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以身育德:从身体之维审思幼儿德育被引量:1
- 2021年
- 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人,是具体的、活动的、现实的人。身体是人的本源性基础,具有本体性价值,以身育德是幼儿德育该有的思路:首先对当下幼儿德育中身体缺位导致的“知识化”“外在化”“虚假化”的现实困境进行反思,诉求身体的价值与意义;再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构成要素出发分析道德经验的身体维度,为幼儿德育提供身体层面的指向;最后在身体观照下从关怀身体、通过身体、回归身体三个层面思考幼儿德育的可能路径,落实德育为先的教育任务。
- 李晴胥兴春
- 关键词:身体道德幼儿德育
- 简要探讨课堂管理中无声管理的运用被引量:1
- 2012年
- 在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中,教师将“管住”学生作为根本追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改变“管”与“被管”的简单关系。课堂管理需要沉默,沉默有时比任何言语更有说服力、威慑力。
- 李晴
- 关键词:教学管理课堂管理
- 技术与身体:数智时代儿童教育的哲学审思
- 2024年
- 在数智时代,技术与身体构成了一对特殊又紧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具体的、现实的、身体性的存在,人的身体具有自然、现实、实践和时空的多重属性。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感性实践生成的对象性存在,其价值是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数智技术在儿童世界中的渗透,使儿童身体的自然本质、存在形式、活动方式及时空范式都受到了挑战。对此,儿童教育须从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五个方面回归儿童的身体,关注儿童在身体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 胥兴春李晴
- 关键词:身体儿童教育身体哲学
- “玩童”的哲学意蕴、困境与实现被引量:3
- 2022年
- 玩是儿童的天性。文章从“玩”—“儿童”—“玩童”的逻辑阐释“玩童”的哲学意蕴,认为“玩”是儿童的自然感性需要的表现,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是儿童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玩童”却面临困境,表现为萎缩的时间和空间、失落的自主与自决、变相的工作和学习。省思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学习思想、现实教育竞争和传统儿童观的影响。“玩童”的实现,需要尊重儿童是其所是——“儿童就是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爱玩”“好玩”;给予儿童玩的支持,保证儿童玩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儿童玩的自主和自决权利,减少对儿童玩的直接功利诉求。
- 胥兴春李晴
- 关键词:儿童儿童主体儿童发展
- 具身视角下儿童教育中身体的缺位与回归被引量:4
- 2022年
- 回溯教育与身体的原初联系,发现儿童教育中身体缺位,表现为束之德智的身体、蔽于文化知识的身体、囿于技术的身体。具身视角下,儿童的认知具有具身性,表现为需要感官参与的涉身性与体验性、经由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与实时性、依赖环境衬托的形象性与情境性。身体缺位的现实困境与儿童认知的具身性共同指向儿童教育中身体的回归,受现象学的启示,从儿童教育原初形态的"关于身体""通过身体""为了身体"三方面来考虑:关于身体的教育是对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的全面教育,通过身体的教育是强调儿童身体的感知体验与实践,为了身体的教育是关注修身与成人的联系。
- 胥兴春李晴
- 关键词:儿童教育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