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利
- 作品数:1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实是性被引量:2
- 2005年
- 实是性是理解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实是性这个概念入手对海德格尔1923年的弗莱堡讲稿进行分析。这篇讲稿的主旨是实是性的解释学。实是性是指我们自己的此在当下各自地在世界之中,此在的存在即是解释自己的实是性。实是性这个概念展示出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根本倾向,即实是性与事实性的对立,非对象性与对象性的对立,具体生活与抽象研究的对立。
- 李守利
- 关键词:解释学早期哲学对象性事实性讲稿
- 对话中的诗与哲学——论柏拉图的对话体以及他对诗的批评
- 2011年
- 对话体对于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话体在形式上体现了哲学的本质。对话体,以及相关的文学溯源不能证明柏拉图是诗人哲学家,论证柏拉图是诗人的研究者将陷入说谎者悖论中。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中对诗的批评必须认真对待,对诗的批评显明了哲学的本质。诗的本质是无知的经验模仿,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模仿理念,在于他凭借理性理解了理念世界,而诗人只是凭借感官看见了经验世界。
- 李守利
- 关键词:对话体模仿哲学
- 多元社会团结的可能性
- 2012年
- 团结问题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主要关注之一。多元社会是指人们属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在承认社会多元化的基础上,自由主义、共同体(社群)主义和自由民族主义分别对团结问题予以分析和解答。罗尔斯认为通过公民共享政治原则可以提供多元社会—国家稳定的基础,相互冷漠和无知之幕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同情关心弱者。共同体主义认为社会团结必须是奠基于所有人共同拥有同一种优良生活观,国家根据共同的善观念对"另类"行为、信念和生活方式加以限制。自由民族主义则试图综合上面两种观点,认为多元社会团结的基础在于可以自由选择的共同民族身份和各民族的平等。
- 李守利
- 关键词:多元社会团结自由主义共同体主义自由民族主义
- 性之别与差别的哲学
- 2012年
- 性别哲学的起源是哲学的具体化,在哲学的具体化中可以发现性别哲学的方法论。本文梳理了从生命哲学、现象学到身体哲学和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具体化过程。同一性是传统哲学的原则,差别构成了新哲学的原则,差别的意义是思考性之别的基础,由此可以思考男女两性的特质,从差别的意义出发可以确立尊重差别的伦理学原则,性别伦理学是差别伦理学的具体化。男女两性差别的真正统一在于家庭,孩子是家庭与两性差别真正统一的完成。
- 李守利
- 关键词:性别
-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
- 2006年
- 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的思想是理解现代社会团结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点。他认为,友爱为一切人所需要,幸福的人也需要朋友。友爱有三种原因:善、有用和令人愉悦。友爱是相互的,友爱实现于友爱的活动中。在不同的政体中,友爱也不同。政治的友爱是对共同利益有共同认识,并采取共同行动以实现之。关心自己与关心他人并不矛盾,因为朋友是另一个自己,而且,关心自己与关心朋友都是要求生活服从理性的安排。
- 李守利
- 关键词:友爱团结
- 马基雅维里的共和主义权利观
- 2011年
- 在马基雅维里对古罗马共和国的考察中,尤其在他对护民官制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不同"的共和主义权利观,承认共和国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权力诉求,认为不同诉求所导致的纷争是共和国得以成就伟大和自由的因素。拥有否决权的护民官制度体现了这种共和主义权利观的本质,即力求实现统治权与自由权的平衡,要求统治者的决策和命令可以质疑,可以争议,要求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对话协商提供制度保障。
- 姜曦李守利
- 关键词:共和主义否决权
- 以事件的方式存在——人的实际性与超越性被引量:3
- 2010年
- 实际性这个概念在萨特《存在与虚无》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自在与自为这两类存在处于何种关系中"这个主导问题的指引下,实际性和超越性、偶然性、自由等概念的关系可以得到清晰的阐明。萨特的实际性具有双重维度:"是其所是"和包围着必然性的偶然性。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由也是人的实际性,实际性是自为与自在之间的联系。
- 李守利
- 关键词:实际性偶然性
- 伦理与政治融合的儒家思考——荀子“分治”思想论析
- 2011年
- 荀子伦理-政治思想的一贯之道是“分”的思想。“分”的要义是如其分而治理。普遍的“区分”或“分”的方法论,是荀子思想中非常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方面。分治的理念体现了荀子对伦理-政治融合关系的思考,其关键在于由人而政,关注人的自我完善,强调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荀子学说彰显了正名与尚学等儒家传统的主旨和政治意义。
- 李守利
- 关键词:荀子分治
- 忧惧不安的实际生活——评朱松峰的《理解生活》
- 2012年
- 《理解生活——基于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视角》对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深入阐释提供给我们与海德格尔一同思考的可能性。从此在的历史性出发才能理解实际性,此在的历史性也即此在的时间性,此在的历史也即此在的存在。"忧惧"、"动荡"、不安"、"阴森恐怖"等词语在同一个基调中,显示着实际生活思想的基本特征。与狄尔泰的对话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 李守利
- 关键词:历史性
- 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范式被引量:6
- 2008年
- 该笔谈围绕国内理论界对西方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其西方哲学史研究范式的转换,揭示现代性视域下西方哲学的转向与变革,对西方哲学进行现代性审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挖掘西方哲学研究的历史性与现代性价值,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生成的西方哲学维度的阐释,为我国理论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
- 韩秋红李守利
- 关键词:西方哲学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