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永辉

作品数:121 被引量:311H指数:9
供职机构:咸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4篇理学
  • 11篇文化科学
  • 8篇化学工程
  • 8篇医药卫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核科学技术
  • 3篇生物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8篇相互作用
  • 27篇荧光
  • 26篇光谱
  • 25篇蛋白
  • 25篇牛血清白蛋白
  • 24篇电化学
  • 22篇纳米
  • 21篇光谱法
  • 20篇荧光光谱
  • 15篇荧光光谱法
  • 14篇电极
  • 14篇修饰
  • 11篇碳纳米管
  • 11篇纳米管
  • 10篇电化学传感
  • 10篇电化学传感器
  • 10篇光度
  • 10篇光度法
  • 9篇量子
  • 8篇电化学行为

机构

  • 114篇咸阳师范学院
  • 32篇西北大学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临朐县第一中...

作者

  • 120篇尚永辉
  • 41篇孙家娟
  • 23篇李华
  • 19篇刘静
  • 17篇刘建波
  • 17篇刘彬
  • 16篇郑敏燕
  • 15篇张萍
  • 11篇古元梓
  • 9篇张君才
  • 9篇王珊
  • 9篇黄怡
  • 8篇赵维
  • 7篇耿薇
  • 7篇陈燕
  • 6篇高奕红
  • 6篇郭颖
  • 6篇王晓玲
  • 5篇周琴
  • 5篇毛茹

传媒

  • 12篇咸阳师范学院...
  • 1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1篇理化检验(化...
  • 9篇化学分析计量
  • 6篇当代化工
  • 6篇分析试验室
  • 5篇光谱实验室
  • 5篇化学工程师
  • 4篇化学研究与应...
  • 3篇分析测试学报
  • 3篇化学研究
  • 2篇应用化工
  • 2篇分析仪器
  • 2篇冶金分析
  • 2篇信息记录材料
  • 1篇分析化学
  • 1篇现代科学仪器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发光学报

年份

  • 5篇2023
  • 8篇2022
  • 8篇2021
  • 7篇2020
  • 9篇2019
  • 5篇2018
  • 8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17篇2011
  • 9篇2010
  • 1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采用电沉积法将钴沉积到多壁碳纳米管修饰(MWCNTs)的金电极表面上,采用扫描电镜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Co/MWCNTs具有三维网络结构,且缠结致密,通过能谱仪分析此复合材料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o,C和O。使用此纳米复合材料构建了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考察了亚硝酸盐浓度、扫速对传感器的影响,使用安培法获得检测亚硝酸盐的线性范围是1.67μM^0.264 M,检出限为0.56μM(S/N=3)。该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构建简单、稳定性高、成本低等优点。
刘建波尚永辉许锦琼张君才
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亚硝酸盐电沉积法电化学传感器
等离子体技术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6年
等离子体具有大量活性粒子和较高的温度,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彻底分解污染物。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处理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有机大气污染物的等离子体技术,并综述了该项技术在治理大气污染领域的应用前景。
孙家娟刘彬尚永辉朱建勇
关键词:等离子体大气污染物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往有机溶剂A中加入油酸,混匀后加入锂源,溶解后得到第一溶液;将硅酸源、含M的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B,得到第二溶液;将第一溶液和第二溶液混合后加热,得到混合凝胶;...
刘建波尚永辉
文献传递
氯醌酸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克拉霉素片中克拉霉素被引量:4
2015年
克拉霉素为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用途与红霉素相似[1],该品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度高,血半衰期长、对组织穿透力强[2],对于呼吸、生殖、泌尿、五官、皮肤及附属结构感染病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几乎能有效地抑制所有呼吸系统的病原菌[3-4],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药典上对克拉霉素的测定方法为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该法比较繁琐,且费时较长。文献报道克拉霉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谱-质谱法[5]、
尚永辉张帆李晓娟李佳
关键词:荷移分光光度法微生物检定法荷移反应电荷转移络合物电荷转移反应
荧光光谱法研究抗癌药物羟基喜树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羟基喜树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根据292 K和311 K时羟基喜树碱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双倒数方程以及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羟基喜树碱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羟基喜树碱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3.08 nm(292 K),结合常数(Kb)为1.260×106L.mol-1(292K)和3.881×104L.mol-1(311K),羟基喜树碱与BSA结合的热力学参数△rHm>0,△rSm>0,△rGm<0。结论:羟基喜树碱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
尚永辉李华孙家娟夏冬辉
关键词:羟基喜树碱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
不同纵横比ZnO纳米锥的可控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被引量:6
2017年
在醋酸锌-正丁胺-四氢呋喃/乙醇溶剂热体系中改变正丁胺用量和反应温度,实现了不同纵横比Zn O纳米锥的可控合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手段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提出了Zn O纳米锥的生长机理。以甲基橙(MO)为目标降解物,研究了Zn O纳米锥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与商业Zn O粉末相比,纳米锥表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纵横比小的Zn O纳米锥具有的高催化活性,因为其结构中活性{001}晶面所占的比例较大。
陈燕张萍尚永辉王晓玲
关键词:纳米材料ZN光催化
单扫描示波极谱法测定刺芒柄花素
2006年
报道了测定刺芒柄花素的单扫描示波极谱方法,在0.02mol/L的HAc ̄NaAc缓冲溶液(pH=5.35)中,刺芒柄花素在-1.34v(vs.SCE)处有一灵敏的二阶导数还原峰,峰电流与刺芒柄花素浓度在4.0×10-7~4.8×10-6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5,n=6),检出限为2.0×10-7mol/L。用该方法测定刺芒柄花素,结果令人满意。
刘彬孙家娟尚永辉
关键词:单扫描示波极谱法刺芒柄花素峰电流
荧光光谱法研究盐酸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在pH7.40的Tris-HCl缓冲介质中盐酸青藤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盐酸青藤碱对BSA的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不同温度下盐酸青藤碱猝灭BSA荧光过程的Stern-Volmer方程,得到盐酸青藤碱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过程;根据F觟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盐酸青藤碱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2.22 nm;根据结合过程的热力学数据表明二者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另外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盐酸青藤碱对BSA构象的影响。
尚永辉杨婷李进
关键词:盐酸青藤碱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
对乙酰氨基酚在石墨烯/壳聚糖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制备了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GO/CS-GCE),考察了对乙酰氨基酚(APA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石墨烯-壳聚糖复合物能较好改善玻碳电极对APAP的电化学性能,APA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是受吸附控制的2电子,2质子反应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pH=9.16的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体系中,对乙酰氨基酚在8.00×10^(-8) mol·L^(-1)~5.00×10^(-4) mol·L^(-1)内与电流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μA)=0.11371c(μmol·L^(-1))+105.54(r=0.9996),检出限为2.6×10^(-8) mol·L^(-1),该方法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测定准确,方法应用于药片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检测,回收率在98%~106%之间,测定效果良好。
尚永辉孙家娟张恒李元哲张家祥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修饰电极
光谱法研究异烟肼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异烟肼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异烟肼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研究292K,311K温度下异烟肼对BSA的荧光猝灭光谱,发现异烟肼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动态猝灭过程,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异烟肼与BSA间的结合距离r=5.60 nm,结合常数(Kb)分别为5.321×104 L.mol-1(292K),3.189×104L.mol-1(311K),通过计算热力学数据焓变ΔrHm=-20.343 kJ.mol-1,熵变ΔrSm=20.8 J.mol-1表明二者主要靠静电引力结合,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异烟肼对BSA构象的影响。
尚永辉孙家娟刘静
关键词:异烟肼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