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巩发才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桓台县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管
  • 3篇肠癌
  • 2篇淋巴管密度
  • 2篇淋巴管生成
  • 2篇病理
  • 2篇大肠
  • 2篇大肠癌
  • 2篇PODOPL...
  • 1篇低位直肠
  • 1篇低位直肠癌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栓塞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诊治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机构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淄博市中心医...
  • 1篇桓台县人民医...

作者

  • 6篇巩发才
  • 3篇刘彤
  • 2篇季兵
  • 2篇戚峰
  • 2篇成向廷
  • 1篇肖海洋
  • 1篇张柏
  • 1篇朱凤池
  • 1篇宋晓慧
  • 1篇王鹏志
  • 1篇魏宁
  • 1篇金鹤
  • 1篇刘斌
  • 1篇魏宁
  • 1篇宋晓慧
  • 1篇肖海洋

传媒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2篇2011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被引量:1
2009年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由于栓子堵塞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肠坏死及相应的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病程发展至肠坏死时虽可剖腹探查确诊,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较高。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21例,现报告如下。
巩发才张柏刘彤王鹏志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病理改变剖腹探查病程发展肠坏死
大肠癌淋巴管生成机制与淋巴管密度的研究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淋巴管发生的机制,测定大肠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缺氧诱导因子-lα(HIF-1α)的表达情况,同时计数大肠癌组织的淋巴管密度(LVD)...
巩发才
关键词:大肠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PODOPLANIN
文献传递
癌胚抗原增高的巨大尾肠囊肿恶变1例
2023年
尾肠囊肿,又称为直肠后发育期囊肿或直肠后囊性错构瘤,巨大尾肠囊肿则极为罕见。目前报道尾肠囊肿的恶变率为30%~43%[1],而伴有癌胚抗原增高则更进一步证实了其原始后肠来源的说法。桓台县人民医院接诊1例巨大尾肠囊肿(20cm×17 cm×22 cm)恶变且伴有癌胚抗原明显增高病例,经骶尾部囊肿完整切除,随访至今6个月未见复发,现报告如下,以期为以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成向廷魏宁宋晓慧肖海洋巩发才巩玮金鹏
关键词:尾肠囊肿恶变癌胚抗原
HIF-1α和STAT3分子表达与大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大肠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及远癌切端大肠癌组织HIF-1α、STAT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同时以抗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标记大肠癌微淋巴管计数淋巴管密度(LVD),分析上述指标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HIF-1α、STAT3和VEGF-C分子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远癌切端大肠癌组织(P<0.05),大肠癌组织中HIF-1α、STAT3与VEGF-C分子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患者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较远癌切端大肠组织有更为密集的淋巴系统,大肠癌组织中HIF-1α、STAT3、VEGF-C是调节大肠癌淋巴管形成的关键因子。
朱凤池戚峰巩发才季兵刘彤
关键词:肠肿瘤淋巴管淋巴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生成调控机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2011年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相关调控基因,以探寻其淋巴转移机制。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的60例大肠癌组织及远癌切端肠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探寻与大肠癌淋巴管生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和远癌切端肠组织间LVD(lymph vessel density)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无的大肠癌组织间LVD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高淋巴管密度和低淋巴管密度大肠癌组织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有5个基因上调和11个基因下调5倍以上。结论:大肠癌组织的LVD显著高于远癌切端大肠组织,大肠癌组织的LVD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提示大肠癌组织中LVD随着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减低、浸润加深以及发生淋巴结转移而增高;高LVD的大肠癌组织与低LVD的大肠癌组织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
刘斌戚峰季兵巩发才刘彤
关键词:大肠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密度PODOPLANIN基因芯片
低位直肠癌拖出式适形切除术直肠残端对控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为探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后直肠残端对控便功能的影响,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对符合Rullier超低位直肠癌外科学分类标准Ⅰ、Ⅱ型的24例患者施行经肛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治疗(A组);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25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及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术治疗(B组)的资料。结果显示,A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直肠残端长度〉2cm者18例(75.0%),直肠残端长度1~2cm者5例(20.8%),直肠残端长度〈1cm者1例(4.2%)。术后随访1~2年,术后1个月内24例患者大便控便时间短,控便能力明显下降,术后1、3、6、12个月分别有75.0%、79.2%、87.5%和91.7%的患者达到控便功能良好。B组患者(直肠残端长度0~1.5cm)分别有51.9%、60.0%、71.9%和80.0%达到控便功能良好,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在肛管平均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及大便次数方面均优于B组(P〈0.05)。结果表明,超低位直肠癌经肛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后直肠残端长度与患者控便功能密切相关。
成向廷魏宁肖海洋宋晓慧巩发才傅庆杰金鹤
关键词:直肠癌控便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