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正伟

作品数:7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疗效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癫痫
  • 2篇疗效观察
  • 2篇介入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入路
  • 1篇多系统萎缩
  • 1篇血管
  • 1篇血管介入
  • 1篇眼肌
  • 1篇眼肌型
  • 1篇眼肌型重症肌...
  • 1篇预后
  • 1篇治疗脑梗死
  • 1篇溶栓
  • 1篇入路
  • 1篇中西医

机构

  • 7篇四平市中心人...
  • 1篇北京医院

作者

  • 7篇孙正伟
  • 5篇赵均峰
  • 4篇李闯
  • 4篇张宪坤
  • 2篇金锋
  • 2篇郑扬
  • 2篇李志国
  • 1篇孙云闯
  • 1篇秦斌
  • 1篇龚涛
  • 1篇白晓红
  • 1篇曾湘豫
  • 1篇于会艳
  • 1篇王立华
  • 1篇贾薇
  • 1篇孙琳
  • 1篇白小红
  • 1篇牛力

传媒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预后的预测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例OM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分为OMG组和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组两组,并对两组临床特征和实验窒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GMG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升高、单纤维肌电图异常以及胸腺瘤比例均高于OMG组(P<0.05)。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能明显降低GMG发生的风险(分别RR=0.377、RR=0.193,均P<0.01),而AChRAb水平升高和合并胸腺瘤可以增加GMG发生的风险(分别RR=4.460、P<0.01,RR=2.113、P<0.05)。结论 AChRAb水平升高、合并胸腺瘤可促进OMG病情进展,有可能作为OMG进展为GMG的风险预测指标。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长期口服免疫抑制剂治疗有可能延缓OMG病情向GMG进展。
于会艳孙正伟秦斌龚涛曾湘豫孙云闯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预后
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结果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研究探讨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选取40例为研究组,余下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血宁20ml及奥扎格雷钠100ml静脉滴注,1日/1次,羟乙基淀粉酶注射,500ml/次,每日1次,连续2周。研究组患者于发病6h内行DSA下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效果明显。
李闯赵均峰孙正伟张宪坤潘德旺李志国郑扬
关键词:分水岭区脑梗死
多系统萎缩5例临床分析
2006年
孙正伟金锋牛力白小红王立华贾薇孙琳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被引量:27
2013年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16例小儿癫痫患者进行LEV治疗,采用开放性自身对照随访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频率、不良反应等,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者76例(65.52%),显效23例(19.83%),总有效率为85.34%;治疗后,各类型小儿癫痫的发作次数均有显著减少(P<0.05);不良反应较少(19.83%),治疗2~6周后消失。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广谱抗癫痫药。
赵均峰吴云张宪坤李闯孙正伟
关键词:小儿癫痫
区域性动静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区域性动脉溶栓加静脉溶栓与单纯静脉溶栓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机率对比。方法搜集120例急性脑缺血卒中病人。男62例,女58例;年龄35~75岁;发病时间2~12h,视闭塞时间、部位及对比试验目的,60例病人单纯静脉溶栓治疗,60例病人区域动脉溶栓治疗加静脉溶栓治疗,其中15例病人术中加动脉降纤治疗,术前术后头部CT、血凝复查对照。结果单纯静脉溶栓60例病人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44例,椎动脉血管闭塞16例,治疗好转率55%,区域性动脉溶栓加静脉溶栓病人60例,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45例,椎动脉血管闭塞15例,治疗好转率75%,两对照组治疗后出血各1例,并发症尤其是脑出血发生率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区域性动脉溶栓加静脉溶栓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对比,区域性动脉溶栓加静脉溶栓临床治疗更为可行。并发症无显著差异,随着溶栓经验积累及溶栓药物开发,总有效率会不断提高。
赵均峰孙正伟白晓红金锋
关键词:脑梗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癫痫8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癫痫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外伤性癫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癫痫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癫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赵均峰张宪坤李闯孙正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外伤性癫痫疗效
对比用两种入路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对比分析用两种入路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2014年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按照入路方式的不同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我院用经桡动脉入路的方式对A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用经股动脉入路的方式对B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比较用这两种入路方式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用经桡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的方式进行介入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两组患者进行血管穿刺的时间以及手术持续的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卧床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均少于B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经桡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的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不过,用经桡动脉入路的方式治疗脑梗死的可行性更高,效果更好,且术后患者住院的时间更短。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李闯赵均峰孙正伟张宪坤潘德旺李志国郑扬
关键词:介入治疗脑梗死股动脉入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