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霞
- 作品数:23 被引量:70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Glypican3、MMP-9和MMP-14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被引量:2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lypican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的表达特征,关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本试验以102例原发性肝癌作为观察组,以8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中Glypican3、MMP-9和MMP-14的表达,探讨Glypican3、MMP-9和MMP-14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差别及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Glypican3、MMP-9和MMP-14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Glypican3、MMP-9和MMP-14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体积、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被膜侵犯和增殖组胞核抗原的表达密切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中Glypican3和MMP-9、Glypican3和MMP-14、MMP-9和MMP-14的表达均呈正相关性(r=0.48,P=0.024 1;r=0.46,P=0.013 2;r=0.43.P=0.031 3)。生存分析显示Glypican3、MMP-9和MMP-14的表达与预后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Glypican3、MMP-9和MMP-14高表达,在肿瘤进展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术后检测Glypican3、MMP-9和MMP-14的表达对判断原发性肝癌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 刘敏曾霞侯恩存王树声
- 关键词:肝肿瘤基质金属蛋白酶9预后
- 用班主任角色助力临床医学本科教改班学习——以“医学免疫学”为例被引量:3
- 2018年
- 临床医学教改班是我国追赶国际医学教育的步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必需的一项有挑战的医学教育改革。利用班主任角色,把学习辅导融入班主任工作。结合教改班教改课程设计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教改教学团队;开展因材/才施教的教学训练;依托教改,拓展教学成果,培养更多卓越医学生的同时,积极帮助后进生进步。连续4年的学习辅导工作对临床医学本科教改班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 唐深曾霞王启辉刘登宇
- 关键词:班主任临床医学本科教改班医学免疫学TBL
- OY-TES-1 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肽的预测、鉴定及体外抗瘤效应初探
- 2021年
- 本实验采用表位预测软件BIMAS和SYFPEITHI对靶抗原OY-TES-1进行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肽的预测和筛选,并合成了7条OY-TES-1的CTL表位肽:P1(ALLTPTWKA)、P2(RLSNNVEEL)、P3(VLCSQPVSI)、P4(QLPHTEALL)、P5(LLASQSLSI)、P6(MIMENIQEL)和P7(ALLVLCYSIV)。通过T2细胞结合力和稳定性实验检测各候选表位肽与HLA-A2分子结合的亲和力和稳定性,发现P5和P7多肽与HLA-A2分子有较高的亲和力,其余为中等亲和力的多肽;而结合稳定性实验(DC_(50))显示,P5和P7的DC_(50)均大于6h,P4、P6的DC_(50)小于2h,其余肽的DC_(50)介于2~6h之间。
- 范蓉曾霞曾霞黄巍黄巍罗彬谢小薰
- 关键词:靶抗原表位肽表位预测VLC
- 从桂黔交界地区中华硬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从桂黔交界地区捕获的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以探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方法用BSK-Ⅱ培养基从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从捕获的中华硬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QLT1)。分离株经鉴定为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中华硬蜱很有可能是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 李永学王昭孝曾霞王树声余春周敬祝
- 关键词: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中华硬蜱基因型
- 中国4株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间隔区的克隆、序列分析和外膜蛋白A的克隆及表达
- 目的:对广西、贵州的4株伯氏疏螺旋体分离株进行基因种鉴定,进而克隆其外膜蛋白A(OSPA),测序分析其变异情况,体外表达OSPA基因,获取OSPA蛋白,为制备诊断试剂和疫苗研究作基础准备.结论:4株伯氏疏螺旋体均属于Bo...
- 曾霞
- 关键词: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PCR扩增基因表达
- 文献传递
- 中国4株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鉴定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对广西和贵州 4株伯氏疏螺旋体分离株基因型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从 3株广西及 1株贵州伯氏疏螺旋体分离株的全基因组DNA中将 5s 2 3srRNA间隔区基因调出 ,并克隆至质粒pGEM TEasy中 ,构建重组质粒 ,测序后与国外其它分离株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4株伯氏疏螺旋体均扩增出约 2 4 2bp的 5s 2 3srRNA间隔区基因 ,同源性 99%以上 ,与B .valaisiana基因型的同源性均比其它基因型高。结论 4株莱姆病螺旋体均属于B .
- 曾霞王树声刘敏张涛毕胜利周永东
-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克隆聚合酶链反应
- 广西南宁市上尧码头首次发现莱姆病疫源地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调查广西省南宁市上尧码头是否存在莱姆病疫源地。方法:用BSK-Ⅱ培养基培养的方法从捕获鼠的膀胱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回收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先后从上尧码头捕获的鼠的膀胱分离到了3株疏螺旋体,分别命名为GXSH4、GXSH7及GXSH9。GXSH7株经鉴定为B.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南宁市上尧码头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 李永学曾霞廖国厚廖安然王树声陆新邓宁
- 关键词: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
- 艾滋病专题联合讲座的近期效果评价
- 2009年
- 目的了解为培养医学生整体医学观和预防医学思想而开创的新型教学方法——联合讲座的教学效果。方法对低年级学生以联合讲座(4学时)形式落实各学科对艾滋病的教学要求,即由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师共同完成讲座;比较低年级学生在讲座前后及其与高年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改变情况,同时调查听讲座学生对联合讲座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听讲座后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和相关态度的正确率都明显提高,并优于高年级学生。参加讲座的学生中有75.8%认为联合讲座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一种疾病有作用,70.3%的认为对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思维有作用,63.7%的认为在增强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方面效果更好,51.6%的认为参加讲座很有收获。结论艾滋病联合讲座具有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和专业思想教育效果,但在讲座的时间安排方面需要进行改进。目的了解为培养医学生整体医学观和预防医学思想而开创的新型教学方法——联合讲座的教学效果。方法对低年级学生以联合讲座(4学时)形式落实各学科对艾滋病的教学要求,即由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教师共同完成讲座;比较低年级学生在讲座前后及其与高年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改变情况,同时调查听讲座学生对联合讲座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听讲座后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和相关态度的正确率都明显提高,并优于高年级学生。参加讲座的学生中有75.8%认为联合讲座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一种疾病有作用,70.3%的认为对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思维有作用,63.7%的认为在增强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方面效果更好,51.6%的认为参加讲座很有收获。结论艾滋病联合讲座具有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和专业思想教育效果,但在讲座的时间安排方面需要进行改进。
- 李春灵张志勇吴继周曾霞
- 关键词:艾滋病
- HLA-A*0201限制性CT23表位肽体外抗瘤效应的初步研究
- <正>初步研究CT23表位肽负载人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体外抗瘤效应,为CT23肽疫苗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通过结合基序法和T2细胞结合实验初步筛选HLA-A*0201限制性的CT23优...
- 范蓉曾霞罗彬黄巍李申奥陈芳谢小薰
- 文献传递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在香烟烟雾诱导骨骼肌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
- 白晶唐海娟邱诗林黄秋嫔梁毅罗育曾霞杨美玲郑桂贤李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以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为特征,并呈进行性发展,是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毒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
- 关键词:
- 关键词: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