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融

作品数:14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法律
  • 5篇法治
  • 3篇现代国家建构
  • 3篇逻辑
  • 3篇公共政策
  • 3篇公民
  • 3篇法院
  • 3篇法院执行
  • 2篇信用
  • 2篇信用规制
  • 2篇信用体系
  • 2篇信用体系建设
  • 2篇社会信用
  • 2篇社会信用体系
  • 2篇社会信用体系...
  • 2篇主义
  • 2篇公民身份
  • 2篇规制
  • 2篇国家认同
  • 2篇法律维度

机构

  • 14篇吉林大学

作者

  • 14篇孟融
  • 1篇姚建宗
  • 1篇王垚
  • 1篇贺宁

传媒

  • 2篇法制与社会发...
  • 2篇菏泽学院学报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政治与法律
  • 1篇甘肃政法学院...
  • 1篇研究生法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法律方法
  • 1篇公法研究
  • 1篇岳麓法学评论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向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法学
2014年
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这些背景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批判性与革命性。在全球化背景的当下,马克思主义法学暴露出了一系列困境。它揭示了现代法律的"阴谋",但同样也面临"正义"标准的缺失、全能政府与社会治理之间的抵牾、法律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徘徊不定、法律未来走向的含混与迷茫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马克思主义法学正在完成由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到建构的马克思主义转变。
孟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学建构论
论中国国家认同的法律维度被引量:3
2016年
中国国家认同的法律维度是指在现代国家视域下,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应是一种宪法认同、法律认同。但是在当下中国,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主权与地缘意义上的认同,仍然没有形成一种观念、意识层面上的宪法认同、法律认同;国家认同的维系更多地依靠自上而下的强制,而非公民参与的共治。究其原因,这与封建中国的'王朝政治'观念有着紧密联系。反思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实践发现,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业已确立,主权与地缘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但'王朝观念'在主权国家认同下依然存续,传统意义上的'家天下'观念与'民主法治'观念依然进行着隐匿的斗争,主权认同与法律认同存在差度,国家认同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观念存在如下危机,即现代中国国家认同中的'专制性'对抗'民主性','人治性'压抑'法治性',国家认同依靠强制、人治单方面的推进;在政治制度建构中,对公共权力本身的监督限制不足,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不足,即'权力张扬'与'权利抑制'的冲突,以导致认同的形式化;从而最终形成现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形式认同'与'实质认同'的抵牾。在现代国家的视域下,中国的国家认同观念应完成从压制型的认同到共治型的认同,从主权意义上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到宪法认同、法律认同的转变。当下中国国家认同中法律认同的转型路径选择,应当重视国家的法权建设,在硬件系统方面建设公共领域的民主商谈制度;软件系统方面应注重培育中国的宪制文化与民主政治文化。通过现代国家的法权建构,以完成现代国家对国民身份从臣民、人民到公民的再造,完成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中华民族的重塑。
孟融
关键词:现代国家建构国家认同法律维度公民身份
当代中国法律移植的反思和实用主义法律移植观的兴起被引量:9
2015年
实用主义的法律移植观表征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下中国法律移植的技术主义思路,是建立在当代中国法律移植实践的反思基础之上的。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律移植实践经历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法律移植观、"经济功利主义"的法律移植观和"实用主义"的法律移植观。在全球化背景中,人类所共享的"普适性"价值日渐显现,法律移植问题也彻底变成了一个法律的技术性问题。在当下中国法律移植的实践中,实用主义的法律移植观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姚建宗孟融
关键词:法律实践技术主义
昂格尔法治命题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组织—意识”与市民社会
2016年
'组织—意识'是贯穿于昂格尔法治命题的基本方法。昂格尔语境下法治的产生从组织上看是多元集团的出现,从意识上看是自然法学说的支撑。而采用'组织'与'意识'相结合的方法便是市民社会的产生与壮大。市民社会在组织上的表现是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分化,在意识上表现为社会意识的理性化。因而将'组织'和'意识'相结合以壮大和发展中国市民社会是昂格尔法治命题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
孟融
关键词:法治中国市民社会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美德缺失及其填补——关于信用法治构建的政治与法律哲学思考被引量:4
2022年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府主导模式、利益调控思路与结果导向逻辑未注重对公民美德的培养,进而无法从根源上杜绝违法失信现象的发生。从本质上看,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为侧重以制度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法治“硬件系统”建设,却对以公民美德为核心的法治“软件系统”缺乏足够的关注。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个人信用的养成应以公民美德的培育为前提。基于此,今后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在构建“硬件系统”基础上加强对公民美德的培育以进行价值填补,即通过强化个人的主体性激发美德,通过理性完备的公民教育塑造美德,通过公共参与的程序设计养成美德。
孟融
关键词:公民美德社会信用体系信用规制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法学体系——中国法学高层研讨会座谈会综述被引量:1
2016年
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正在经历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化、法治化、全球化转型。在这一变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中,中国应当积极地融入世界、同国际融通。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同国际融通以及和其他国家交往的同时,应当获得并体现出中国自己的“话语权”。而这一“话语权”的获得与体现,需要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为支撑。
孟融贺宁王垚
关键词:法学体系中国法学话语体系法学学科法治实践中国法律传统
国家治理体系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基调被引量:29
2020年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蕴含着“政治国家”这一内在逻辑基调。从国家治理体系的框架出发,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实践背景、现实目的和发展动因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国家属性,其是国家为回应社会变迁而不断“制度化”的方式,这种“制度化”通过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设计和量化表现出来。在政治国家这一内在逻辑基调的支配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由此而开展的信用规制实践呈现出“有效性”与“正当性”失衡的理论困境,信用规制实践中的“主体性”缺失。基于此,应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约束,促进有效性与正当性的平衡;还应通过公共领域的构建来培育公民德性,实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性重塑。
孟融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信用规制
法律治理的精神维度——也读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
2014年
当代中国的法律治理面临着"忽视移植法律中的价值"和"社会契约精神的缺失"两大精神困境。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与宗教》其本质上是从法律治理的精神内核角度来理解的,即针对其所欠缺的对法的目的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伟大理想"中国梦"对法律的指引。法律治理的精神维度源于公民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之"自然法"的法律信仰。
孟融
关键词:法治法律治理法律信仰精神维度
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神”——基于福柯权力理论的现代性考察
2014年
福柯的权力理论是对现代社会中权力运行的另一种描述。福柯从对霍布斯权力理论的批判中,对马克思理论的扬弃中,以经验论的实践视角和后现代的微观视角通过从"酷刑"到"监狱",从"惩罚权力"到"规训权力",重构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理论,并塑造了一个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神"。在"权力神"理论的背后,其本质是现代国家理性的表达。福柯在现代社会中所塑造的"权力神"理论,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困境:自由主义社会中的二律背反,工具理性支配下的现代社会中价值理性的缺失。
孟融
关键词:福柯权力
论中国法院执行公共政策的价值逻辑
2022年
中国法院对公共政策的执行蕴含着一定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考量,秩序控制、国家富强与权利保障是法院执行公共政策的三项基本价值,这三项基本价值反映了法院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具有的“国家性”立场。在“国家性”立场支配下,法院执行公共政策的工具理性明显,由此呈现出司法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依附性”以及法院执行公共政策之“公共性”缺失的问题。基于此,应当对“国家性”的立场进行反思,填补法院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个体性”与“公共性”价值。在价值评价标准的构建上,应当将国家稳定和富强作为法院执行公共政策价值评价的基础性标准,将“人的美好生活”的实现作为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从而促进中国法院执行公共政策价值的平衡。
孟融
关键词:法院公共政策价值逻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