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连增
- 作品数:14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藏民族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死亡的意义——海德格尔死亡观批判性透析
- 海德格尔死亡观中蕴含着可贵的思想元素,该文的意图是使这种思想元素更为明白、充分的展示出来.但一个根本前提是,那些曾经固结于其理论构架的思想元素必须获得一个新的表现自身的场地,不同于旧的哲学地基的新的地基.于是该文的另一个...
- 朱连增
- 文献传递
- 无基础的个体主体
- 2013年
- 不存在一种可以构成个体主体之基础的实在,不论这种实在是"物"还是超越于个体主体的"宏大主体"。在个体性的经验世界之中,个体自我面向世界、面向他人主体而生活,这一点表明,这个经验世界绝非是自我封闭的单子,相反,它必定是在自我主体生活意向的推动下,在世界和他人的引导下不断展开的公共性世界。
- 朱连增
- 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批判被引量:1
- 2015年
- 围绕着对自由的辩护,哈耶克提出一系列颇有争议的观点。他所理解的人类关系仅局限于受私人目标所引导的生活领域。但是,在公共问题产生并要求解决的领域内,个人间的交换关系及原则显然不再适用。群体成员关切着共同的目标,他们必定会把自己的思想成果或物质性成果加以普遍化,以使缺失有效性的公共事物得到修复。
- 朱连增
- 关键词:自由主义思想哈耶克
- “解释学循环”与理解理论的重构被引量:1
- 2013年
- 伽达默尔把解释学循环拆解为前理解和主题理解之间的关系;前理解和主题理解之间并非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运动中进行着辩证转换;意义预期并不直接来自于理解者的前见,而是在创造物的逻辑空间内进行的意义拓展;理解过程中创造物意义的生成同时也意味着其意义的回归。
- 朱连增
- 关键词:解释学循环前见
- “私人领域”与“积极自由”被引量:2
- 2011年
- 私人领域的边界由个人的所有物所划定。对个人而言,私人领域不能被任何手段所消除。自由体现为个人对其所有物的支配,这种支配包括两种形式:玩摩式支配和构造式支配,前者体现为"消极自由",后者体现为"积极自由"。需要加以维护的只能是积极自由,而消极自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所减损。
- 朱连增
- 关键词:私人领域消极自由
- “反思”的观念
-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反思"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了细致的理论考察。"反思自始至终是现象学思维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甚至可以说是胡塞尔现象学最显著的特征。"但是,胡塞尔对反思的倚重和说明,遭受着一些难以处理的理论难题的困扰...
- 朱连增
-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自我
- 文献传递
- 自性与无自性之间——宗喀巴宗教哲学思想透视
- 2010年
- 对"实体主义"的批判,显示出宗喀巴思想辩证理性的时代魅力。宗喀巴宗教哲学思想的症结在于,试图把自性和无自性截然区分并通过一定的价值赋予而使它们对立起来。事实上,从一个更宽阔的思想视域中观察,自性事物在生存的过程中有可能转化为非自性事物,非自性事物又将被塑造为自性事物,因此,事物存在性的这种辩证转换,只有透过具体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视域,才能获得充分理解。
- 朱连增
- 关键词:自性本体缘起性空
- 向着他人的超越——列维纳斯生存论思想述评
- 2009年
- 人生之所以是伦理性的,并非人首先作为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者,然后通过一种自由的能力做出伦理行为,从而体现了这个存在者的某种尊严和美德。而是说,我们在与面孔性的他人的遭遇中已经被"强制性"地带入了一个伦理生活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我们没有作为中性实体存在的余地。要么,我们暴力地切断这种伦理生活的超越之路,放弃与他人的伦理相关性而堕入私人性的不自足的生存;要么,承担起为他人负责的伦理生活。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列维纳斯把为他人负责的伦理生活视为一种救助他人的同时拯救自身的生活方式。正是通过与他人的伦理相关,我们通达着一个超越而和平的无限"异域",一个形而上的欲望的归宿。
- 朱连增
- 现象学世界的超越性问题
- 2010年
- 内在性和超越性的问题,应该首先从人的生存态势以及在这种生存态势中的可能生活选择中理解。它们只是一些"世俗"的、可及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生活体验。内在性不过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总是需要自己来面对和承担的生活世界的给予性,机缘生活常使它置于谬误和痛苦的边缘。超越性不过意味着从那种由生存的私己性所带来的窘境中的解脱意向和方式。当列维纳斯把他人作为自我超越欲望的中心的时候,他发现了生存超越的现实道路,但同时消解了作为现象学理论出发点的内在性的重要地位。
- 朱连增
- 关键词:现象学还原内在性
- 生存与人性的成就
- 本文对生存与人性的成就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第一,生活就是绝对显示着的生活经验;第二,绝对显示的生活经验直接就是机缘发生性的生活经验。第三,机缘发生性的生活经验直接就是“整体相关”的生活经验。(我们用“生活境界”来说明这...
- 朱连增
- 关键词:德国哲学生存主义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