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鹏飞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委实验动物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动脉瘤
  • 5篇颅内
  • 5篇颅内动脉
  • 5篇颅内动脉瘤
  • 4篇血流
  • 4篇血流动力学
  • 2篇血管
  • 2篇血肿
  • 2篇硬膜
  • 2篇硬膜下
  • 2篇硬膜下血肿
  • 2篇细胞
  • 2篇慢性
  • 2篇慢性硬膜下
  • 2篇慢性硬膜下血...
  • 2篇膜下
  • 2篇膜下血肿
  • 2篇活性
  • 2篇活性氧

机构

  • 12篇兰州军区兰州...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姚鹏飞
  • 5篇高晨
  • 4篇程刚
  • 4篇黄清海
  • 3篇王洪运
  • 3篇刘建民
  • 2篇朱文霞
  • 2篇张照龙
  • 2篇杨鹏飞
  • 2篇王向阳
  • 2篇刘玉虎
  • 1篇修俊刚
  • 1篇王向宇
  • 1篇荔志云
  • 1篇刘耀明
  • 1篇周振军
  • 1篇贾平
  • 1篇石鹏飞
  • 1篇张景科
  • 1篇贺云飞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炎症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和机制被引量:8
2016年
炎症参与了许多血管性疾病的发病过程。血流动力学引起血管壁炎性因子激活,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障碍,激活血管壁炎性级联反应。炎性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浸润并分泌的酶类逐渐使血管壁薄弱形成动脉瘤甚至导致其破裂。因此,炎症在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姚鹏飞程刚高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炎症
依达拉奉对颅眶联合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2015年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颅眶联合伤(cranio-orbital injury,COI)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凋亡机制及依达拉奉的保护作用。方法 14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48)、损伤组(n=48)和治疗组(n=48),建立颅眶联合伤模型后,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 mg/kg)干预治疗,损伤组不做处理。伤后3、6、10、14 d,检测三组大鼠伤侧眼球RGC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及凋亡率,并观察凋亡RGC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损伤组RGC的ROS含量伤后6、10、14 d明显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伤后3、6、10、14 d,损伤组RGC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治疗组(P<0.05)。损伤组RGC的微观及超微结构均表现出典型的凋亡特征,对照组和治疗组RGC多为正常。结论 COI后RGC的ROS含量明显升高,导致凋亡失衡。依达拉奉通过清除ROS阻止这一病理过程,具有明确的视神经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高晨朱文霞荔志云姚鹏飞贾平张景科
关键词:依达拉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活性氧凋亡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模型的初步尝试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尝试采用结扎新西兰大白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生成。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6只,分别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不行结扎(假手术组,n=6)或结扎(实验组,n=20)双侧颈总动脉。分别于结扎前(0d)、术后1d、1周、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术后4周行脑血管造影了解基底动脉变化;术后1周、4周取基底动脉观察动脉形态变化并对分叉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假手术组动物全部成活,实验组术后存活率为80%(16/20)。实验组术后1d,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直线升高,高于术前226%;术后1周仍在持续升高;术后4周血流速度处于稳定状态。实验组术后1周,基底动脉增粗,明显迂曲;而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基底动脉分叉部中膜厚度变薄;内弹力层部分消失、断裂或变薄。结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诱导兔基底动脉顶端出现新生动脉瘤样改变。
姚鹏飞杨鹏飞张照龙黄清海David F. Kallmes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基底动脉
阿司匹林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态和瘤壁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血流动力学诱导的颅内动脉瘤形态和瘤壁结构的影响。方法2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及左侧颈外动脉、翼颚动脉,改变左侧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诱导3个月后,获取经心脏灌注后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扫描电镜观察动脉瘤样结构并分级,病理学观察内弹力层和中膜平滑肌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均出现动脉瘤样重构,2组形态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学检查显示,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瘤壁内弹力层出现皱褶或缺失,中膜平滑肌层变薄弱。模型组中膜变薄长度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173.50±17.62)μm对(153.50±12.04)μm;t=2.964,P=0.008]。结论阿司匹林可减缓颅内动脉瘤壁的病理重构,但不能完全抑制颅内动脉瘤生成。
姚鹏飞程刚石鹏飞王洪运王向阳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阿司匹林血流动力学脑动脉疾病模型动物
炎性反应在颅内动脉瘤生成和破裂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5年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人群患病率为32%[1],年破裂率约为1%[2]。虽然破裂率不高,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导致灾难性后果,1个月内病死率高达35%[3]。尽管诊断方式和治疗措施不断改进,但IA 生成、发展和最终破裂出血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使我们无法从根本上预防IA 的发生。人类动脉瘤和动物动脉瘤模型研究表明,炎性反应介导的血管病理重构为IA生成和破裂的主要病理机制[4-9]。笔者就炎性反应在颅内囊状动脉瘤生成和破裂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姚鹏飞黄清海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炎性反应炎性因子血流动力学
产褥期出血性脑梗死1例
2004年
姚鹏飞
关键词:产褥期出血性脑梗死
单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5例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姚鹏飞程刚
关键词:单孔钻颅
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培养体系放射性损伤敏感性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大鼠原代神经细胞培养体系对放射性损伤敏感性及其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以及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体系并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始终正常培养),放射损伤组(对细胞实施X射线单次照射)。72 h后,对比评价不同组细胞死亡率、凋亡以及活性氧(ROS)含量变化。结果 X射线照射引起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细胞死亡率[(68.0±5.2)%]及ROS含量(103.6±8.8)升高最为明显。共培养体系细胞损伤较轻,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体系则无明显损伤。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体系中放射损伤组的细胞死亡率及ROS含量与同体系内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放射损伤组的细胞死亡率及ROS含量与其余两种培养体系同组相应指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元放射性损伤的主要表现是异常凋亡。结论放射损伤后原代神经元培养体系ROS含量明显增高,导致神经元凋亡失调。因此,ROS可能成为放射性脑损伤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高晨朱文霞姚鹏飞王洪运王向阳刘玉虎
关键词:放射性损伤共培养神经保护活性氧
不同年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亦可发生于非老年人群,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略有不同。我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单侧单孔钻颅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3例,现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
姚鹏飞刘耀明程刚贺云飞高晨
关键词:慢性病血肿硬膜下
伴有发育迟缓的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脑室内巨大脑膜瘤
2009年
患者男性,15岁.因渐进性右侧肢体无力、走路不稳,伴右侧视力、听力下降3个月入院。病程中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持续食欲不佳。查体:营养一般,发育迟缓,身高135cm,体重32kg,全身皮肤无咖啡色素斑。外生殖器呈幼稚型。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右侧视力0.1,左侧0.5,双侧玻璃体未见异常,右眼轻度外斜视。右侧听力明显下降,左侧听力轻度下降。右侧偏身感觉障碍,轻度偏瘫,肌力Ⅳ级。右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生理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姚鹏飞王向宇修俊刚周振军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病临床分型脑室内脑膜瘤发育迟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