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晓芹

作品数:12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东莞东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新生儿
  • 4篇早产
  • 4篇静脉
  • 3篇早产儿
  • 3篇综合征
  • 3篇危重
  • 3篇疗效
  • 3篇窘迫综合征
  • 3篇呼吸窘迫
  • 3篇呼吸窘迫综合...
  • 3篇活性
  • 3篇肺表面
  • 3篇肺表面活性
  • 3篇肺表面活性物...
  • 3篇表面活性物质
  • 3篇产儿
  • 2篇动静脉
  • 2篇新生儿呼吸
  • 2篇新生儿呼吸窘...
  • 2篇新生儿呼吸窘...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 3篇东莞东华医院

作者

  • 12篇夏晓芹
  • 10篇阳红华
  • 9篇卢庆晖
  • 9篇张志刚
  • 5篇陈均龙
  • 1篇彭爱霞
  • 1篇聂红莲
  • 1篇何丽平
  • 1篇曾丽萍
  • 1篇张松
  • 1篇赵华玉
  • 1篇高鹃
  • 1篇杨薇斯
  • 1篇张志刚
  • 1篇彭爱霞
  • 1篇何丽平
  • 1篇黄远波

传媒

  • 2篇中国新生儿科...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内科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在危重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在危重早产儿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危重早产患儿1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儿在出生当天给予PICC穿刺置管治疗;观察组患儿出生后即刻给予脐静脉置管治疗,10 d后拔除改用PICC穿刺置管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每次穿刺所需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比较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每次穿刺所需时间与住院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发生率(40. 0%)低于对照组(95.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危重早产儿中联合使用脐静脉置管与PICC穿刺置管进行治疗,可显著减少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降低药液外渗发生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阳升平夏晓芹
关键词:早产儿危重脐静脉置管PICC置管
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在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儿科门诊规律随访的134例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干预措施(建立早产儿随访监测网络及随访档案,给予发育支持护理,进行母乳或奶粉喂养,根据个体情况补充铁剂,指导家长对早产儿的智力及运动能力进行早期教育,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等)。对照组给予常规育儿指导(出院前告知产妇正确的喂养方法,鼓励母乳喂养,普及基本知识)。采用中国标准化的贝莱量表对2组患儿出院后3、6、9及12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值进行比较。结果 2组3、6个月的MD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12个月的MDI值,3、6、9及12个月的PD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管理及早期干预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智力及运动发育。
夏晓芹卢庆晖何丽平阳红华张志刚唐上可赖宝添黄远波赵华玉
关键词:早产儿随访管理早期干预预后
布洛芬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后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后,预防性应用布洛芬减少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合并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RDS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随机分为预防性使用布洛芬组(预防组)和不预防性使用布洛芬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发生PDA比例、辅助通气时间以及肺出血、死亡情况;观察预防性使用布洛芬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预防组(23例)和对照组(28例)患儿生后7~10天内超声心动图检测出PDA的例数分别为1例(4.3%)和14例(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116.0±44.5)h和(114.3±57.7)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肺出血和死亡患儿,未出现出血倾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道穿孔破裂等情况。两组少尿、血肌酐>140μmol/L、上消化道出血或出血加重、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RDS后,预防性应用布洛芬可以显著减少PDA发生,安全有效。
张志刚卢庆晖陈均龙阳红华聂红莲杨薇斯夏晓芹
关键词:布洛芬肺表面活性物质动脉导管未闭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联合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铁剂联合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东华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贫血患儿52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4倒。治疗组给予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联合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1周及3周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组内比较,治疗7d、21d后EPO、网织红细胞(Ret)水平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1d后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治疗21d后RBC、HCT、Hb、EPO、Re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联合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贫血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减少输血或避免输血,且用药安全,接近生理途径,值得推广。
夏晓芹阳红华唐上可张志刚赖宝添卢庆晖
关键词:早产儿贫血
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与静脉丙球(IVIG)联合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95例病毒性肺炎患儿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50例,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用α-2b干扰素与静脉丙球,对照组加用病毒唑治疗。结果两组退热时间、咳嗽、气促及音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55.6%,对照组为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α-2b干扰素与静脉丙球联合治疗新生儿病毒性肺炎疗效优于病毒唑,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张志刚张松阳红华夏晓芹
关键词:Α-2B干扰素丙种球蛋白新生儿病毒性肺炎
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呼吸方式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LISA)技术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使用不同无创呼吸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广东省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NRDS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通气方法均分为NIPPV组(n=20)与NCPAP组(n=20),两组均联合细管注入PS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失败率(7 d内气管插管率)、治疗后6 h血气分析中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血氧分压(PaO_(2))、总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失败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NIPPV组治疗后6 h的PaCO_(2)明显低于NCPAP组,而PaO_(2)则明显高于NCPAP组(均P<0.05);NIPPV组的总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NCPAP组(P均<0.05)。结论:NIPPV联合细管注入PS与NCPAP联合LISA治疗NRDS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改善血气指标、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长则优于NCPAP。
张松青夏晓芹许瑶张家杰赖宝添罗荣杰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临床疗效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贫血及早产儿脑病的疗效。方法选取57例胎龄<32周,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成治疗组31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出生后第8 d即给rHuEP0 250 U/kg,隔日1次,共4周。并于纠正胎龄40周时做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脑电图(EEG)、自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ABR)及颅脑磁共振扫描(MRI)检查。结果 2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均逐步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轻,在治疗最初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结束后Hb及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输血例数及多次输血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少(P<0.01)。治疗组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得分较对照组高,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纠正胎龄40周时EEG、AABR及颅脑MRI异常率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早期应用rHuEP0不仅可防治或减轻早产儿贫血程度,并可减少早产儿脑病的发生。
陈均龙卢庆晖阳红华张志刚夏晓芹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促红细胞生成素贫血早产
新生儿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特点与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与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4年我院NICU住院的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比较新生儿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药物及直流电复律等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结果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新生儿共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足月儿8例,早产儿4例,过期产儿1例;室性心动过速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原发疾病:重度窒息、败血症、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中9例(69.2%)由其他心律失常用药后转化而来。所有病例均使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10例(76.9%)联合使用了直流电复律治疗。13例中12例治疗有效(92.3%)。复律后短期复发或并发其他严重心律失常8例(61.5%),均使用了乙胺碘伏酮,其中4例治愈。室性心动过速患儿均有严重原发病及诱因,病死率50%(4/8);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无一例死亡。结论非良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新生儿各年龄段及各胎龄,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预后较好,室性心动过速预后差;运用直流电复律加抗心律失常药是治疗新生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抗心律失常药乙胺碘伏酮可能是较好的一种药物选择。
卢庆晖彭爱霞阳红华张志刚夏晓芹
关键词:心律失常
脐静脉置管术在新生儿输液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技术在新生儿静脉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入院至东华医院新生儿科,因不同疾病需要救治且需要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新生儿(早产儿54例,足月小样儿8例,足月儿合并重症不能进食者18例)80例,在出生〈24h内行脐静脉置管术,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儿中77例置管成功,3例失败,置管成功率为96.3%。导管留置时间为7~21(7.5±2.2)d。其中4例使用1~3d后导管堵塞,1例拆管剪线时误剪断导管,且回缩,后采取手术取出;3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行血培养检查均为阴性,感染率为3.75%。留置导管过程中未发生腹腔感染、心律失常、新生儿坏死性肠炎、肝实质损伤、肝坏死、血栓、空气栓塞及脐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脐静脉置管术是重症新生儿静脉营养支持的一项重要技术,操作相对容易掌握,不良反应少,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时间早、成功率较高,出生后早期即可以安全使用,尤其是在低体质量、极低体质量患儿的应用中有广泛的前景。
夏晓芹卢庆晖阳红华张志刚唐上可赖宝添陈均龙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营养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128例患有NRDS的新生儿依据用药方案差异分为两组,其中63例给予吸痰、吸氧、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其余65例在此前提下采用PS制剂气管内给药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6 h后PaO2、pH、PaO2/FiO2值均显上升趋势(P<0.05),而PCaO2下降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分别为23.08%与41.27%,观察组相对较低(P<0.05);两组住院与机械通气时间及其疗效(分别为95.38%与82.54%)对比观察组均更为理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S用于对新生儿NRDS的治疗,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病症与缩短治疗时间,也有利于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疗效,该法深具临床推广价值。
夏晓芹卢庆晖阳红华唐上可张志刚赖宝添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