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金华

作品数:29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盐城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6篇建筑科学
  • 9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2篇建筑
  • 6篇艺术
  • 3篇审美
  • 3篇文化
  • 2篇艺术设计
  • 2篇艺术设计专业
  • 2篇艺术审美
  • 2篇园林
  • 2篇现代主义
  • 2篇景观
  • 2篇建筑空间
  • 2篇建筑设计
  • 2篇教学
  • 1篇当代建筑
  • 1篇当代文化
  • 1篇地文
  • 1篇电机
  • 1篇电机控制
  • 1篇电影
  • 1篇雕塑

机构

  • 26篇盐城工学院
  • 1篇东南大学

作者

  • 26篇朱金华
  • 2篇戚凤国
  • 1篇郑德东
  • 1篇王瑾
  • 1篇李文娟
  • 1篇杨建生
  • 1篇齐康

传媒

  • 3篇美术大观
  • 2篇美与时代(创...
  • 2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艺术与设计(...
  • 1篇大舞台
  • 1篇美术观察
  • 1篇装饰
  • 1篇华中建筑
  • 1篇包装工程
  • 1篇艺术探索
  • 1篇艺术百家
  • 1篇艺术评论
  • 1篇建筑与文化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艺术研究(哈...
  • 1篇美术文献
  • 1篇美术教育研究
  • 1篇设计艺术研究
  • 1篇区域治理
  • 1篇工业工程设计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建筑视角的山石雕塑艺术:现代庭园造景的一种方法被引量:1
2018年
有别于欧洲古典园林酷爱使用雕塑作为一个重要景观元素,中国庭园的设计往往更擅于充分利用和排布自然石材而形成景致。中国庭园热衷于山石造景,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人们对石材的特殊感情;其二,开放空间在中国私家园林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寓言故事,到诗歌文学,再到民俗文化,始终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即汉民族基于自然石的崇拜。庭园造景常常将西方雕塑手法与中国山石意境融为一体,这实际上是20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与设计语言对话的一个结果。从微建筑这一视角,有助于强化现代空间设计的语言风格,将山石雕塑归结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整体。从微建筑视角来分析山石雕塑语言,可以创造出一系列设计准则,使作为景观构筑物的山石通过排列组合、植物配比、简层浮雕等手段,营造出微型"理想境"来取代原来直观、具象的雕塑形式,这也是现代设计观念下庭园造景的一种新方法。
郑德东齐康朱金华
关键词:庭园造景手法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创新及其价值重塑被引量:4
2020年
在探讨人工智能影响和意义的基础上,梳理当代设计的形式和思维,明确当代设计创新的本质和方式。从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呈现面貌、表达方式、思维结构及价值规范等方面来分析设计现状和趋势,指出人工智能在设计创作和接受层面带来的变革,以及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创新的必要性和伦理观。自包豪斯、乌尔姆确立高度系统设计原则以来,基于系统化原则的现代设计不断地突破和发展,极大地完善了社会功能结构。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当代设计不断加强对社会全链条的支持力度,拓展了设计思维在社会各领域的可实现路径,促进了设计的概念延展、观念创新和产业转型,不仅为当代设计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且在重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
朱金华
关键词:人工智能设计思维价值重塑
技术转移与现代建筑的形式语言
2010年
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技术转移介入建筑领域也催生了现代建筑丰富的形式语言。形式历来是联接建筑技术和艺术的载体。在技术转移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在形式上的理想也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朱金华
关键词:技术转移现代建筑
形式的意义——也谈解构主义建筑
2011年
解构主义建筑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探索建筑的形式,而从这种形式中,很难找到固定和明确的意义。通过形式转化为形象,解构主义建筑传达出一定的意义,然而这些意义却很少有历史和传统上的依据。同时,受到建筑师自身思想和客观技术条件的制约,形式的意义也往往显得多元化和模糊化。
朱金华
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师想象力天马
一体化沙漠植树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装载、钻坑、放苗、培沙一体化的智能沙漠植树机,包括车体、GPS模块、PLC控制模块、装载模块、钻坑模块、智能吊取模块、扶正培沙模块。装载模块为储苗仓,分左右两个仓体,中间设有倾斜滑槽;钻坑模块用于在车体...
戚凤国王成成朱金华
“话语”与“译码”——艺术设计专业多媒体课件设计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6年
多媒体课件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呈现出专业化、精细化、艺术化等特点。在充分研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情况下,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巧妙的设计而赋予多媒体课件以独特的"话语",将全面而深刻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课堂互动完成了对"译码"的解读,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这个教与学的双向过程有助于构建一种师生之间的新型结构关系,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师生合力状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金华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话语译码艺术设计
让·努维尔建筑空间的“非物质化”被引量:2
2014年
让·努维尔借助技术、材料和光线消解了物质形态,以富于变化的奇幻视觉效果赋予建筑空间"非物质化"的特征。从物质形态的消隐到非物质化精神和观念的形成,他借由技术的动力,追求诗歌的魅力和哲学的效力,在新的空间结构关系中构建了整体的、共时的空间形态和话语体系。
朱金华
关键词:让·努维尔建筑
面向建筑的“空间创造”:施马索夫与德国早期设计史被引量:1
2021年
德国艺术史学家施马索夫以“空间创造”这一概念来描述身体意识在建筑空间中的主导和辐射作用。通过对空间典型化的抽象剥离,他试图找到某种形式意志以把握艺术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施马索夫“空间创造”理论在时间上与德国早期设计史相契合,而其“科学的”艺术史方法延续了德意志思辨传统,最终按照文化史逻辑来论证建筑和设计史的问题。
朱金华
关键词:建筑史设计史
建筑空间与陶艺语言的交互方式
2008年
建筑历来是陶瓷材料的一个载体,两者的对话与交融为各自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现代陶艺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实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个性语言,并借助于建筑这个载体,更加丰富了其表现魅力和呈现方式,也丰富了建筑形式本身。陶艺语言与建筑空间交相辉映,互融互生,成为城市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朱金华
关键词:建筑空间
技术中的诗意呈现: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建筑设计审美
2017年
长期以来,人们对现代主义的直观印象总是与固执、单调的简单几何造型联系在一起,然而现代主义及其之后,建筑师和设计师同样可以像诗人那样优雅地游走于设计与生活、浪漫与现实之间,并赋予建筑以诗意。在技术的介入过程中,通过抽象形式实现精神升华,通过物质消解实现意义重构,最终在建筑形式中抒发诗化的情感,是构成现代建筑设计审美的重要内容。
朱金华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诗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