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存举

作品数:11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遥感
  • 2篇植被
  • 2篇土地利用
  • 2篇转移矩阵
  • 2篇林地
  • 2篇林区
  • 2篇马尔柯夫模型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提取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遥感监测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绿素荧光参...
  • 1篇荧光参数
  • 1篇影像
  • 1篇植被变化
  • 1篇沙棘

机构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四川省林业调...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长江三峡...

作者

  • 8篇孙存举
  • 4篇赵鹏祥
  • 1篇陈飞
  • 1篇朱铭强
  • 1篇王淼
  • 1篇郝红科
  • 1篇李兴财
  • 1篇王宏哲
  • 1篇朱亚红
  • 1篇孙权
  • 1篇雷建华

传媒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GIS和RS的黄龙山林区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1990年、2000年、2008年3期TM图像,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黄龙林区1990-2008年间土地利用动态的空间变化过程,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土地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前,土地利用变化快,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60%,并且转移较分散,而从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动态度降为0.94%,转移方向趋于集中;1990-2008年期间,有林地面积增加最多,达427.06km2,疏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减少,耕地面积先增后减,主要土地利用转变方式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向有林地;预测结果表明:2008年以后的16a内(2008-2024年),研究区内耕地、疏林地、未利用地等将进一步减少且增减幅度不断降低;有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将继续增加,城乡用地和水域等也有增减但幅度不大。
孙存举赵鹏祥张振华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马尔柯夫模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陕北山杏树干茎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热扩散式树干茎流计(TDP)于2009年5—9月对农牧交错带的常用造林树种山杏(Prunussibirica L.)树干茎流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相关环境气象因子(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的关系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山杏茎流速率日变化呈宽峰曲线,每日约7:40启动,12:00—14:00达到峰值,约18:30迅速下降,没有明显的茎流停止界限,夜间有较高的茎流存在;日树干茎流量集中在8:00—l8:30,占全天树干茎流量的60%以上。(2)在典型的晴天、阴雨天气下,山杏树干茎流的日变化差异显著,茎流速率表现为晴天高于阴雨天气。(3)山杏茎流的月变化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月份平均茎流速率最大,为64.247g/h;其次是6月份,其平均值为58.139g/h;9月最小,其平均值为49.156g/h。(4)主枝与侧枝茎流日变化趋势一致,主枝流速高于侧枝;侧枝对环境变化响应更加灵敏,波动强烈,与侧枝相比,主枝茎流变化响应迟钝且有明显滞后效应。(5)不同坡位山杏的茎流速率差异显著,茎流速率大小顺序为:下坡>中坡>上坡。(6)山杏茎流变化受周围环境因子的影响,影响强弱大小依次为:空气温度>饱和蒸汽压>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土壤温度。
孙存举赵鹏祥王宏哲
关键词:热扩散山杏茎流
基于GIS和RS的黄龙山林区林地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全球变化是当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像也一天比一天深入,反之,人类也将面临着全球变化所带来的好的或者坏的影响。而作为森林中心组成部分的林地,其结构和功能的稳...
孙存举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马尔柯夫模型遥感
文献传递
遥感光谱混合模型在成都城区植被信息提取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获取的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8成都城区遥感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混合光谱模型技术从遥感影像中提取植被信息。通过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和最小噪音分离变换后的前3个分量,测算得到植被、低反照率、高反照率和土壤4个不同的城市土地覆盖的终端地类,最终得到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影像。
孙存举梁楠
关键词:遥感植被
基于3S技术的黄龙山林地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黄龙山林区1986年、1997年、2008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3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黄龙山近20a林地变化的时空特性。同时,结合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对黄龙山林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各类林地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1986-2008年黄龙山林地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持续增加;灌木林地、疏林地面积逐年减少。林地内部存在相互转化,主要转化方向为灌木林、疏林地向有林地转化。相比于1986-1997年、1997-2008年黄龙山林区林地的转化速率在逐渐减缓,有趋于向稳定状态发展。同时,驱动力模型揭示,国民生产总值与黄龙山林区有林地及其他林地变化有较大相关性,灌木林地面积变化主要受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影响,农业人口比重是黄龙山林区疏林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王淼赵鹏祥孙存举陈飞
关键词:林地驱动力
河北杨与沙棘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被引量:16
2015年
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黄土丘陵区主要的造林树种,其对生态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比较两种树种的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分别以吴起县人工栽培林内的河北杨和沙棘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两树种的叶片光响应曲线、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RWUE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光合生理指标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除5月下旬外,沙棘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不同生育期均显著高于河北杨(P<0.05);沙棘在5月下旬、8月上旬和9月中旬的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均显著高于河北杨(P<0.05);且不同生育期下沙棘的光化学猝灭qP和非光化学猝灭qNPQ均显著高于河北杨(P<0.05),表明沙棘具有相对较高的PSII光化学效率和较强的光保护能力。河北杨和沙棘在整个生育期均具有较高的LSP,且不同生育期下河北杨的RAQE,Pmax,Tr和Rd均显著高于沙棘,但LCP与之相反(P<0.05),表明两者均属典型阳性植物且能较适应当地的强光环境,而河北杨相对于沙棘具有较高的叶片光合能力。
朱亚红孙存举朱铭强孙权李兴财
关键词:河北杨沙棘光合生理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
基于SPOT NDVI影像的阿坝州植被变化遥感监测被引量:4
2014年
本文利用1998年~2013年SPOT NDVI影像对阿坝州的植被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5年间NDVI均值为0.383,月均NDVI值在0.222和0.623之间,NDVI在8月达到峰值;研究区植被总体呈改善趋势,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6.83%.植被退化区域主要集中于研究区的南部,其中小金县和汶川县的植被退化最为严重,若尔盖湿地区植被也有一定程度的退化,这主要跟该区域的放牧活动有关.
孙存举雷建华唐果山何冰
关键词:SPOTNDVI植被变化
基于GIS和Markov的黄龙山天然林区地类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以其1986、1997、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该林区三期地类面积变化及水平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对2015年地类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类结构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1986—1997年间,针叶林、阔叶林、农田等面积增加,荒地剧烈减少,反映出该区域天然更新、人工抚育和植树造林以及垦荒造田的发展过程;1997—2006年间,退耕还工程的实施,使农田和荒地减少,阔叶林和灌木林地,特别是针叶林的大幅增加,主要变化趋势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向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转移。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今后9 a内阔叶林面积将会由增加转为减少,针叶林面积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有所增加,这一结果将在2015年地类变化调查中进行验证。
赵鹏祥孙存举郝红科
关键词:GISMARKOV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