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江涛

作品数:64 被引量:275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5篇细胞
  • 19篇淋巴
  • 17篇白血
  • 17篇白血病
  • 16篇淋巴瘤
  • 15篇老年
  • 14篇骨髓
  • 13篇急性
  • 10篇弥漫
  • 9篇染色
  • 8篇染色体
  • 7篇多发
  • 7篇多发性
  • 7篇多发性骨髓瘤
  • 7篇预后
  • 7篇造血
  • 7篇造血干
  • 7篇造血干细胞
  • 7篇外周
  • 7篇老年急性

机构

  • 62篇北京医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卫生部北京老...
  • 1篇北京市朝阳区...
  • 1篇北京大学国际...
  • 1篇北京市西城区...

作者

  • 62篇李江涛
  • 39篇刘辉
  • 34篇常乃柏
  • 25篇冯茹
  • 23篇范芸
  • 20篇裴蕾
  • 15篇王婷
  • 15篇田园
  • 14篇宁尚勇
  • 13篇魏建平
  • 13篇邢宝利
  • 13篇白洁菲
  • 12篇张春丽
  • 11篇张野坪
  • 11篇顾惜春
  • 9篇许小东
  • 8篇程玮
  • 6篇赵声明
  • 5篇施红
  • 5篇范云

传媒

  • 11篇中华老年医学...
  • 8篇白血病.淋巴...
  • 8篇中华血液学杂...
  • 7篇中华内科杂志
  • 6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北...
  • 1篇2013北京...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2008北京...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可调节重量的医用沙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重量的医用沙袋,包括具有柔性结构的沙袋套,在所述沙袋套内通过缝合形成多个独立的存储空间,在每个所述存储空间上均设有内胆替换口,每个所述内胆替换口上均通过活动件活动安装有沙袋内胆,在所述沙袋套底部...
李宁李江涛张艳霞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62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及生物学特点,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60岁以上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染色体、免疫分型及化疗效果。结果:完全缓解(CR)率27.7%,总有效率44.7%。诱导期死亡率32.7%。伴MDS病史者占27.4%,其CR率低于无MDS病史者(6.7%vs37.5%,P<0.05)。伴淋系抗原表达者占28.2%,其CR率低于仅有髓系抗原表达者(0vs37.5%,P<0.05)。CD34+者占71.8%,其CR率低于CD34-者(16.0%vs62.5%,P<0.05)。结论:老年AML总体缓解率低,死亡率高,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治疗上更强调个体化。
张野坪常乃柏魏建平范芸刘辉李江涛赵声明邢宝利裴蕾许小东顾惜春
关键词:老年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利妥旨单抗在DLBCL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的应用。方法DLBCL患者21例,IPI评分低危和中低危(0~2分)14例,中高危和高危(3~5分)7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4~8个疗程,其中有5例接受APBSCT,动员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加依托泊苷,预处理方案为CBV(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方案。结果21例患者中CR13例(61.9%),总有效率90.5%(19/2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69.74±10.43)%,2年总生存率为(84.44±8.35)%。IPI评分0~2分患者CR率92.9%,总有效率100%,3~5分患者CR率0,总有效率71.4%,IP10~2分患者CR率高于3~5分患者(P〈0.01);5例接受APBSCT的患者采集的中位单个核细胞(MNC)为7.34×10^8/妇,中位CD5细胞为8.82×10^6/kg,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9天,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12天;主要不良反应是输注相关的不良反虚(14.3%)以及化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疔治疗DLBCL疗效满意,IP10~2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3~5分患者;利妥昔单抗不影响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及造血重建;利妥昔单抗应用安全性较好。
刘辉常乃柏魏建平赵声明范芸张野坪李江涛冯茹程玮田园
关键词:弥漫型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利妥昔单抗
北京城区老年人血细胞计数增龄变化及变化范围的调查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心城区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静脉血常规情况,分析老年人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与年龄增长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11年2月至2011年9月,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社区、八里庄社区和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广外社区2014例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生活习惯、患病情况等信息,检测其血常规和生化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血常规结果和年龄增长之间的关系. 结果 北京城区老年人的红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43×10^12/L,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35.6 g/L,红细胞压积平均值为39.5%,白细胞平均值为6.69×10^9/L,血小板平均值为245.8×10^9/L;调查对象血细胞计数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红细胞计数(3.50~5.26)×10^12/L,血红蛋白106.6~164.6g/L,红细胞压积31.6%~47.5%,白细胞计数(3.26~10.00)×10^9/L,血小板计数(110.9~377.7)×10^9/L;男性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女性(P<0.05、P<0.001和P<0.001),女性血小板计数高于男性(P<0.001);随着年龄增长,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逐渐下降(均P<0.001),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RDW-CV)和单核细胞数呈递增趋势(均P<0.001). 结论 老年人血细胞计数的参考范围与成年人参考范围有所不同,是否需要单独制定老年人的参考范围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分析;老年人血细胞计数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动态变化,分析其变化原因并提出改善措施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宁尚勇李宁华韩晓燕刘星段英伟刘玉红刘涛段晓俐郭健李江涛范芸王嵬常乃柏
关键词:血细胞计数年龄因素参考值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病例分析
2008年
李江涛常乃柏范芸顾春惜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病例分析微血管血栓病例报道早期误诊病死率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2例年龄≥60岁初治老年AML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74例接受诱导缓解化疗方案治疗,纳入化疗组;12例接受姑息治疗,纳入姑息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差异,并对患者预后及早期死亡[总生存(OS)期≤8周]率影响因素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AML法国、美国和英国(FAB)分型及体力状态(P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化疗组患者中位0S期为8.O个月(0.1~175.0个月),显著长于姑息治疗组患者的2.3个月(0.1~14.0个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58,P=0.002)。化疗组患者中,65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达完全缓解(CR)为28例(43.1%),达CR者的中位OS期(28.4个月)显著长于未达CR者(6.0个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048,P=0.000)。本组92例老年AML患者的1年Os率为29.3%(27/92),3年OS率为9.8%(9/92)。②年龄、PS评分、白细胞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单体核型(MK)均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S评分≥3分、白细胞计数≥100.0×10^9/L、血清LDH水平/正常值≥2倍及MK均是影响老年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5.076,11.263,2.297,5.076;P〈0.05)。③本组92例老年AML患者中,早期死亡21例(22.8%)。化疗组患者早期死亡率为17.6%(13/74),与姑息组患者的41.7%(5/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4,P=0.128)。对老年AML患者早期死亡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与年龄、PS评分、白细胞计�
程玮刘辉裴蕾宁尚勇李江涛范芸冯茹张野坪田园邢宝利许晓东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诱导化疗早期死亡率
30例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评价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对30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经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30例MM患者有2例复发行2次APBSCT,因此共计移植32例次。移植前予常规联合化疗(11例含万珂),化疗联合G-CSF动员APBSC,选择以马法兰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d0天回输。结果:动员后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6.41×108/kg,CD34+细胞4.75×106/kg。APBSCT后中位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分别为9.5天和11天。APBSCT后CR和VGPR率分别为37.5%和34.4%,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67.2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29.77个月,其中CR组、PR组中位PFS分别为29个月、20个月,VGPR组中位PFS未达到,CR+VGPR组与PR组PFS比较P=0.025。万珂组和非万珂组CR率分别为63.6%和23.8%(P=0.034),万珂组中位OS及PFS均未达到,非万珂组中位PFS为22个月(P=0.045)。结论:硼替佐米诱导序贯APBSCT可获得更长的无病生存。APBSCT作为MM诱导缓解后的强化治疗,缓解率高,且移植后获得VGPR以上反应的患者PFS获益。
王婷刘辉李江涛冯茹田园邢保利许晓东裴蕾宁尚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硼替佐米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层治疗的长期疗效观察
2009年
目的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ML)按照分期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0年至2007年收治的35例CL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和随访。35例患者按照Binet分期的不同,A期予干扰素300~600万U/d,每周5次皮下注射;观察6个月,若病情稳定无进展则予300万u每周2—3次长期维持。B、c期患者直接给予FC/FC—R或CHOP/COP方案化疗。化疗间歇期、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后予干扰素长期维持。结果A期20例患者经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无一例CR,5例(25%)达PR,14例(70%)病情稳定(SD),1例(5%)进展到B期。5例PR的患者中有3例在平均36_3个月后复发。在14例SD患者中,8例平均在74个月后进展到B期。27例B、C期患者接受化疗,FC/FC—R化疗组CR41.2%,总有效率74.6%明显优于CHOP/COP组(CR12.5%)。A、B、C期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55.2、100.1、82.9个月,经Kaplan—Meier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死亡10例,其中A期2例,B期4例,C期4例。9例死于感染,1例死于大出血。结论CLL患者应视患者疾病分期及其他预后指标给予个性化治疗,早期患者可予干扰素治疗。长期应用干扰素可能减少感染的发生。
李江涛常乃柏范芸顾惜春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干扰素Α-2A氟达拉滨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布特征及不同年龄组患者染色体预后分层特征。方法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2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215例患者中,有足够可供分析分裂相者202例,检出异常克隆149例(73.8%),各年龄组异常克隆检出率分别为,≤30岁组73.0%(27/37),31~59岁组74.4%(64/86),≥60岁组73.4%(5s/79),各年龄组异常克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在检出分裂相的17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中,预后良好核型41例(24.0%),预后中等核型80例(46.8%),预后不良核型50例(29.2%);预后良好核型中以t(15;17)最多(占65.9%);预后中等核型中以正常核型为主(占53.8%);预后不良核型中以复杂异常为主(占84.0%)。≤30岁组预后良好、中等及不良染色体核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0.0%、36.4%和13.6%;31~59岁组分别为24.3%、48.7%和27.0%;≥60组分别为16.0%、48.0%和36.0%。≤30岁组预后良好核型所占比例较其他两组高(分别为P=0.021和0.001),≥60岁组预后不良核型所占比例高于≤30岁组(P=0.046)。2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具有预后不良核型者10例。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为预后分层提供重要依据,AML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预后不良核型比例逐渐增高。
刘辉常乃柏裴蕾宁尚勇李江涛邢宝利许小东
关键词:核型分析
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染色体核型及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与WHO分型及临床转归的关系,以及老年MDS患者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组特点。方法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G显带技术对48例MDS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追踪其临床病情进展情况。结果48例MDS患者中,老年患者28例,占58.3%。IPSS评分中危2组和高危组老年患者为21例,占75%,非老年患者11例,占55%。在48例患者中有28例检出异常克隆,以高度复杂异常和+8最多。难治性贫血(RA)异常核型检出率29.4%,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CMD)异常核型检出率66.6%,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异常核型检出率76%。48例患者经追踪观察,17例(11例为老年患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其中复杂和高度复杂核型异常者8例。IPSS评分中高危组白血病转化率为71.4%,明显高于其它组。结论老年MDS患者中,中高危患者比例高,染色体核型分析在MDS的预后评估中有重要价值。
刘辉常乃柏裴蕾邢宝利许小东魏建平李江涛顾惜春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