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

作品数:13 被引量:80H指数:4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级星火计划国家火炬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9篇免耕
  • 6篇大豆
  • 4篇土壤
  • 3篇碾压
  • 3篇作物
  • 3篇免耕播种
  • 3篇秸秆
  • 3篇秸秆覆盖
  • 3篇化学除草
  • 3篇化学除草剂
  • 3篇耕播
  • 3篇滚筒
  • 3篇覆盖作物
  • 3篇除草
  • 3篇除草剂
  • 2篇行距
  • 2篇玉米
  • 2篇栽培
  • 2篇还田
  • 1篇氮肥

机构

  • 13篇黑龙江省农业...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巴彦县农业技...
  • 1篇黑龙江农垦科...
  • 1篇桦川县农业技...

作者

  • 13篇张伟
  • 12篇刘婧琦
  • 12篇张敬涛
  • 12篇盖志佳
  • 12篇赵桂范
  • 12篇蔡丽君
  • 7篇王谦玉
  • 5篇郭伟
  • 4篇郑海燕
  • 4篇贾会彬
  • 4篇刘文波
  • 3篇王庆胜
  • 2篇刘秀芝
  • 2篇龚振平
  • 2篇马春梅
  • 2篇李彩凤
  • 2篇王玉波
  • 2篇姜新
  • 2篇于成军
  • 2篇王殿军

传媒

  • 3篇农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北方水稻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免耕覆盖作物碾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耕覆盖作物碾压装置,它包含支撑行走轮(1)、碾压折弯滚筒(2)、滚筒支撑连接架(3)、牵引架(4)、液压油缸(5)和支撑架(6),所述的牵引架(4)与拖拉机对接,所述的滚筒支撑连接架(3)与牵引架(4)...
张敬涛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赵桂范杜佳兴张伟贾会彬王谦玉刘文波郭伟尚佳林王殿军华春英姜新于成军
文献传递
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水稻长穗期长势监测的研究
2013年
本项研究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对水稻长穗期长势的遥感监测,并针对遥感信息开展调优措施,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的目的。通过试验研究,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水稻长穗期后四叶长势,具备全面、准确的优势,准确度达80%,实现大范围监测,完成由"点"状数据向"面"的转变,并且依据遥感信息实施调优栽培技术,调整群体结构,这对于指导大规模水稻生产具有一定意义。
张伟王安东慕永红刘婧琦孔宇杜明
关键词:卫星遥感长势
一种免耕覆盖作物碾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耕覆盖作物碾压装置,它包含支撑行走轮(1)、碾压折弯滚筒(2)、滚筒支撑连接架(3)、牵引架(4)、液压油缸(5)和支撑架(6),所述的牵引架(4)与拖拉机对接,所述的滚筒支撑连接架(3)与牵引架(4)...
张敬涛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赵桂范杜佳兴张伟贾会彬王谦玉刘文波郭伟尚佳林王殿军华春英姜新于成军
行距和密度对半矮秆大豆‘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行距和密度对大豆新品种‘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不同行距下‘合农76’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30 cm和45 cm;副区为密度,30、35、40、45、50万株/hm^2,用D1、D2、D3、D4、D5表示。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D2,即35万株/hm^2,且不倒伏;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时,产量为3289.79 kg/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时,产量为3211.96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和脂肪最高的处理为D1。综上所述,‘合农76’在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
盖志佳赵文军杜佳兴刘婧琦蔡丽君张伟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张振宇赵桂范张敬涛张洪旭
关键词:行距大豆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试验为选取有效耕作方式及合理种植密度指导玉米生产,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区为耕作方式,副区为密度,以‘德美亚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T1)玉米产量高于秋翻平作(T2)和传统垄作(T3),前两者差异不显著,与后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再降的趋势,D2处理产量最高,与D3差异不显著,D2、D3处理大于D1处理,但与D1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处理穗粒数、穗粒重最高,倒伏率、空秆率较低。通过本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免耕优于传统垄作和秋翻平作;(2)T2D2组合处理产量最高。
盖志佳张伟刘婧琦蔡丽君王谦玉赵桂范张敬涛李彩凤王玉波
关键词:耕作方式玉米农艺性状
三江平原大豆高产节本栽培技术
2015年
"三江平原大豆高产节本栽培技术"打破了传统的"翻耕方式、宽行种植、高秆品种"的思维,采用逆向思维方式,在前茬作物秸秆还田条件下,利用免耕播种机播种,以少免耕为核心,选用(半)矮秆耐密植品种,采用窄行密植种植方式,缩行增密,减少田间作业,最终实现节约成本,提高产量,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盖志佳王谦玉张伟张敬涛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赵桂范
关键词:三江平原大豆高产少免耕栽培技术
免耕秸秆覆盖对大豆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试验采用微区定位方法,研究免耕栽培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时大豆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均呈增加趋势,0%、30%、60%、100%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垄作处理,平均增幅0.99%~3.77%,其中以100%秸秆覆盖处理保水效果最佳;秸秆覆盖后,免耕大豆在前期表层土壤水分富集现象显著,不同秸秆覆盖处理5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播种至出苗期分别较常规垄作处理增加4.81%~9.43%。因此,秸秆覆盖地表还田应因地而异,干旱区适宜,而低湿易涝区则不适宜应用秸秆覆盖地表还田技术。
张敬涛刘婧琦赵桂范盖志佳蔡丽君张伟郭伟李春华刘秀芝郑海燕孟凡祥张茂明李奥翔李敏柴丽丽徐宝臣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大豆土壤含水量
一种免耕覆盖作物碾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耕覆盖作物碾压装置,它包含支撑行走轮(1)、碾压折弯滚筒(2)、滚筒支撑连接架(3)、牵引架(4)、液压油缸(5)和支撑架(6),所述的牵引架(4)与拖拉机对接,所述的滚筒支撑连接架(3)与牵引架(...
张敬涛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赵桂范杜佳兴张伟贾会彬王谦玉刘文波郭伟刘俊刚陈德祥杨鹤乔新赵国发
文献传递
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3
2015年
试验采用小区定位法,研究了玉米-大豆隔年轮作免耕条件下,0%、30%、60%、100%四种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期从土壤酶学角度确定免耕条件下适宜的秸秆还田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脲酶(6.3%~43.5%)、酸性磷酸酶(4.9%~22.2%)、蔗糖酶(3.1%~34.6%)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7.3%~56.0%),且对表层(0~10 cm)土壤的酶活性影响较大;酶活性的增幅受秸秆还田量的影响,各种酶活性至60%秸秆还田量时达到较高值,影响顺序为60%处理>100%处理>30%处理>0%处理;另外,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存在显著相关性。
蔡丽君张敬涛盖志佳刘婧琦张伟赵桂范郑海燕王庆胜龚振平马春梅
关键词:免耕土壤酶活性
玉米-大豆免耕轮作体系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15年
试验采用微区定位法,研究玉米-大豆隔年轮作免耕条件下,0%、30%、60%、100%4种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及大豆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合理使用秸秆及农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有效增加大豆单株叶面积、地上部及地下部的干物质积累量,60%秸秆还田量效果最佳,产量达4 770.2kg/hm^2;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且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幅度大于对全量养分的影响。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增加8.9%-28.1%,全氮增加2.2%-20.0%,全磷增加11.4%-30.2%,碱解氮增加4.5%-27.2%,速效磷增加12.9%-73.3%,速效钾增加6.7%-63.0%,在本地区连续5年免耕条件下,60%秸秆还田量较为适宜。
蔡丽君张敬涛刘婧琦盖志佳赵桂范张伟龚振平马春梅
关键词:免耕大豆土壤养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