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田斌

作品数:33 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骨骼肌
  • 10篇超微
  • 10篇超微结构
  • 5篇细胞
  • 4篇电镜
  • 4篇潜伏期
  • 4篇下丘
  • 4篇下丘脑
  • 4篇肌组织
  • 4篇钙离子
  • 4篇CA^(2+...
  • 4篇超微结构变化
  • 3篇电镜观察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形成
  • 3篇愈合
  • 3篇神经元
  • 3篇内啡肽
  • 3篇肌浆网
  • 3篇骨折

机构

  • 33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市杨浦区...

作者

  • 33篇宋田斌
  • 19篇杨勇骥
  • 14篇汤莹
  • 13篇吴越
  • 8篇郑尊
  • 6篇叶煦亭
  • 5篇向正华
  • 4篇沙继宏
  • 3篇刘淑琴
  • 3篇夏金辉
  • 3篇王成海
  • 3篇苏金莲
  • 3篇姜永良
  • 3篇邵晓良
  • 3篇钱国桢
  • 3篇周洪堂
  • 3篇苏佳灿
  • 3篇陈建新
  • 2篇林葆城
  • 2篇王家林

传媒

  • 11篇电子显微学报
  • 6篇解剖学杂志
  • 4篇第十一次全国...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浙江中医学院...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老年学杂志

年份

  • 3篇2004
  • 4篇2002
  • 8篇2001
  • 5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4
  • 3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0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骼肌间质中含铁小体细胞两例电镜观察
宋田斌杨勇骥温武周水淼
关键词:骨骼疾病电镜观察
文献传递
同一切片中免疫组化PAP-DAB终产物金银加强法及免疫组化PAP法显示不同组织抗原技术
1993年
1、在形态学研究中,常需对含有不同神经肽的神经元的相互关系,共同分布进行研究.我们在同一切片上连续运用免疫组化PAP-DAB终产物金银加强法(SGI)
宋田斌向正华王代学
关键词:组织抗原免疫组织化学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时钙诱导钙释放机理的研究
杨勇骥汤莹宋田斌
关键词:骨骼肌钙释放
文献传递
大鼠烫伤后垂体β-内啡肽反应细胞的改变
1994年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大鼠30%深Ⅱ-Ⅲ度烫伤后垂体β—EP阳性反应细胞的改变进行了半定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大鼠烫伤后垂体立即参与了应激反应.中间叶胞质内β—EP阳性反应物颗粒减少,着色变浅,尤以烫伤后1小时最明显(P<0.01).随后β—EP阳性反应物逐渐增加,2小时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前叶β—EP阳性反应细胞的体积于烫伤后立即缩小,1小时后回升,3、4小时后又缩小.该研究从形态学角度说明了垂体β—EP参与了大鼠烫伤后应激反应过程.
王代学向正华陈建新宋田斌周洪堂王成海林葆城
关键词:烫伤垂体Β-内啡肽
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时肌膜下小泡的超微结构变化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从毫秒级功能变化水平实时观察骨骼肌肌膜下小泡在收缩潜伏期内的时相—形态变化。方法:采用双红外线探测器—计算机控制的电刺激—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同步技术,对电刺激后的蟾蜍骨骼肌组织作快速冷冻固定,冷冻置换,微波浸透包埋和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该骨骼肌细胞在电刺激后0 0ms,4 6ms,24ms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未加刺激的骨骼肌细胞的肌膜下仅见少量小泡分布;施加刺激4 6ms后肌膜下出现大量小泡,并由3~8个小泡融合成聚合体;24ms后小泡急剧减少,仅残留少量小泡紧靠肌膜下。结论:骨骼肌兴奋 收缩偶联发生时,肌膜下出现大量小泡。
李霆王慧娥杨勇骥宋田斌汤莹江键
关键词:骨骼肌细胞骨骼肌组织小泡超微结构变化双红
老年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神经元的变化被引量:6
1993年
本文报道了以PAP免疫组化和微机图像分析技术,相对定量研究老年雄性大鼠下丘脑弓状核β-EP神经元分泌功能变化所伴随的某些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老年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分泌功能降低,但其β-EP神经元数目无明显改变,下行到正中隆起范围内外带的阳性纤维的串珠状结构基本正常,而神经元胞体明显缩小和阳性反应物面积显著减少,提示β-EP神经元胞体发生了衰老形态学改变和POMC转化为β-EP能力减弱。
王代学向正华陈建新宋田斌刘淑琴张俐周洪堂
关键词:内啡肽衰老
镍钛形状记忆接骨器促进骨折愈合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对比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 (Swan likememory compressionconnector,SMC)与加压接骨板 (compressionplate,CP)固定下骨折愈合过程的血管形成 ,探讨SMC内固定下骨折愈合血管形成的特点。方法 :2 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形截骨 ,左侧以SMC、右侧以CP固定 ,术后 2、4、8周行X线摄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SMC组骨折部位血管长入时间明显提前 ,血管数量较丰富 ,发育程度优于CP组 ,8周时SMC组即可见完整血管内壁 ,内皮细胞发育成熟。结论 :与CP相比 ,SMC组骨折端血管长入的时间较早 ,数量较为丰富 ,保证骨折愈合所需营养成分的供给 。
苏佳灿张春才严望军许硕贵王家林张雪松宋田斌高堂成万岷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血管形成长骨干骨折超微结构骨折愈合
骨骼肌收缩潜伏期内肌浆网结构的毫秒级变化研究
本文以蟾蜍大腿腓肠肌组织为例,采用低温冷冻技术,计算机控制的毫秒级实时处理技术,对潜伏期内骨骼肌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
杨勇骥宋田斌汤莹吴越叶煦亭沙继宏
关键词:骨骼肌潜伏期电镜观察
文献传递
电击足底、寒冷和烫伤对大鼠下丘脑强啡肽B神经元的影响
1990年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漂浮法研究了电击足底、寒冷和烫伤条件下大鼠下丘脑强啡肽B(Dynorphin B,DynB)神经元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击足底条件下具有Dyn B阳性神经元的室旁核、室旁核内侧区前后径,室旁核Dyn B神经元总数,视上核中粗纤维明显增加;寒冷条件下室旁核Dyn B阳性神经元有下降趋势;烫伤后正中隆起处阳性纤维着色加深。上述结果表明Dyn B与上述应激反应的调节有关。
向正华宋田斌钱国桢
关键词:寒冷烫伤
骨骼肌在兴奋收缩偶联潜伏期内毫秒级功能变化时的形态研究
<正>采用双向红外线探测器—计算机控制的电刺激与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同步技术对骨骼肌组织电刺激后,在潜伏期(电刺激后10ms 内)范围内其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即兴奋—收缩偶联发生的瞬间)的同时,对其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从毫秒...
杨勇骥郑尊邵晓良夏金辉余宏宇姜永良宋田斌吴越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