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祖强

作品数:41 被引量:46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2篇气候
  • 12篇热带
  • 7篇ENSO
  • 6篇季风
  • 6篇降水
  • 6篇副热带
  • 5篇西太平洋
  • 5篇环流
  • 5篇海气
  • 5篇副热带高压
  • 4篇同化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气候预测
  • 4篇西太平洋副热...
  • 4篇季风槽
  • 3篇短期气候
  • 3篇振荡
  • 3篇年际
  • 3篇热带太平洋
  • 3篇资料同化

机构

  • 36篇中国气象局国...
  • 22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江苏省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北京市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福建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泰安市气象局
  • 1篇贵州省气候中...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合肥市气象局
  • 1篇常州市气象局

作者

  • 41篇张祖强
  • 13篇何金海
  • 8篇祁莉
  • 5篇丁一汇
  • 5篇肖贤俊
  • 4篇赵宗慈
  • 4篇李维京
  • 4篇管兆勇
  • 3篇史学丽
  • 3篇罗勇
  • 2篇王东晓
  • 2篇邵勰
  • 2篇刘一鸣
  • 2篇刘洪滨
  • 2篇刘益民
  • 2篇武丰民
  • 2篇孙丞虎
  • 2篇肖莺
  • 2篇王兰宁
  • 2篇张培群

传媒

  • 5篇大气科学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4篇气象学报
  • 3篇气象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气象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气象科技合作...
  • 1篇气象软科学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2014年全...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南方降水集中期年际变化特征及机制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我国南方1961—2012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定义了一种新的降水集中期计算方法,识别出了我国南方存在于华南和江淮两个地区的降水集中期,分析了两类集中期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且通过典型旱涝年特征分析及广义平衡反馈方法(GEFA)初步诊断了其物理机制。结果发现:华南降水集中期的年际变化主要受到衰减的混合型厄尔尼诺的调制,其主要通过激发出菲律宾地区异常反气旋而产生影响;江淮降水集中期则受到东部型厄尔尼诺衰减过程、印度洋海盆一致偏暖和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的共同影响,它们主要通过激发出菲律宾地区异常反气旋及相联系的EAP遥相关型以及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来影响江淮降水集中期的年际变率,对于短期气候预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张然张祖强张祖强王东阡
关键词:降水集中期年际变化海温
海洋环流模式中卫星遥感资料同化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
2008年
何娜张祖强肖贤俊郭品文
关键词:海洋环流模式卫星遥感技术卫星观测数据数值模拟分析
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和高度计资料的变分同化被引量:16
2011年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正在发展的第二代全球海洋资料同化系统(BCC_GODAS2.0),针对多变量同化的协调性问题,发展了一种基于三维变分框架(3DVAR)下的高度计和海表温度(SST)相互约束的同化方法。该方法使海面高度和SST资料在同一个动力约束关系下进行同化。在一般方法中,海面高度和SST观测项是代价函数中2个独立的观测项,海面高度项引入动力高度计算公式,海表温度项用统计关系进行垂向投影。在代价函数的实际求解的计算过程中,虽然其总体积分效应受海面高度观测的约束,但整个水柱中各层温盐分析变量的调整是无序的。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一种新的同化方案。该方案将SST的观测项并入海面高度观测项中,海面高度的一部分,确切说是上层海洋部分,由SST决定,因此至少在SST的统计关系能影响到深度的上层海洋,在代价函数的求解过程中,温盐的调整是受较强的统计关系约束的,而这种统计关系的有效性已经在很多SST的同化试验中被其他学者广泛应用并证明。利用该方法,对1993—1997年的AVHRR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进行变分同化试验,用TAO、OISST和SODA数据集进行检验证明,通过对卫星遥感资料的同化能够有效改进对海洋温度和盐度的估计。海洋表层的月平均温、盐度的总均方根误差相对同化前分别降低了0.67℃和0.2‰。在混合层中,同化效果较好。
肖贤俊何娜张祖强刘怀明王东晓
关键词:三维变分高度计遥感资料
2007/2008年冬季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天气期间大气准双周振荡作用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利用NCEP/NCAR逐日格点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27站逐日降水资料,从低频振荡角度对2007/2008年冬季中国南方低温雨雪期间的环流背景和气象要素场做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准双周振荡是2007/2008年冬季中国南方低温雨雪期间大气变化的重要模态。通过对低频振荡的传播分析得到:10~20 d低频波由西亚和东非沿海传播至孟加拉湾东北侧,在南支槽前汇合并进一步传播至中国南方地区,影响中国南方地区的环流并进一步产生降水。
邵勰张祖强陶丽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低温雨雪低频传播环流异常
'南生南存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维持机制初探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江苏夏半年的降水和旱涝有重要影响,其双脊线过程是一个既具有普遍性又有一定持续时间的现象,它对副高南北进退(特别是不连续南北进退)、进而对江淮梅雨有重要的指示作用,研究双脊线过程对深入认识副高及预测有重...
祁莉何金海张祖强管兆勇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国雨日数的气候特征及趋势变化被引量:21
2017年
使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全国2 425个观测站1961年1月—2013年2月的52 a逐日降水观测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资料。通过计算气候场、雨日概率、倾向值、M-K突变检验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中国各等级雨日数的年、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不同等级雨日数的趋势变化特征以及相关的背景环流。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年总雨日数高值区在四川东部、贵州、江南及云南西南部,以小雨日数占比最高;中雨、大雨日数高值区在江南东部和云南西南部;50 mm以上雨日数中心分别在华南沿海和闽—浙—赣交界,前者强后者弱;(2)年内总雨日概率分布表现为3类:平缓型、单峰型、双峰型,南方地区除云南外均为平缓型;西藏东部、川西、陕甘宁3省南部、青海东部为双峰型;全国其余地区为单峰型;(3)中国季风区小雨日数在1970s末—1980s初发生突变,呈趋势性显著减少,除东北外,四季均减少,以秋冬季云南、上海等地减少最显著,而干旱半干旱区小雨日数呈增加趋势;(4)西南地区东部的年中雨日数在2000年后显著减少,秋季减少最明显,而京、沪、粤3大城市群年中雨日数呈增加趋势;西南地区东部秋季、云南夏季大雨以上日数在2003年后显著减少,而夏冬两季长江中下游中雨以上等级的雨日数明显增加;(5)川东、贵州、江南中部的雨日高值区与青藏高原东部低层回流冷空气形成的静止锋或辐合带相联系。
汪卫平杨修群张祖强吴战平
关键词:气候特征静止锋
地形对全球大气风暴轴影响的数值模拟
张祖强
气候平均场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与季风槽准10天振荡活动
副高双脊线过程几乎历年均存在,其“季节锁相”与地域性使得在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双脊线过程。本文利用4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5~10月气候平均场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进行了分析。...
祁莉管兆勇张祖强何金海
关键词:季风槽
文献传递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GPS掩星资料与我国探空温度对比被引量:5
2012年
本文使用CDAAC(COSMIC Data Analysis and Archival Center)提供的1995—2010年GPS掩星干反演大气温度和我国无线电探空温度资料,选择临近的廓线进行匹配,以掩星资料为基准,分析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200~30 hPa)探空温度与掩星温度之间的偏差。分析多种时空匹配条件下总的温度偏差和标准差的结果表明,匹配条件对偏差平均值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偏差标准差,选择探空和掩星廓线时间差小于3 h、距离小于200 km作为匹配条件。就全国平均而言,探空温度和掩星温度相差很小,其中在上对流层的偏差大于下平流层,偏差的标准差随高度增加而变大。在上对流层昼夜偏差都为正,下平流层白天为正、夜间为负,温度偏差和标准差在白天大于夜间,说明掩星资料具有足够的精度可以识别出太阳辐射对我国探空温度的影响。偏差在低纬较大,随纬度升高逐渐减小,与使用掩星资料计算的大气垂直减温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变化特征与探空滞后误差比较一致,说明使用掩星资料可以辨别滞后误差对探空资料的影响。就全国平均而言,L波段探空仪和59型探空仪的平均温度偏差都相对较小,但在不同纬度表现不同;在低纬地区二者偏差对比明显,59型探空仪具有较大的偏差,L波段探空仪偏差较小,高纬地区二者偏差相对都较小;59型探空仪的偏差标准差始终大于L波段探空仪。结果说明掩星资料可以分辨仪器换型对温度偏差的影响,探空仪的升级使我国探空资料的精准度提高,特别在纬度较抵的区域,偏差的改进更加明显。
彭冲张祖强
关键词:GPS掩星探空温度误差UTLS
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可能成因的动力诊断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可能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季风槽准10天东西振荡是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季风槽东伸西撤与QTO传播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东风切变作用于斜压辐散的经向梯度,在对流中心北侧生成正扰动涡度。QTO在季风槽东侧激发的气旋性扰动涡度,诱导季风槽东伸,侵入副高,造成副高外围变形,形成双脊线。因此,形成西太副高双脊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西太平洋热带大气QTO。尽管季风槽东伸直接引起副高双脊线发生,但是它只不过是受QTO影响的一种表现。本文仅为诊断结果,其结果还有待于模式敏感性试验的验证。
祁莉张祖强何金海管兆勇王黎娟
关键词:季风槽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