分别为56.00%和57.14%,高于良性肿瘤的13.64%和正常卵巢组织的8.33%(P<0.01)。卵巢上皮性癌中,淋巴转移组nm23H1蛋白阳性率低于无淋巴转移组;FIGO Ⅲ+Ⅳ期nm23H1蛋白阳性率低于Ⅰ+Ⅱ期(P<0.05)。此外,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nm23H1蛋白的表达强度没有差异。在卵巢上皮性癌中,LOH阳性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为0.00%,显著低于LOH阴性组的73.68%(P<0.01)。实验结果提示, nm23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LOH的发生可作为卵巢组织恶变的判断指标。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和转移,后者可抑制卵巢上皮癌局部nm23H1蛋白的表达,并赋予卵巢上皮癌高淋巴结转移、低预后的特性。提高卵巢上皮癌局部nm23H1蛋白的表达,可减缓肿瘤的淋巴转移并提高预后率。
- 杨月琴李继承李小红唐咏梅汤新华
- 关键词:中国人单链构象多态性计算机图像分析石蜡包埋组织LEICA
- 胃癌PTEN、VEGF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及意义被引量:4
- 2007年
- 唐咏梅黄明哲胡茂通朱献斐费哲为张一楚
- 关键词:VEGF基因表达PTEN微血管密度胃癌第10号染色体内皮细胞增殖
- 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9例假肉瘤性软组织病变
- 2009年
- 通过观察7例结节性筋膜炎、1例增生性筋膜炎、1例增生性肌炎的针吸细胞学(FNAC)改变,发现假肉瘤性软组织病变的FNAC特点是细胞多样化,基本细胞为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增生性筋膜炎与增生性肌炎可见较多节细胞样细胞,但核的恶性特征都不明显。
- 唐咏梅王利霞
- 关键词:细针吸取细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