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秀镇

作品数:14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气溶胶
  • 3篇光学厚度
  • 2篇气溶胶光学
  • 2篇气溶胶光学厚...
  • 2篇气象
  • 2篇气旋
  • 2篇温带气旋
  • 2篇南太平洋
  • 2篇PM2.5
  • 2篇赤道
  • 1篇倒槽
  • 1篇东南太平洋
  • 1篇对流性
  • 1篇对流性降水
  • 1篇对流云
  • 1篇对流云团
  • 1篇遥感
  • 1篇源区
  • 1篇源区分析
  • 1篇云图

机构

  • 11篇中国卫星海上...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济宁市气象局

作者

  • 14篇李秀镇
  • 4篇盛立芳
  • 4篇王力群
  • 3篇郭文明
  • 2篇钟剑
  • 2篇董明伦
  • 2篇刘骞
  • 1篇屈文军
  • 1篇许海恩
  • 1篇刘玉芝
  • 1篇徐华
  • 1篇周祖刚
  • 1篇申莉莉
  • 1篇刘飞
  • 1篇刘飞
  • 1篇钟剑

传媒

  • 4篇海洋预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农业科技与信...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口一次典型的海雾过程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利用下垫面海温资料、探空资料、卫星云图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对影响长江口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其生消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海雾过程为典型的平流雾,海上回流的变性冷空气流经冷的海表面加之夜间晴空长波辐射冷却,导致海雾的生成。红外云图上色调为黑,可见光云图呈白色调,而白色调有减弱趋势,则预示着海雾处于消散过程;白天存在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趋势时,可能预示着海雾正在消散。
张奉公李秀镇郭文明刘飞
关键词:长江口
赤道地区一次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观测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应用MTSAT红外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船载微波辐射计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4年12月22日发生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的一次中β尺度对流云团降水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热带对流云团的垂直结构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1)中β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与低层切变线有直接关系,云团发展过程呈现尺度小、发展快、移动快的特点。(2)该对流云团向西倾斜的不对称结构造成了降水在东西向的不均匀分布。(3)云团中心与强降水区相互对应,并伴有瞬时大风、低能见度现象。云团中心附近呈现低层存在逆温层、高层多个"冷团"的现象,与中纬度对流降水"中间暖、两头冷"的特点迥然不同。
李秀镇周祖刚董明伦许海恩王力群
关键词:赤道地区
青岛沿海气溶胶和水汽对太阳辐射影响的分析研究
气溶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是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关键因子。青岛是海滨城市,气溶胶来源复杂,研究青岛地区气溶胶辐射强迫对了解沿海地区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长期地基观测的高分辨率的气溶胶光...
李秀镇
关键词:气溶胶太阳辐射光学厚度水汽条件
文献传递
日本以南海域一次锋面雾过程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4种观测资料及HYSPLIT-4模式对2012年6月17—19日发生在日本以南海域严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一次海雾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此次海雾事件为典型的锋面雾过程,雾区始终处在副热带高压后部、大槽前部。前期雾区范围与锋面的发展移动密切相关,后期台风外围的卷吸作用是海雾消散的主要因素;(2)海雾发生前气海温差值约为2℃,为海雾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地面逆温层的存在也为海雾的发生提供了助力;(3)HYSPLIT-4模式对气粒的追踪结果表明,此次海雾过程的水汽来自东南方向,水汽向北输送过程中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不断下沉,在稳定层结条件下最终凝结成雾。
李秀镇刘飞曹宗元钟剑
关键词:卫星遥感
热带对流性降水的逆温特征
2016年
通过对赤道辐合带降水的观测发现,热带对流性降水过程普遍存在逆温现象,为更好的解释这一现象,利用微波辐射计数据,对降水过程的大气层结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降水过程中普遍存在两个"暖心",暖心之间有"冷泡";(2)典型逆温过程发生在对流系统边缘,对流云云顶高度均在10 km以上;(3)逆温现象出现时存在水汽密度和液态水含量大值区。近地面"暖心"下方和第二"暖心"内部水汽密度和液态水含量较小,两个"暖心"之间存在大值中心。第二"暖心"之上水汽密度较小,液态水含量较大。
李秀镇董明伦李博王力群
关键词:赤道辐合带温度廓线逆温CISK
2016年10月11-19日东南太平洋一次温带气旋过程分析
2020年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发布的FNL资料、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和船测资料,对2016年10月17-19日某船舶在东南太平洋遭遇的一次温带气旋过程进行研究,以此为大洋航线上温带气旋预报保障能力提高积累经验。结果表明:(1)温带气旋A由绕极槽北伸切断发展而来,自西向东移动过程中在南太平洋大洋中部与另一气旋B合并加强对船舶航行造成影响;(2)气旋A初生阶段,大气低层旋转程度较强;成熟发展阶段在近地面、大气上层旋转程度较强;当气旋B初生发展时,气旋A中心附近自500 hPa以下为绝对涡度小值区,其上为绝对涡度大值区,绝对涡度垂直轴线向近B一侧倾斜;(3)槽后及气旋中心附近正涡度平流与槽前随高度增强的暖平流共同促使气旋发展。
李秀镇宋盛凯郭文明钟剑李博
关键词:东南太平洋温带气旋涡度平流温度平流
水平能见度经验公式在青岛沿海地区的应用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青岛4 a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和大气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资料检验了4种能见度经验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发现Koschmieder公式和乘幂公式能更好地刻画能见度和气溶胶光学厚度间变化趋势上的相关性,但是由于能见度观测的不确定性和气溶胶光学参数反演的不准确性导致的数据离散性,需要确定更有代表性的经验参数。利用最大发生频率原则确定不同光学厚度对应的能见度值,据此确定适合青岛的各经验公式的经验参数,最后利用MODIS光学厚度资料将乘幂经验公式应用到青岛附近沿海地区能见度的计算,发现春季和夏季的能见度低于其他季节。
盛立芳申莉莉李秀镇刘飞
关键词:水平能见度经验公式气溶胶光学厚度
青岛市大气PM_(2.5)元素组成及来源研究被引量:34
2012年
利用2007年5月~2008年5月气溶胶观测资料和逐日天气资料,分析了青岛市2.5μm气溶胶粒子(PM2.5)浓度特征、元素组成和来源.结果表明,青岛市PM2.5和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86.6μg.m-3和120μg.m-3.PM2.5浓度采暖季高于非采暖季,夏季最低.PM2.5浓度在荒漠和人为共同影响下的气团中最高,在海洋影响气团中最低.PM2.5和PM10的主要组成元素是S、Ca、Cl、K和Fe,主要污染元素集中在PM2.5中;PM2.5中Cl、K、Zn、Br和Pb浓度采暖季较大,夏季较小,Ca元素变化趋势则相反.V、Cr、Cu、As、Se、Sr和Zr的浓度受不同来源气团影响不显著,S、Cl、K、Ti、Mn、Fe、Zn、Br、Pb和Ca的浓度在不同来源气团下存在较大差异.降水对S、K、Pb和Fe质量浓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富集因子分析表明,所有元素在PM2.5中的富集因子普遍大于PM10,青岛市非地壳来源的元素在PM2.5中所占比例大于PM10.Ca元素富集因子夏季较大,可能受到建筑尘影响.
李秀镇盛立芳徐华屈文军
关键词:PM2.5气团气象因子
海洋-大气过程对南海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2012年8月28日至10月13日期间走航观测的气溶胶数据,分析了南海气溶胶数浓度时空分布和粒径谱分布特征,以及海洋-大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气溶胶数浓度的时空分布和粒径谱分布受海洋和陆地源以及当地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相对湿度、云量、温度等的共同影响.陆地气团影响下的海域气溶胶数浓度较大,达2 300个·cm^(-3);受陆地影响较小的海域大气较为洁净,气溶胶数浓度在1 200个·cm^(-3)以下.观测得到的气溶胶粒径谱包括积聚模态和粗模态,峰值分别位于0.08~0.2μm和0.5~2μm附近.出现频率较高的谱型有3种:陆地型,海洋背景1型和海洋背景2型.陆地型与海洋2型的谱分布形状基本一致,但后者次微米粒子数浓度非常小,是洁净海洋背景下最常见的谱型;海洋1型在0.05~0.1μm粒径段数浓度显著高于海洋2型,并且在大于0.5μm的粗粒子段,海洋1型的气溶胶数浓度超过陆地型气溶胶数浓度,暗示了海洋源对这两个粒径段的粒子数浓度的贡献.0.05~0.12μm的积聚模态粒子数浓度与低云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当相对湿度达90%~95%时,0.08μm附近的粒子数浓度增加显著.0.5~6μm的粗模态海洋气溶胶对风速的依赖性较强,相关性达0.7;0.05~0.12μm气溶胶数浓度与风速呈现弱正相关;0.12~0.5μm粒子数浓度与风速呈负相关.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0.08~0.12μm的粒子数浓度降低,而0.05~0.08μm和0.5~6μm的粒子数浓度增大.降水过程中,各粒径段粒子数浓度逐渐降低,但在降水初期,相对湿度达到90%~95%,0.05~0.12μm和0.5~6μm的粒子数浓度显著增大,随后逐渐减小.
孔亚文盛立芳刘骞李秀镇
关键词:数浓度气象条件
青岛市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成因和逆风区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地面和探空气象观测数据、雷达探测资料以及ECMWF(ERA5)0.25°×0.25°全球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16年8月19日青岛市环胶州湾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环境条件及逆风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地面冷锋进入倒槽,冷空气向地面辐合线的暖区渗透触发对流天气是此次过程的形成机制。此次大暴雨过程与地形关系紧密,主要分布在低层暖湿气流和山脉抬升作用形成的迎风坡前位涡大值区,该区域中低空垂直上升运动和相对湿度配合较好。大暴雨区站点的强降水时段与垂直上升运动时段吻合,小时最大雨量出现在垂直上升运动强度的跃增阶段。过程降水开始前,0℃层高度和近地面层比湿变化不大,CAPE值、K指数以及垂直风切变等各项不稳定指数均较08时明显增强。雷达产品分析显示,造成大暴雨的对流单体呈暖区对流特征,强降水前20~30min垂直风切变增强。此次降水过程产生的4处逆风区均出现在对流单体生成之后,为对流单体下沉气流产生的与环境风相反方向的辐散气流。其中2处低层相对湿度大值区的逆风区能得到发展增强,而逆风区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对流增强,此演变特征对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临近预报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李博刘飞郭文明高飞李秀镇
关键词:大暴雨冷锋倒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