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贤武

作品数:26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台州市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台州市椒江区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成像
  • 6篇磁共振
  • 5篇肿瘤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血管
  • 4篇CT诊断
  • 3篇影像
  • 3篇造影
  • 3篇腺肿瘤
  • 3篇X线
  • 3篇病理
  • 2篇多平面重建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胰腺
  • 2篇胰腺实性假乳...
  • 2篇胰腺肿瘤
  • 2篇隐窝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瘤

机构

  • 19篇台州市立医院
  • 4篇台州学院医学...
  • 2篇台州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宁波大学医学...
  • 1篇宁波市第一医...
  • 1篇台州市第一人...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宁波市鄞州区...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夏贤武
  • 20篇沈剑敏
  • 7篇林叶青
  • 4篇康五根
  • 4篇袁建军
  • 3篇盛亮
  • 3篇袁建军
  • 2篇盛亮
  • 2篇蔡志毅
  • 2篇杨登法
  • 2篇李志海
  • 1篇郑海澜
  • 1篇程健
  • 1篇周开宇
  • 1篇王林友
  • 1篇徐浩
  • 1篇徐小辉
  • 1篇郎伯旭
  • 1篇吕静瑶
  • 1篇吴亮

传媒

  • 3篇浙江临床医学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江西医药
  • 1篇中国骨伤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外医用放射...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颅内病变的临床应用
2007年
夏贤武沈剑敏康五根袁建军盛亮陈洁
关键词:CT脑血管造影颅内病变CT血管造影
肺转移瘤的CT诊断
2004年
夏贤武沈剑敏
关键词:肺转移瘤CT表现发病机制肺空洞
一种双模式控制并压力可调的输卵管造影注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模式控制并压力可调的输卵管造影注射装置,包括第一控制面板和第二控制面板,所述第一控制面板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推注压力显示屏,所述第一推注压力显示屏下方固定安装有第一反馈压力显示屏,所述第一反馈压力显...
夏贤武沈剑敏
文献传递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在脑梗死演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脑梗死诊断、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98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117例次DWI及常规MRI检查.其中超急性12次,急性期43次,亚急性期29次,稳定期10次,慢性期23次,测量各期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相对ADC(rADC)值,并分别测量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 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于8~14 d出现假性正常化,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时间有关[(174±3.47)%vs(58±6.75)%,t=2.03,P<0.05].超急性、急性期病灶中心rADC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亚急性期脑梗死ADC值、rADC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 脑梗死病灶ADC值具有特征性的演变规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脑梗死分期诊断,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沈剑敏夏贤武康五根袁建军盛亮
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诊断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门局灶型Castleman病的5例患者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表现由两名放射学医师共同分析.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肺门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直径为3.0~5.5cm,2例患者病灶中心可见放射状或颗粒样高密度钙化灶,病灶周围支气管受压狭窄.5例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强化或显著强化,并且可见对比剂早进晚出的特征.结论 肺门边界清晰明显持续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要考虑局灶型Castleman病的诊断,确诊需要病理.
袁建军沈剑敏夏贤武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肺肿瘤
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及20例符合Pitt等描述典型影像学征像的股骨颈疝窝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男17例,女4例;年龄30~85岁,平均53岁。所有病例均行X线和CT检查,其中13例行MRI检查。结果:21例发现股骨颈疝窝病灶29个,累及右侧9例,左侧8例,双侧4例,病灶均位于股骨头基底部或股骨颈前外侧皮质下,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最大直径约16mm,X线表现为透亮区或硬化环,CT表现为骨质缺损区,密度因成分不同而呈软组织密度、脂肪密度或混杂密度,边缘伴有薄层清晰硬化缘,临近骨皮质见局限性裂隙样缺损与骨质缺损灶相通,MRI信号不定,多数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股骨颈疝窝的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异性,CT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基本可以确诊,X线及MRI检查具有辅助诊断作用。
夏贤武沈剑敏康五根袁建军盛亮
关键词:股骨颈放射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部血管狭窄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颈部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行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重建血管。结果正常9例,异常21例,共观察颈动脉60支,椎动脉60支,其中正常血管71支,狭窄血管41支,变异血管8支。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绝大部分的颈部血管变异、狭窄能迅速、准确诊断。结论16层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相对颈部血管造影更具有价格低、无创伤的优点。对临床怀疑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袁建军沈剑敏夏贤武
关键词: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颈部血管血管造影术
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探讨卵巢囊腺瘤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2002年7月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囊腺瘤的CT影像资料 ,对肿瘤进行定位、定性诊断 ,分析肿瘤在密度、形态、瘤体内部有无分隔、瘤壁结节及腹腔内情况。结果 浆液性囊腺瘤28例 ,粘液性囊腺瘤22例 ,其中30例表现瘤体内部有分隔 ,呈多房状 ,可见索条状/飘带状分隔 ;边界光滑的囊腔 ,最大体积为15cm×13cm×14cm ,最小体积为4.0cm×3.1cm×4.0cm ,其中20例囊内无分隔 ,12例双侧多发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边界光滑的囊腔。本组病例中有9例可见瘤壁呈弧条状钙化 ,4例有乳头状突起。结论 卵巢囊腺瘤是临床常见病 ,CT能清楚显示瘤体的内部及壁的特征 ,诊断率极高 ,本组达到92% 。
沈剑敏夏贤武
关键词:卵巢囊腺瘤CT检查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卵巢甲状腺肿(SO)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CT及MRI资料,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影像学表现为境界清晰的不规则肿块,大多位于单侧(n=11,91.7%),呈囊实性(n=6,50.0%)或多发纯囊性(n=6,50.0%)。囊性部分为边界清晰、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腔,均有完整囊壁,内壁光整,8例(66.7%)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囊,其中2例高密度囊腔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实性部分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分布于囊腔之间,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囊壁可见无或中重度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8例(66.7%)囊壁可见斑点状钙化,4例(33.3%)病灶合并大量腹水及少量胸水。结论:卵巢甲状腺肿表现为边界光整的囊实性肿块,CT上的高密度囊腔及MRI上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囊腔具有相对特征性,CT及MRI诊断有其重要价值。
沈剑敏夏贤武林叶青朱伟君袁建军
关键词:卵巢畸胎瘤甲状腺肿
脑实质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与临床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脑实质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以及相关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其术前MRI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型表皮样囊肿9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9例均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平扫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DWI,并测量病灶、脑脊液、脑白质ADC值,分别比较病灶与脑脊液、病灶与脑白质ADC值两者间差异。结果:9例均单发,4例位于额叶,2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小脑蚓部,1例位于颞叶,1例位于小脑半球及枕叶跨天幕生长。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晰,无灶周水肿;T1WI脑脊液样低信号;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FLAIR以低信号为主,边缘见少许带状高信号;DWI呈高信号。IPEC的ADC值介于脑脊液与脑白质之间,IPEC与脑白质、脑脊液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7例病灶未强化,2例病灶部分边缘轻度强化。大体标本示肿瘤有包膜、边界清楚,无血供,质软,内容物呈灰白或灰黄、豆渣样碎片状物质。镜下病理改变,囊壁为角化或非角化鳞状上皮,囊内为胶状碎屑、固态胆固醇结晶及类脂质成分。结论:表皮样囊肿的病理学基础确定了其特征性的MRI表现,尤其是DWI,充分认识其MRI表现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能提高其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性,为术前评估、准备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欧光乾夏贤武刘含秋姚振威吴诗熳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弥散病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