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表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非复制痘苗病毒的抗肿瘤效果被引量:1
- 2001年
- 构建了表达GM CSF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RVΔ11β75GMCSF。Southernblot证实重组病毒C K片段间基因缺失 ,同时插入GM CSF基因 ,GM CSF可以分泌形式良好表达。Wistar大鼠Walker's瘤内注射重组病毒RVΔ11β75GMCSF后 ,可以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 ;重组病毒RVΔ11β6 5GMCSF修饰的肿瘤细胞裂解物(WRC2 5 6 )的肿瘤免疫治疗 ,可以抑制荷瘤大鼠的肿瘤生长 ,瘤重较对照组减轻。此结果提示 :非复制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GM
- 郭斐陆柔剑许洪林李军张颖妹马大龙阮力
- 关键词:免疫治疗抗肿瘤作用
- CpG-ODN可增强痘苗病毒修饰的癌溶物的抗肿瘤效果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研究CpG联合非复制重组痘苗病毒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构建非复制重组痘苗病毒v△ 11β75 ,联合应用免疫刺激寡核苷酸和重组痘苗病毒v△ 11β75进行肿瘤免疫治疗。 结果 :重组痘苗病毒v△ 11β75在人源 143细胞中的不能正常繁殖 ,Southern blot证实痘苗病毒天坛株HindⅢC ,K片段间基因的缺失。在Wistar大鼠的Walker′s肿瘤模型中 ,联合应用CpG ODN和非复制痘苗病毒修饰的WRC2 5 6细胞裂解物进行免疫治疗 ,可以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期 ,肿瘤生长速度降低。结论 :CpG ODN可以增强非复制痘苗病毒修饰的肿瘤细胞裂解物的抗肿瘤治疗效果 ,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郭斐许洪林陆柔剑李军阮力
- 关键词:CPG-ODN痘苗病毒肿瘤免疫治疗
- 非复制重组痘苗病毒中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及其对重组病毒免疫效果的影响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6(IL 6)在非复制型痘苗病毒中的表达及其对重组痘苗病毒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非复制型痘苗病毒表达载体pNEOCK1 1 β75IL6和重组病毒RVJ1 2 3 ,通过两步重组构建能同时表达IL 6和乙型肝炎病毒 (HBV)HBsAg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RVJ1 2 3ΔCK1 1 β75IL6。免疫动物并观察其免疫效果。 结果 Southernblot证实痘苗病毒C、K片段间基因缺失的同时伴有IL 6基因的插入 ,IL 6和HBsAg可同时表达。鼻腔吸入分别免疫BALB c小鼠和新西兰白兔 ,ELISPOT实验证实免疫后两周小鼠肺淋巴细胞的抗 HBsAgIgA、IgG抗体分泌细胞 (ASC)数比对照组 (RVJ1 2 3ΔCK1 1 β75)显著增加 ,并可在小鼠血液、肺浸出液以及新西兰白兔血液、肺浸出液、其他分泌液样品中检测到抗 HBsAg的特异性的IgA、IgG抗体。与对照组相比 ,IgA、IgG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滴度提高。结论 非复制型痘苗病毒载体中表达的IL 6可增强其诱导的免疫反应 ,为细胞因子IL
- 郭斐陆柔剑孙朝晖马海伦李军阮力张颖妹马大龙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免疫佐剂
- 含S(主蛋白)和前S1(大蛋白)乙肝表面基因工程融合抗原的纯化工艺
- 工艺所属技术领域为生物技术和蛋白质纯化本发明建立了哺乳动物细胞CHO-dhfr-表达的含S和前S1乙肝表面融合抗原的纯化工艺流程:细胞培养原液→离子交换柱层析→疏水柱层析→分子筛柱层析,该工艺乙肝表面抗原S1和前S蛋白回...
- 李军阮力陈红王文田淑芳杨芙蓉宗芳张陵林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和前S1融合基因转基因细胞系的建立与细胞性质的研究被引量:2
- 2000年
- 构建了 pCHBSSIG质粒 ,其特点是CMV立即早期启动子调控乙型肝炎 (乙肝 )表面抗原S +前S1融合基因在前 ,SV40早期启动子调控GS扩增基因在后 ,此质粒转化到CHO dhfr-细胞中 ,经克隆加MSX及MTX筛选、扩增 ,建立了 7个高效表达乙肝表面抗原S及前S1融合蛋白细胞系GdSS1,并检测了其中GdSS1 18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表明 :未发现微生物污染 ,无致瘤性 ,遗传稳定 ,电镜下可观察到 2 2nm的颗粒 ,纯化后的蛋白在SDS PAGE及Westernblot中显示出特异性的 2 7kD、30kD乙肝表面抗原S和前S1的融合蛋白带。主蛋白的反向被动血凝(RPHA)滴度为 1∶2 5 6~ 1∶5 12 ,前S1蛋白的ELISA滴度为 1∶12 8。
- 田淑芳刘文军杨芙蓉宗芳李军阮薇琴陈红王文王秀平张陵林阮力
- 核酸免疫可特异地诱发小鼠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PreS1免疫反应被引量:14
- 1996年
- 运用改造后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PreS1融合基因(将PreS1区肝细胞受体结合位点(21-47aa)编码基因融合到S蛋白C端223位残基下游),构建了一系列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HO细胞上有效表达了分泌型的、具有S+PreS1双重抗原性的融合蛋白颗粒。用上述质粒DNA肌肉免疫C57BL/6J小鼠,成功地检测到了抗-HBs和抗-PreS1抗体,加强免疫能显著改善免疫效果。本研究还建立了检测抗-PreS1的竞争抑制法和羊抗人HBsAg封闭法,两种方法符合率达96%,但后者更为敏感。用羊抗人HBsAg封闭法测得抗-PreS1滴度最高可达1:1280以上。
- 梁雨田淑芳刘文军李军阮力朱既明
-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酸免疫
- 高效表达乙肝表面S(主蛋白)和前S1(大蛋白)融合抗原的转基因哺乳动物细胞系
- 在乙肝表面抗原PreS1(21-47)基因片段与S基因的第223位相连的基础上在其下游引入RNA加聚A信号AATAA、乙肝病毒增强子1(En1)和增强子2(En2),及突变的x基因(mX)构成pCHBSS1G质粒。将pC...
- 田淑芳阮力刘文军杨芙蓉宗芳李军陈红王文阮薇琴王秀平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