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华
- 作品数:90 被引量:556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艺术更多>>
- 批判美学的中国化批判
- 2014年
- 批判美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从1980年代至今,也已经有了30多个年头。我们自然指望,在人文学科领域里面我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师夷长技以制夷”,借助于他山之石,我们可以开采出自己的宝玉,我们的美学理论虽然从他们那里而来,
- 朱国华
- 关键词:人文学科美学理论
- 新媒介语境下创意写作的文艺生产力被引量:5
- 2020年
-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数字化媒介时代,这是创意写作出场的重要语境。传统文学与现代媒介之间的"不可译性"导致其不断被边缘化,而创意写作的本土化路径最终要回归到文化产业的发展。"香农模型"视域下的创意写作于"文化产业网"中的文艺生产力在"原创性""改造性""商业性"与"交互性"四个维度上得以表现,其数字化生产力将创意写作的"文学性+商业性"转变为一种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具有"自指性"的合法性存在。创意写作学属于文学与媒介学的交叉学科范畴,其理论建设应回归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语境当中。
- 王宇阔朱国华
- 关键词:创意写作文化产业新媒介
- 认识与智识:跨语境视阈下的艺术终结论被引量:5
- 2008年
- 讨论艺术终结如果是可能的,那么就预设了艺术的历史以及推动历史的动力。但是如果忽视美学范畴的历史具体性,采用某种以文化资本概念包装起来的多元决定论来论证艺术终结的必然性,很可能落入到西方的叙事圈套中,并丧失对于中国艺术实践的阐释有效性。本文认为,如果考虑到问题的宏观性和整体性,一般的文化社会学分析手段有其局限,因而建议参照布罗代尔的大历史观,结合于连的相关论述,对构建中西艺术观的"先验"条件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这样的视角来看,西方人的认识冲动使西方的历史成为可能,因为认识内部包含着一种反思性张力,并推动着艺术的历史发展;但是中国人重智慧,而智慧是没有历史的,因而讨论中国的艺术终结是可疑的。从传统上来看,中国艺术强调形式维度的通变,并不强调美学革命。预言中国艺术必将走向终结,目前还为时过早。
- 朱国华
-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视阈语境美学范畴中国艺术多元决定论
- 突破学科藩篱:技术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因应之道被引量:4
- 2019年
-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正走在激变的前夜。一方面,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向人文社科研究提出了新命题和新挑战;另一方面,人文社科研究和评价的学科化、数目字化、内卷化问题依然突出,甚至有加剧的趋势。2019年《探索与争鸣》杂志开设'中国知识体系建构'专栏,追踪、聚焦和探讨中国知识体系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发了学界广泛的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尊重学术规律,突破学科藩篱,生产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和学术,如何有效介入时代重大命题,回应时代关切.
- 郁振华朱国华成伯清邹诗鹏杨扬孙向晨郑戈
- 关键词:艺术院校人文学术
- 从课程、教研室到学科:文艺学的中国生产
- 2024年
- 无论说起来有点耸人听闻,还是实际上只是老调重弹,我还是想坚持讨论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的文艺学发展可能走到了一个瓶颈。自清末至今,文艺学一路磕磕绊绊走来,也有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但坦白地说,我们一时还拿不出太多特别有说服力的品牌理论。言至此,似乎就有必要对中国文艺学赖以成为可能的语境条件进行分析和探讨。
- 朱国华
- 关键词:文艺学语境条件说服力
- 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略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条件被引量:47
- 2003年
- 朱国华
- 关键词:审美化语境条件中国人诗意美学理论
- 转智成识:论文艺学的逻辑出发点被引量:5
- 2008年
- 长期以来,作为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人员,本人与诸多同行一样,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的困扰:文艺学(或文学理论,文学学)是有价值的吗?我这里说的发难者并非是指那些处在知识场域之外的人士,他们对所有缺乏实用价值的东西都普遍抱有怀疑立场,他们的责难其实也适用于例如“
- 朱国华
- 关键词:文艺学逻辑出发点文学理论
- 从课程、教研室到学科:文艺学的中国生产
- 2024年
- 本文着眼于文艺学教研室出现前后性质的变化和发展,着眼于其功能性效应,以它作为文艺学学科史这条河流的界标或观测聚焦点,对中国文艺学的过去、现在和发展可能性,进行一个批判性回溯与分析。这样的回溯与分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艺学教研室尚未成立、文艺学学科尚未出现维形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分析的是文艺学课程,主要分析其课程的性质与构成。
- 朱国华
- 关键词:中国文艺学聚焦点文艺学学科
- 阶级习性与中等品位的艺术:布迪厄的摄影观被引量:5
- 2016年
- 本文旨在对布迪厄摄影理论提出一种阐释和理解。文章认为,布迪厄的摄影观其问题意识在于通过对摄影的经验研究,指出摄影实践并没有为艺术民主带来希望,相反,摄影实践依然发挥着社会区隔的功能,并掩饰着社会阶级的不平等。摄影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基本实践形态与社会意义。布迪厄结合阶级习性指出,摄影为上层社会与下层阶级所共同捐弃,而为中产阶级独擅胜场。底层人民对摄影抱持的是功能美学的粗鄙趣味,中产阶级不能达到纯粹美学的优雅趣味,无法以美学性情的姿态体认摄影,只能以否定的态度表示与功能美学的距离,这就使得它的选择显得暧昧摇摆,最终还是落在功能美学一侧。作为中等品味的实践,摄影无法成为具有自主性的艺术。文章还结合甘斯、拉蒙特等社会学家的批判性质疑试图将布迪厄的理论予以客观化,最后,文章结合中国语境,对布迪厄的跨语境效应进行了思考。
- 朱国华
- 关键词:摄影
- 非同一性与摹仿:阿多诺的美学逻辑被引量:6
- 2005年
- 本文从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入手,致力于梳理同一性、摹仿和艺术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分析了这些概念所具有的复杂内涵,并试图指出在何种层面上,摹仿可以构成对同一性的辩证超越,以及,艺术何以构成摹仿的客体化。最后,本文认为,摹仿作为非同一性的同一性,必然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在庄禅美学那里,实际上却存在着另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
- 朱国华
- 关键词:非同一性摹仿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