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

作品数:22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术后
  • 4篇静脉
  • 3篇动脉
  • 3篇造影
  • 3篇细胞
  • 3篇门静脉
  • 3篇门静脉高压
  • 3篇门静脉高压症
  • 3篇静脉高压
  • 3篇静脉高压症
  • 3篇抗凝
  • 3篇高压症
  • 3篇瓣膜
  • 3篇超声
  • 3篇超声造影
  • 2篇动脉平滑肌细...
  • 2篇动脉平滑肌细...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瓣膜
  • 2篇血管

机构

  • 21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作者

  • 21篇张伟
  • 6篇万俊哲
  • 6篇张军
  • 4篇裴斐
  • 4篇王永亮
  • 4篇赵晓静
  • 4篇刘原
  • 3篇姜珏
  • 3篇周琦
  • 3篇柯蕊
  • 3篇和平
  • 3篇张澍
  • 3篇李宗芳
  • 3篇李少民
  • 3篇余珊珊
  • 3篇王娟
  • 2篇李晓峰
  • 2篇周斌
  • 2篇黄辰
  • 2篇张永红

传媒

  • 2篇陕西医学杂志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远期抗凝状态观察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了解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远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并发症的关系,最佳抗凝强度范围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行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院6个月以上的患者在门诊检查凝血三项(PT、PT%、PTR、INR、Fbg、APTT)216例次。按照INR结果不同分为4组。Ⅰ组:INR〈1.5;Ⅱ组:INR1.5—2.0;Ⅲ组:INR2.1—2.5;Ⅳ组:INR〉2.5。结果Ⅰ组28例次,华法林服用量(3.61±1.44)mg,INR(1.38±0.12),出现脑栓塞4例次,并发症发生率14%;Ⅱ组92例次,华法林服用量(3.50±1.37)mg,INR(1.65±0.14),出现鼻出血2例次,并发症发生率2%;Ⅲ组80例次,华法林服用量(3.18±1.63)mg,INR(2.23±0.19),出现血尿2例次,鼻出血2例次,并发症发生率5%;Ⅳ组16例次,华法林服用量(2.32±1.23)mg,INR(2.80±0.19),出现鼻出血2例次、咯血1例次,并发症发生率18.7%。Ⅱ、Ⅲ组的并发症占总数的79.6%,INR在1.5—2.5之间并发症最低。结论INR在1.5~2.5之间是安全可靠的,是本地区最佳抗凝强度范围。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强度是动态的,术后远期更应高度关注抗凝状态。
王永亮张伟万俊哲李少民裴斐张军
关键词:抗凝治疗并发症
9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和外科治疗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回顾性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体会。方法自1995年5月至2008年8月我院行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92例,其中男62例,女30例,年龄373(29.66±12.38)岁;其中原发性IE82例,继发性IE 10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情况:先天性心脏病31例,瓣膜病变59例,左房黏液瘤1例。92例患者经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及赘生物,并纠治瓣膜病变和心脏畸形。其中择期手术80例(87%),急诊12例(13%)。术前术后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结果原发性IE组择期手术70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3%);急诊手术12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25%);继发性IE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30%),术后随访时间24月,随访83例,随访率100%。均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Ⅰ级68例,Ⅱ级15例。结论早期诊断、适当的手术时机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和敏感抗生素选用是治疗IE成功的关键。
李晓峰裴斐张军万俊哲张伟
关键词: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
141例HIV感染者合并梅毒HBV及HCV感染状况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艾滋病(AIDS)已成为危害全球民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2]。国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的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75万余例,当年新发患者余万例,其中95%以上为性传播途径感染[3-4]13。HIV感染者因传播方式或自身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其他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毒(HCV)[2]。
刘聪蕊霍琳琳张伟敬蓉马淑珍赵晓静刘原
关键词:梅毒丙型肝炎病毒
超声造影对肿块型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浸润性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 比较肿块型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 NPM)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ncer, IDC)超声造影参数差异,探讨超声造影对肿块型NPM与乳腺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术后组织病理证实肿块型NPM患者17例为乳腺炎组,乳腺IDC患者86例为导管癌组。2组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测定峰值强度比、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比较2组年龄、病灶最大直径、病灶距乳头距离、乳腺癌家族史等临床资料及超声造影参数;绘制ROC曲线,评估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诊断乳腺IDC的效能。结果 乳腺炎组年龄[(40.80±3.50)岁]小于导管癌组[(52.40±1.40)岁](t=-3.236,P=0.002),未绝经比率(76.47%)高于导管癌组(50.00%)(χ^(2)=4.009,P=0.045)、病灶距乳头距离[(1.38±1.09)cm]短于导管癌组[(2.48±1.77)cm](t=-2.415,P=0.017),乳腺癌家族史、乳头溢液比率及病灶最大直径与导管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炎组峰值强度比[177.02(51.13,262.05)%]低于导管癌组[300.89(39.55,765.99)%](Z=-2.347,P=0.019),平均渡越时间[21.24(15.35,31.89)s]长于导管癌组[17.96(13.91,23.72)s](Z=-2.217,P=0.027),上升时间、达峰时间与导管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峰值强度比、平均渡越时间分别以274.06%、19.81 s为最佳截断值,单独及联合检查诊断乳腺IDC的AUC分别为0.700(95%CI:0.557~0.842,P=0.019)、0.601(95%CI:0.442~0.760,P=0.023)、0.817(95%CI:0.728~0.887,P=0.016),灵敏度分别为58.0%、63.9%、94.2%,特异度分别为81.2%、56.3%、56.2%;二者联合检查诊断乳腺IDC的AUC大于单独检查(Z=1.970,P=0.048;Z=2.421,P=0.016)。结论肿块型NPM超声造影峰值强度比低于乳腺IDC、平均渡越时间长于乳腺IDC,二者联合检查对乳腺IDC有一定诊断价值。
梁汝娜王娟余珊珊何鑫周茹张瑾晖张伟麻妙艳周琦姜珏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造影
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脾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2、4 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检测门静脉高压症(PH)脾亢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Mφ)中Toll样受体2、4(TLR2、4)mRNA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深入探讨Toll样受体在PH脾亢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选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手术切除脾脏(12例)为实验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手术切除脾脏(4例)为正常对照组。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脾脏组织Mφ,荧光定量PCR法对Mφ表面Toll样受体2、4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与正常脾脏相比,PH脾亢脾MφTLR2、4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强(TLR2:2.29±0.55vs1.06±0.53,P<0.05;TLR4:2.32±0.41vs1.01±0.14,P<0.01)。结论PH脾亢脾MφTLR2、4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蛋白水平免疫组化的结果一致,进一步支持了"内毒素血症→脾脏MφToll样受体活化→Mφ吞噬破坏血细胞增多"是PH脾亢发生可能机制的观点。
张澍李宗芳苏清华黄辰任松张伟蒋安杨安宁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聚合酶链反应
超声造影与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周围型肺肿物的价值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高分辨率CT鉴别诊断周围型肺肿物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74个病灶)周围型肺肿物患者,观察病灶的二维超声特征、超声造影表现及高分辨率CT影像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二维超声、CEUS及HR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超声造影与高分辨率CT鉴别周围型肺肿物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良性组,病灶好发于右肺上叶,直径较大(P<005);恶性组超声表现为球形或类球形,造影表现为不均匀高增强,向心样灌注,呈慢进快出模式,良性组超声表现为楔形或三角形,造影表现为均匀.等或低增强,树枝样灌注,呈快进快出模式(P<00.5);3种.方法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7.、0808、.0800,CEUS的灵.敏度及.诊断准确率(776%、797%).低于HRCT(959%.、851%),但CEUS的特异度(840%)高于HRCT(640%)。结论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周围型肺肿物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价值,且与HRCT诊断效能相当,可作为影像学技术的有效补充检查手段。
梁汝娜王娟张伟杨元兴余珊珊周琦姜珏
关键词:超声造影高分辨率CT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的监测与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的最佳安全用量.方法 选择10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按不同体质量分为≤60 kg组(47例)与>60 kg组(53例);按不同术后时间分为术后≤3个月组(39例)及术后>3个月组(61例);按不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组,INR< 1.5为Ⅰ组(23例);INR 1.5~2.5为Ⅱ组(66例);INR> 2.5为Ⅲ组(11例).比较各组华法林用量,血浆血栓前蛋白(TpP)、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60 kg组华法林用量为(2.90±1.11) mg,高于>60kg组的(2.47±0.18)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组与术后>3个月组华法林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pP及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2±0.01) mg/L比(4.97±0.81) mg/L、(879±52) μg/L比(151±35)μg/L](P< 0.05).术后≤3个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1/39),明显低于术后>3个月组的18.0%(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和Ⅲ组华法林用量、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0.21) mg比(2.94±0.57)、(3.07±0.44) mg,(793.92±42.73) μg/L比(100.96±21.56)、(61.08±20.34)μg/L](P< 0.05),Ⅱ组与Ⅲ组华法林用量、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Tp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Ⅱ、Ⅲ组分别为(8.50±0.63)、(5.42±0.78)、(3.16±0.38) mg/L](P< 0.05).结论 结合口服华法林用量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华法林最佳用量为(2.94±0.57)mg,INR最佳范围为1.5~ 2.5.
张军张伟万俊哲
关键词:心脏瓣膜华法林D-二聚体
门静脉高压症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及增殖功能变化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PH)脾脏内淋巴细胞数量及增殖功能的变化,为深入研究PH时脾脏免疫功能状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2例PH脾亢病人的手术切除脾脏作为实验组,4例正常外伤性脾破裂病人的手术切除脾脏为对照组,称重后分离淋巴细胞,细胞计数板计数,计算淋巴细胞的相对数(每克脾脏组织中的淋巴细胞数)和绝对数(整个脾脏内淋巴细胞总数),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脾脏内淋巴细胞密度和分布,MTT法观察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H脾脏内淋巴细胞的密度降低,分布状况无明显区别;每克脾脏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相对数)显著减少[(0.822±0.157)×10^8,对照组(1.174±0.254)×10^8,P〈0.01],但由于重量较正常显著增加(832.64±278.2,对照组211.7±85.6,P〈0.01),淋巴细胞的总数(绝对数量)明显增多[(0.685±0.072)×10^11,对照组(0.366±0.057)×10^11,P〈0.01],并且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增强,T细胞(0.022±0.005,对照组0.015±0.003,P〈0.05),B细胞(0.034±0.006,对照组0.023±0.001,P〈0.01)。结论PH脾脏内淋巴细胞密度和相对数量虽然减少,但其绝对数量增多,并且增殖功能增强。从这一角度考虑,PH脾脏可能仍具有免疫功能,但可能处于某种紊乱状态。对PH脾脏免疫功能的确切评价尚待进一步研究。
吕高波张澍李宗芳黄莺张伟任松杨军党双锁
关键词:脾脏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血浆D-二聚体在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不同抗凝强度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D-二聚体检查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中的地位和意义。方法:对行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院在2月以上的患者在门诊检查凝血四项(INR、Fbg、APTT、TT)及D-二聚体262例次,按照INR不同分为三组(I组:INR<1.5;II组:INR1.5~2.5;III组:INR>2.5),分析。结果:各组都有D-二聚体阳性的病例,但是发现大多数检验单集中在I及II组。在I组里的D-二聚体阳性和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II组。I组和I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I组和I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组里出现2例脑栓塞和两例下肢血管栓塞患者;II组无栓塞患者;III组1例患者是在当地抗凝不足导致左下肢血管栓塞,加强抗凝及抗血栓治疗后,按INR的改变分到III组的。结论:D-二聚体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状态检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该在心脏外科医生当中引起重视,特别是在前一次INR<1.5的患者中,应同时检查。在没有检查D-二聚体的情况下发现INR<1.5后应补充检查,以防止血栓的发生。
王永亮张伟李晓峰张军裴斐万俊哲
非小细胞肺癌血清及癌组织中EGFR蛋白定量检测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EGFR蛋白定量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30例NSCLC患者及17例良性肺疾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和组织中EGFR蛋白水平.结果:30例NSCLC患者血清和癌组织中EGFR蛋白水平升高(P<0.01),且EGFR蛋白水平与NSCLC患者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NSCLC患者术前血清EG-FR蛋白水平与术后3 d及10 d的血清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GFR蛋白水平与NSCL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血清EGFR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估NSCLC进展、复发和预后的有价值指标.
李新举张伟袁育康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