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红娟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人类学
  • 2篇乞巧
  • 2篇情感
  • 1篇涂尔干
  • 1篇宗教
  • 1篇写作
  • 1篇写作模式
  • 1篇民族志
  • 1篇歌谣
  • 1篇格尔茨

机构

  • 4篇武汉大学

作者

  • 4篇宋红娟

传媒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民俗研究
  • 1篇西南边疆民族...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格尔茨从“记”到“写”的民族志实践被引量:3
2014年
20世纪中后期,有关人类学民族志书写问题的讨论逐渐成为学科内热点话题之一,这实际上是在整个西方学术界认识论转向的影响下发生的。"记"和"写"代表民族志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概念,它们分别对应着两种认识论之下的民族志写作模式。通过对格尔茨的两本民族志作品及其人类学理论的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学学科内的这种从"记"到"写"的民族志写作模式的转变。
宋红娟
关键词:民族志写作模式格尔茨
非定向性情感及其表达——以西和乞巧歌为例兼论涂尔干的集体情感
2014年
本文通过对西和~②乞巧歌的分析,质疑了涂尔干的"集体情感"概念,从而提出"非定向性情感"的概念。直接而言,"非定向性情感"弥补了"集体情感"对个体的忽略和压制。在此基础上,"非定向性情感"重申了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性。根本上而言,它指向涂尔干社会理论的二元论基础,反对其社会决定论。本文借助"非定向性情感"这一概念旨在论述人的自由首先是内心的自由,并且提倡要尊重一个社会中人们进行情感表达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机制。
宋红娟
歌谣与情感——从情感人类学看西和的乞巧歌被引量:3
2014年
基于长达一年的田野调查,本文在情感人类学的脉络里提出"非定向性情感"的概念来理解西和的乞巧歌,一方面回应了涂尔干学派的"集体情感"概念,另一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申了歌谣研究的人类学意义。"非定向性情感"依然遵循实践理论的主张,强调在历时的视角中来看待人的情感以及情感表达形式,强调主体与文化形式变迁之间的紧密关系。
宋红娟
关键词:歌谣
情感人类学及其中国研究取向被引量:7
2012年
有关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往往忽略了对普通人及其内在生命情感的关注。情感人类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西方人类学分支之一,旨在构建人的内在情感的社会性与文化特质。在简单回顾情感人类学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提出"定向性情感"、"显性情感类型"与"隐性情感类型"等概念,并提倡在有关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中加入情感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关注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及其日常生活体验。
宋红娟
关键词:情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