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 作品数:91 被引量:292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非艾滋病患者肺孢子菌肺炎7例临床分析
- 2016年
-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非艾滋病(AIDS)患者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在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呼吸科住院并诊断为PCP的患者7例,均经检查排除AIDS。总结其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结果 PCP患者均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均表现为发热伴呼吸困难、咳嗽,且进行性加重;7例患者氧合指数均<300mm Hg,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200/μl,血清β-D-葡聚糖均升高,胸部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伴斑片影;患者均至少联合应用了复方磺胺甲恶唑和卡泊芬净抗PCP治疗,28.6%的患者病情恶化、死亡。结论长期应用激素患者出现发热伴呼吸困难、咳嗽,低氧血症,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ul,血清β-D-葡聚糖升高,胸部CT提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伴斑片影时,需高度警惕PCP感染可能。
- 余敏陈露露曹敏代静泓苗立云肖永龙蔡后荣
- 关键词:肺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原发性肺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二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方法报道2006年我院收治的2例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复习国内外文献报道的3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抗生素治疗无效。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团块状、斑片状实变影,可出现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4/5),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3/5)EB病毒(+)。肺组织活检病理学表现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呈血管中心性生长,并伴有明显的组织坏死和血管破坏;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56(+)、CD,(+),穿孔素(+)、T淋巴细胞胞质内抗原-1(+)和(或)颗粒酶(+),CD加(-)。大部分患者(4/5)在半年内由于呼吸衰竭死亡。结论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罕见,且临床表现为发热伴肺部阴影且疑诊肺炎的患者,若同时合并白细胞减少伴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原发性肺NK/T细胞淋巴瘤。
- 曹孟淑蔡后荣印洪林张德平肖永龙曹敏戴令娟侯杰
- 关键词:肺肿瘤
- 乳酸和降钙素原变化率在判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乳酸和降钙素原变化率对判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院内死亡分为死亡组(n=32)和存活组(n=92)。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同时观察乳酸水平、乳酸变化率、降钙素原水平、降钙素原变化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乳酸水平、乳酸变化率、降钙素原水平、降钙素原变化率均显著增高(P<0.05)。2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判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价值中,ROC曲线下面积从高至低分别为降钙素原变化率、乳酸变化率、降钙素原水平、乳酸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其中降钙素原变化率和乳酸变化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6(0.942-0.989)和0.782(0.702-0.859)。结论乳酸变化率和降钙素原变化率对判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潘泽斌曹敏
- 关键词:重症肺炎乳酸降钙素原预后
- 53例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总结肺纤维化(PF)合并肺癌(LC)的临床特征,分析PF-LC患者的预后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住院PF患者中确诊LC患者53例,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多种临床因素对生存的影响;并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期(MST)及总生存时间(OS),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临床因素对预后的作用。结果 53例PF-LC患者中,男性(n=48,90.6%)及吸烟(n=42,79.2%)患者多见,平均年龄(68.6±9.5)岁。通过Cox回归模型,对年龄、吸烟史、胸痛、Velcro啰音、PF类型、LC临床分期、LC治疗等因素分析显示,Velcro啰音(P=0.009)及临床分期(P=0.013)是PL-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全组患者MST为6.0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4.1%、22.0%。53例患者中,特发性PF-LC 42例(79.2%),继发性PF-LC 11例(20.8%);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LC病理类型患者中,NSCLC组(n=37)的OS较SCLC(n=6)及未分类组(10例)显著延长(P=0.035)。不同LC临床分期患者,Ⅰ期+Ⅱ期患者(n=13)较Ⅲ期+Ⅳ期患者(n=40)OS显著延长(P=0.002)。治疗上,针对LC治疗组(n=31)较未治疗组(n=22)MST及OS均显著延长(P<0.001);采取综合治疗方案组(n=11)较单一方案治疗组(n=20)的OS显著延长(P=0.036)。结论 Velcro啰音及LC临床分期是影响PF-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上,建议针对LC采用综合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曹孟淑王鑫顾佩玉曹敏黄妹孟凡青朱斌肖永龙蔡后荣
- 关键词:肺纤维化肺癌
- CT引导下经胸壁针刺活检与吸引对肺部孤立性肿块诊断的比较
- 2003年
- 为了比较经胸壁针刺肺活检(TTNB)与经胸壁针刺肺吸引(TTNA)在肺部孤立性肿块诊断中的价值,对同一病例,在CT引导下,先采用弹簧式半自动切割针对肺部肿块行TTNB获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再用腰穿针行TTNA针吸组织作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37例病人均获得满意的标本。经TTNB确诊者34例,确诊率为91.9%,经TTNA确诊25例,确诊率为67.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37例病人中,共有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16.2%,其中术后出现气胸2例,发生出血(咯血或肺内出血)4例.提示TTNB与TTNA均是肺部孤立性肿块诊断安全、可靠的方法,但TTNB的诊断率明显高于TTNA,尤其有利于肺部良性病变的诊断,值得广泛应用.
- 张德平肖永龙曹敏周贤梅蔡后荣
- 关键词:肿瘤诊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 109例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肺泡蛋白沉积症为肺部少见疾病,通过本组病例的学习,提高大家对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收集2011年01月至2019年0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肺泡蛋白沉积症的109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胸部HRCT及病理学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48±11岁(20~73岁),其中男68例,女41例。临床表现:以活动后气喘(70例)和咳嗽伴或不伴咳痰(64例)最多见,胸闷27例,胸痛7例,发热6例,咯血1例。另外体检发现7例。实验室检查:血CEA升高8例,NSE升高49例,CYFRA21-1升高67例;合并有自身抗体异常14例;血甘油三脂增高25例;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患者共54例。HRCT主要表现:典型肺泡蛋白沉积症表现(铺路石症和地图样分布)共102例,实变影6例,细网状阴影6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结节影2例,胸腔积液1例,胸膜增厚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肺泡灌洗液PAS染色阳性,和或肺活检组织示肺泡腔内无定形嗜伊红物沉积且PAS染色阳性。其中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BAL)85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3例,外科胸腔镜2例,支气管镜冷冻肺活检(TBLC)2例;另外17例经肺泡灌洗检查明确诊断。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绝大多数患者HRCT表现典型,确诊仍需病理。
- 刘小琴丁晶晶赵琪张英为黄妹邱玉英苗立云曹孟淑代静泓曹敏肖永龙蔡后荣
- 关键词:肺泡蛋白沉积症HRCTPAS染色
- 以单侧胸腔积液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大动脉炎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提高对累及肺动脉的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的认识.方法 对1例诊断为以单侧胸腔积液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多发性大动脉炎、胸腔积液”及“Takayasu arteritis”和“pleural effusion or hydrothorax”为检索词在万方、维普、中国知网及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女性,58岁.首发临床表现为活动后气喘,影像学表现为双侧肺门影增大,左侧胸膜腔积液.病程中出现双上肢血压测不出,主动脉及肺动脉造影证实肺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均有不同程度受累,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经激素治疗后胸腔积液生成速度减缓,最终吸收,且呼吸衰竭纠正.经文献检索共检索到4例合并有单侧渗出性胸腔积液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3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32 ~ 3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胸痛及咯血,经激素治疗后均有好转.结论 以单侧胸腔积液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容易误诊为肺部本身疾病引起的,锁骨下动脉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并出现“无脉”体征,及时进行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 桂贤华曹敏刘寅蔡后荣肖永龙
- 关键词:单侧胸腔积液TAKAYASU动脉炎血管造影术
-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体会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肺部表现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有肺部表现的3例MPA患者的诊断过程、误诊原因和胸部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MPA患者都有肺部损害,以发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胸部影像主要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斑片状或大片磨玻璃样和实变阴影。3例MPA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确诊前曾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间质性肺炎等。确诊后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临床症状及肺部表现近期内迅速好转。结论肺是MPA的常见累及脏器之一。误诊原因主要是对本病及其肺损害的特点认识不足。
- 蔡后荣何劲松曹敏
- 关键词: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一例
- 2004年10月本院收治1例经病理确诊的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患者,对其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例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诊断为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结合其免疫学检查结果,合并干燥综合征。该患者主要表现为活动...
- 曹敏蔡后荣
- 文献传递
- 肺结核行^(18)F-FDG PET/CT误诊肺癌二例原因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肺结核行2-氟-2-脱氧-D-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误诊肺癌2例的原因,以期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分析肺结核经18FFDG PET/CT误诊肺癌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文两例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或声音嘶哑,CT检查均示上肺结节影,查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均正常,行18F-FDG PET/CT检查表现为高代谢,初步诊断为肺癌,后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结核。经规范抗结核治疗后明显好转,无复发。结论 18F-FDG PET/CT不适用于肺结核和肺癌的鉴别诊断;对于18F-FDG PET/CT所见的高代谢病变,临床医生应认真分析其CT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以降低误诊率。
- 孙婷婷庄谊卢立国曹敏张英为蔡后荣
- 关键词:误诊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