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强
-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上胸椎椎板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 2014年
- 目的测量成人上胸椎T1~T6椎板解剖学参数,探讨上胸椎椎板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21具成人T1~T6的干燥标本(不分男女),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其椎板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椎板高度(H)、厚度(T)、宽度(W)、钉道长度(L)、外倾角(angle A)。结果 21具成人尸体T1~T6节段椎板高度、厚度、宽度分别为16.48~21.20mm、6.33~6.90mm、6.68~10.18mm,椎板外倾角为51.7°~55.9°,钉道长度为36.00mm^26.60mm。解剖学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胸椎椎板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有可能作为上胸椎后路固定的一种替代或者补救方法。
- 刘杰刘建东姚建强马捷冯俊翔宋文慧
- 关键词:上胸椎椎板螺钉内固定解剖学
-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评价单纯更换切口敷料、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和延长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3种方法对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效果。方法37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13例采用术后3 d拔除切口引流管及更换切口敷料治疗(A组),12例采用延长引流时间治疗(B组),12例采用延长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治疗(C组)。对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A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为(20.38±2.53)d,切口愈合时间为(24.46±4.31)d,其中6例初期治疗切口愈合,术后平均(19.01±3.16)d脑脊液漏消失;7例初期治疗失败,均行二次手术,术后平均(16.57±0.97)d脑脊液漏消失。B组脑脊液漏的消失及引流的平均时间为(9.27±1.10)d,切口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7.17±1.19)d,未出现脊膜炎和切口感染。C组脑脊液漏的消失及引流的平均时间为(8.58±1.44)d,切口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6.91±1.37)d,无感染等并发症。对A、B、C3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进行多重比较t检验,可得出A组与B组、A组与C组,P值=0.000,P均<0.001,按α=0.05水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与C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P值=0.377,切口愈合时间P值=0.857,P均>0.05,按α=0.05水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延长术区引流时间和结合间断夹闭引流管是治疗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单纯更换切口敷料治疗效果较差且并发症较多。
- 马捷宋文慧姚建强冯俊祥李晶刘鹏李晋
- 关键词:腰椎手术脑脊液漏
-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探讨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105例,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行PKP);B组57例(行PVP)。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的VAS评分、椎体后凸角、椎体高度。结果105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两组术后1 d、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组术后的椎体后凸角分别为(9.5±5.0)o和(12.2±3.5)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术后的椎体高度分别为(2.04±0.41)、(1.33±0.26) 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A组的椎体后凸角改善程度、椎体高度恢复程度较B组明显(P〈0.01)。结论 PKP与PVP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在后凸畸形矫正,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方面,PKP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临床中有一定的研究及应用价值。
- 冯俊祥李晶姚建强马捷刘鹏宋文慧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的相关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通过测量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及CT图像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成人干燥下颈椎标本24具及随机在CT室保存的34例成人患者的颈椎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C3-C7椎体的椎弓根宽(OPW)、椎弓根高(OPH)、椎弓根的中轴全长(PAL)、椎弓根外倾角(sPA)、椎弓根头倾角(tPA)、椎弓根投影中距(DtIP)、椎弓根投影上距(DsIP),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定ATPS置钉参数。结果解剖学测量值与影像学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本研究提示:C3、C4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对侧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1-4 mm;C5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或对侧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4-5 mm;C6、C7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3-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5-8 mm。椎弓根中轴外倾角平均分别为C348°,C448°,C540°,C634°,C731°。椎弓根中轴头倾角平均分别为C384°,C489°,C5107°,C6114°,C7100°。置钉长度选择28、30、32、34 mm,螺钉的直径可选择3.0、3.5、4.0 mm。结论通过对下颈椎标本及成人下颈椎CT三维重建测量,并总结出进钉参数,证明下颈椎ATPS技术的可行性。
- 刘建东刘杰宋文慧冯俊祥姚建强马捷
- 关键词:下颈椎椎弓根解剖学测量影像学测量
- 脊柱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5年
- 脊柱手术围手术期存在隐性失血,且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大,常引起术后贫血、失血性休克、输血相关并发症等;本文主要通过对隐性失血与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基础疾病、手术时机等多项手术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从而对临床工作中准确计算和减少脊柱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保证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减少术后贫血等相关并发症及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 刘鹏李晋冯俊祥姚建强马捷宋文慧
- 关键词:脊柱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贫血
- CTM与MRI在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置钉风险的差异性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比较脊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myelography, CTM) 检查技术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在术前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椎置钉风险方面的优缺点。[方法]收集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行椎弓根螺钉手术治疗并有完整胸椎影像学资料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9例,其中CTM资料为2l例,MRI资料为8例,分别测量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各个横断面图像上的顶椎区脊髓中心到凸、凹侧硬膜囊及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计算凸凹侧脊髓的偏移空间、凸凹侧椎弓根的最短直径,以及椎体和脊髓的旋转角度;并进行比较分析。阐述MRI和CTM在术前评估手术风险中的优劣势,和CTM检查相对于MRI检查的优越性。[结果]CTM和MRI两种检查技术的测量结果显示,凹侧硬膜囊及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凸侧椎弓根直径、凹侧椎弓根直径的测量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t=2.2,P〈0.01;t=-2.9,P〈0.01;t=-2.8,P〈0.01);而在椎体旋转度、凸侧硬膜囊及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脊髓的旋转度的测量上两种检查方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t=-1.1,P〉0.01;£=0.9,P〉0.01;t=0.3,P〉0.01),由此可以看出CTM在评价骨性结构尤其是凹侧脊髓偏移空间、凸凹侧椎体直径的评价上有优势,而MRI在脊髓与椎体的旋转、凸侧脊髓偏移空间等测量中敏感性更高。[结论]CTM和MRI在临床上可以提供不同的参考价值,在反应凹侧脊髓偏移空间时,CTM的检查结果较MRI灵敏度更高,有临床价值;为提高顶椎置钉的安全性及减少术中的并发症,建议将CTM列为常规检查。
- 宋文慧王春强晏礼刘杰刘建东姚建强马捷马迅
- 关键词:脊髓造影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核磁共振成像
- 腰骶段结核治疗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近年来腰骶段结核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随着医学的发展,腰骶段结核治疗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因其独特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在保守治疗及手术入路、病灶清除和内固定方式选择上均有其特殊之处,多年来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以下对以 L5-S1为主的腰骶段结核临床治疗做一系统阐述。
- 姚建强李晶冯俊祥马捷刘鹏李晋宋文慧
- 关键词:腰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