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子华

作品数:96 被引量:1,552H指数:3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5篇天文地球
  • 27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0篇气溶胶
  • 13篇浓雾
  • 11篇滴谱
  • 10篇辐射雾
  • 10篇边界层
  • 9篇微物理
  • 9篇城市
  • 9篇大气气溶胶
  • 8篇气象
  • 8篇污染
  • 8篇大气边界层
  • 7篇气溶胶粒子
  • 7篇降水
  • 6篇数值模拟
  • 6篇酸雾
  • 6篇雾滴
  • 6篇雾滴谱
  • 6篇雹云
  • 6篇值模拟
  • 5篇雨滴谱

机构

  • 55篇南京信息工程...
  • 38篇南京气象学院
  • 15篇江苏省气象局
  • 9篇南京农业大学
  • 8篇南京大学
  • 6篇云南省气象局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气象局沈...
  • 3篇安徽省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山西省人工降...
  • 3篇重庆市气象局
  • 3篇淮安市气象局
  • 2篇空军气象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江苏省环境科...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作者

  • 96篇李子华
  • 23篇杨军
  • 17篇濮梅娟
  • 12篇刘端阳
  • 11篇朱彬
  • 7篇黄建平
  • 7篇张国正
  • 6篇石春娥
  • 6篇严文莲
  • 6篇牛生杰
  • 6篇陈宝君
  • 5篇黄玉生
  • 5篇黄美元
  • 5篇黄世鸿
  • 5篇肖辉
  • 4篇尚倩
  • 4篇杨军
  • 4篇黄玉仁
  • 3篇宫福久
  • 3篇王吉宏

传媒

  • 13篇南京气象学院...
  • 12篇气象学报
  • 11篇大气科学
  • 9篇气象科学
  • 4篇第十五届全国...
  • 3篇高原气象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气象
  • 2篇环境科学
  • 2篇重庆环境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第十三次全国...
  • 2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江苏环境科技
  • 1篇科技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河南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14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8篇2001
  • 10篇2000
  • 6篇1999
  • 3篇1998
  • 3篇1997
  • 3篇1996
  • 2篇1995
  • 3篇1994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次深厚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和生消物理机制被引量:37
2010年
2007年12月13-14日,南京出现一次厚度达600m、持续近14h的浓雾过程,具中强浓雾阶段维持4 h。通过系留气球边界层探测系统、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雾滴尺度分布和自动气象站等外场试验资料分析了此次深厚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和生消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首先由地面辐射冷却形成贴地雾层,而后因低空平流冷却形成低云。在发展阶段,伴随低云不断下伸,贴地雾层不断抬升。在贴地地雾层受到地面弱冷空气平流降温影响下,雾中微物理过程迅速发展,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平均直径、最大直径等微物理参数在15 min内跃增,雾体爆发性升高,最终导致地面雾和低云上下贯通形成深厚雾层,地面能见度骤降至15m以下。雾体爆发性增强时,地面垂直动量通量和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密度增大,净辐射趋于零。整个雾过程中,由于贴地层持续弱冷平流降温和上层雾阻碍了下层雾的辐射降温,二者的共同作用使贴地强逆温结构始终维持。
杨军王蕾刘端阳李子华
关键词:浓雾大气边界层
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研究被引量:72
2008年
根据2006年12月在南京市郊观测的3次浓雾过程(12月12日、14日和24~27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发展过程及爆发性增强特征,探讨了雾体爆发性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是在很短时间内(30min以内),能见度急剧下降,雾滴数密度和含水量明显增加、尺度明显增大、雾滴谱变宽。究其原因,发现夜晚长波辐射增强或近地层出现冷平流造成的气温急剧下降,日出后地表水分蒸发或西南湿平流增强造成的湿度明显增大以及湍流混合作用,都能导致雾体爆发性增强。
濮梅娟严文莲商兆堂杨军李子华
关键词:浓雾
相对湿度对大气气溶胶可见辐射吸收的影响
实验测量了在不同相对湿度下大气气溶胶吸收系统,研究了气溶胶可见辐射吸收性能和单一排放源排放的气溶胶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吸收性质及吸收系数大小,实验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对大气气溶胶中见辐射吸收收有较大的影响。大气气溶胶吸收系数...
董真李子华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相对湿度
西双版纳城、郊雾水化学组成分析被引量:40
2000年
利用 1997年 11月西双版纳城、郊雾的外场试验观测资料 ,从该地区雾水化学组成与其他地区雾水化学组成的比较、雾水化学组成与环境的关系、雾水化学组成的来源、雾水化学成分的浓度与雾的微物理结构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雾的化学特征 .结果表明 ,西双版纳城郊雾水明显呈碱性 ,F-浓度比我国其他地区高很多 ;由于生态环境的不同 ,西双版纳城郊雾的化学成分浓度有很大差异 ;与历史资料比较 ,西双版纳城区雾水总离子浓度明显增加 ;雾水的化学组成与当地的气溶胶、土壤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 ;雾水总离子浓度与雾滴粒径有关 .
朱彬李子华黄建平杨军黄玉生黄玉仁
关键词:气溶胶水化学化学成分
播撒碘化银实施雹云催化的数值试验——个例研究被引量:22
2003年
在三维冰雹云模式基础上 ,采用湿热泡扰动方式激发对流云 ,对 1 998年 7月2 1日发生在河南北部地区的一次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做催化试验。结果表明 ,该例雹云具有含水量累积区 ,对累积区中心播撒碘化银能够减雹、增雨 ;而在此中心之下较低的高度作业 ,或播撒时间选取不当 ,则有可能增加冰雹。
周毓荃陈宝君肖辉黄毅梅李子华
关键词:碘化银人工防雹
西双版纳地区冬季辐射雾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1
1992年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是我国有名的热带多雾地区。雾中能见度低,影响了交通运输,它具有有害的一面;但它对生产高质量的茶叶十分有利,雾和逆温所形成的山腰暖带,又能使橡胶树种植范围向山地扩大,因而雾对西双版纳农林业生产又具有有益的一面。 1986年12月26日至1987年2月18日期间,我们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景洪、勐养和勐海等地辐射雾进行了28天的观测,用三用滴谱仪对雾滴谱取样,用GZW-1型低空探空仪进行边界屋温度探测。
黄玉生许文荣李子华樊玲黄文娟
关键词:辐射雾温度层结
雹云成雹机制及最佳催化方案的数值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应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三维雹云模式 ,对河南南阳 1999年 5月 9日一次降雹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 :云内存在过冷水累积区 ,冰雹在过冷水累积区长大 ;使用不同催化方案催化后 ,均能起到减少地面降雹的作用 ,但是在雹云形成的不同时间、不同的催化部位和使用不同的催化剂量 ,其消雹效果不一样 。
黄毅梅周毓荃李子华
关键词:成雹机制数值模拟人工防雹
考虑湿度影响的城市气溶胶夜晚温度效应被引量:23
1996年
本文利用一维非定常模式,研究了城市上空于、湿气溶胶粒子对夜间边界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气溶胶粒子对低层大气有明显的升温作用,而对中上层大气则起降温作用,同时改变了贴地逆温层结构和边界层稳定度。
李子华涂晓萍
关键词:气溶胶大气边界层温度效应城市
一次飞机播云的微物理效应分析被引量:23
2004年
根据 1995年 6月 2 9日对辽宁省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飞机探测资料 ,对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前后各高度层云的含水量、云雨滴数密度、谱型等微物理参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作业云层 (高度 :4 .0~ 5 .5km ,温度 : 4 .5~ 13.8℃ )的云水含量约为 0 .0 2~ 0 .0 3g/m3,是整个云体中最大的 ,但冰雪晶相对较少 ,特别是 5km以上云层 ,冰晶粒子只有 10 0 0~ 2 0 0 0m 3,因此对这一云层作业是适宜的。作业后在作业高度层产生了大量冰晶 ,由于冰晶和过冷云滴同时存在 ,导致小云滴的数密度由 34.38cm 3减少到 8.97cm 3,过冷液态含水量由 0 .0 15 g/m3减少到 0 .0 0 5 g/m3;大云滴和冰雪晶的数密度由 6 18m 3增加为 2 2 6 7m 3、含水量由 0 .10 g/m3增加为 0 .17g/m3;各高度层的云粒子谱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个实例验证了实施碘化银催化对作业云的微物理结构产生了影响。
周德平宫福久高建春王吉宏李子华
关键词:层状云
南京市冬季雾的物理化学特征被引量:32
2011年
为研究南京冬季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和物理化学过程,揭示空气污染物与雾水化学结构的关系,2006—2007年冬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院内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试验。观测项目包括雾的宏微观结构、雾水化学、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及化学成分、辐射和热量平衡各分量、湍流以及常规气象和环境监测。在雾的生消过程中,各项目的观测是连续进行的。两年共观测到27次雾过程,并采集到37个雾水样本。按其形成,将南京冬季雾分为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和蒸发雾三类。该文详细分析了各类雾的宏微观结构,研究了强浓雾(能见度小于50m)发展的物理过程。结果指出,南京冬季雾多属暖雾,雾顶高度以平流辐射雾最高,平均顶高851m,辐射雾次之,平均顶高486m,蒸发雾偏低,平均顶高428m;各微物理参数均以平流辐射雾最大,辐射雾次之,蒸发雾最小,平流辐射雾含水量最大时可达1g/m3。通过对微物理参量连续变化分析发现,平流辐射雾和辐射雾进入强盛阶段时,都具有明显的爆发性增强特征。雾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南京雾水离子浓度比较高,酸雾约占43%,属于硫酸型,均与空气污染物SO2、NO2和颗粒物有关。
李子华刘端阳杨军濮梅娟
关键词:浓雾化学特征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