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秋玲

作品数:8 被引量:91H指数:4
供职机构: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化感
  • 3篇日本菟丝子
  • 3篇薇甘菊
  • 3篇化感物质
  • 3篇化感作用
  • 2篇土壤
  • 1篇氮沉降
  • 1篇遗传算法
  • 1篇优势种
  • 1篇优势种群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植物毒性
  • 1篇植物化感
  • 1篇植物化感作用
  • 1篇森林土
  • 1篇森林土壤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防治
  • 1篇湿地

机构

  • 5篇太原大学
  • 4篇广东省生态环...
  • 3篇山西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李秋玲
  • 4篇肖辉林
  • 2篇张峰
  • 1篇彭少麟
  • 1篇曾晓舵
  • 1篇詹振寿
  • 1篇马晓勇
  • 1篇莫江明
  • 1篇高昆
  • 1篇黄美艳
  • 1篇郑磊
  • 1篇范庆安
  • 1篇冯乙晴

传媒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山西林业科技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物技术世界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抑制薇甘菊生长的日本菟丝子化感物质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重结晶等方法从有害植物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的水浸液有机萃取物中分离出能显著抑制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种子萌发的化感物质,并采用核磁共振(1HNMR、13CNMR)法、质谱(MS)法等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能显著抑制薇甘菊种子萌发的日本菟丝子化感物质为桂皮酸(cinnamicacid)和3-苯基丙酸(3-phenylpropanoic acid)。这2种化合物在菟丝子属的植物中属首次分离鉴定。这2种化感物质具有开发为生物源农药(如除草剂)的潜力。研究结果为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日本菟丝子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李秋玲肖辉林
关键词:化感作用化感物质薇甘菊日本菟丝子
模拟氮沉降对森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4
2013年
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是近来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以下简称为“阔叶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针阔叶混交林(以下简称为“混交林”)和增城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幼林等4种林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模拟大气氮沉降的方法,设置3种模拟氮沉降量,即N0(对照,N:0 g·m-2·a-1)、N5(N:5 g·m-2·a-1)、N10(N:10 g·m-2·a-1),在模拟氮沉降时间分别为42个月(阔叶林)、31个月(马尾松林)、50个月(混交林)、20个月(人工幼林)后,采集0~20 cm土层的林地土壤,分析土壤的化学性质,探讨不同氮沉降量对不同林型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拟氮沉降对鼎湖山阔叶林、马尾松林、混交林土壤pH值的影响基本一致,均使pH值下降。其中,当氮沉降量达到N10时,阔叶林土壤pH值降为3.97,与对照相比下降了0.11 pH单位,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而人工幼林土壤pH值未随着氮沉降量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变化。(2)模拟氮沉降在近2年至4年的时间内,对阔叶林、混交林、人工幼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均不明显,马尾松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没有明显变化,但模拟氮沉降导致了马尾松林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明显下降,从95.12 mg·kg-1降至84.39 mg·kg-1,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3)模拟氮沉降对鼎湖山阔叶林、马尾松林、混交林等3种林型土壤盐基饱和度、盐基离子Ca2+、Mg2+、K+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而对这3种林型土壤交换性Na+含量的影响则较明显且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即氮沉降的增加导致了土壤交换性Na+含量明显下降。在N10处理下,与对照相比,这3种林型的土壤交换性
李秋玲肖辉林曾晓舵冯乙晴莫江明
关键词:氮沉降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酸化淋溶作用
山西黄河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种间关系被引量:30
2007年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了山西黄河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分别测定了24个优势种,共73个种对的种间关联。结果表明:(1)2×2列联表的精确检验共有33个种对为正关联,4个种对为负关联;Pearson相关系数有16个种对呈正相关,没有种对出现负关联;Spearman秩相关系数有40个种对呈正相关,4个种对为负关联。(2)2×2列联表的精确检验不能精确反映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只能反映种对间关联与否;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rman秩相关检验可帮助刻划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3)依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半矩阵图将24个优势种分为旱生、中生、湿生、水生4个生态种组,各生态种组内的种对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
李秋玲范庆安马晓勇高昆张峰
关键词:湿地植被黄河FISHER精确检验
山西省翅果油树天然群体果实变异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以山西省平陆县三门镇、乡宁县西坡镇和崖下镇、翼城县甘泉镇4个代表性区域内的翅果油树为研究对象,对翅果油树的树高、地径、冠幅、果实和种子的长、宽、出仁率、出种率等经济性状测定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翅果油树果实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5%,且变幅表现为果长(12.0%)>果宽(10.8%),种长(12.1%)>种宽(10.0%);崖下镇果实的果长、种长、种长/种宽明显高于其他3个分布区的;各分布区翅果油树的不同表型分化系数变化范围为0.00%~29.52%,群体间方差分量最大、最小的2个值分别是种长/种宽、果宽,群体内方差分量最大、最小的2个值分别是种宽、果长/果宽,变异来源于群体内单株间和单株内。
李秋玲
关键词:翅果油树果实
日本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被引量:13
2008年
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种子为受体,采用生物检测的方法研究了菟丝子属(Cuscuta L.)植物日本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鲜茎的水浸提液及其有机萃取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日本菟丝子鲜茎的水浸提液对萝卜种子的萌发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且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对薇甘菊根长的抑制作用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抑制效应指数亦达到-0.32。日本菟丝子鲜茎水浸提液的有机萃取物在折算为干茎质量浓度为10mg·mL-1(即折算为每毫升溶液曾经用10mg干茎浸泡)时就对萝卜和薇甘菊种子的萌发表现出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对两种受体的抑制趋势较一致。可见供体植物日本菟丝子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这为利用它来控制薇甘菊的入侵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秋玲张峰肖辉林黄美艳彭少麟詹振寿郑磊
关键词:化感作用薇甘菊日本菟丝子水浸提液
试论遗传算法中保持种群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2013年
随着生物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遗传算法作为新提出的一种全局优化方案,其存在的主要缺陷便是过早收敛。基于此,通常意义上,遗传算法常需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这便使其原本的效率每况愈下。本文首先分析遗传算法中种群多样性的几种评估办法,接着就保持种群多样性提出可行性方案。
李秋玲
关键词:种群多样性遗传算法生态系统
日本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化感防治潜力研究
薇甘菊原产中、南美洲,属菊科假泽兰属植物。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生长极其迅速,短期内即能缠绕和覆盖在其他植物上导致植物枯亡,严重危害经济作物和森林植被的生长,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入侵植物。目前,利用植物分泌的自然产物...
李秋玲
关键词:生物防治日本菟丝子化感物质
土壤性质及生物化学因素与植物化感作用的相互影响被引量:19
2012年
化感作用与植物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土壤是陆地植物生长的基础环境。到目前为止,较全面地总结土壤性质及生物化学因素与植物化感作用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的综述还很少见。文章试图对之进行总结,为更深入地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当前的研究进展显示,(1)土壤因子(土壤质地、有机无机物质和水分)影响土壤中化感物质的植物毒性。化感物质到达土壤后,通过微生物分解、表面吸附、聚合作用、pH变化、离子交换、改变氧气浓度等各种机制,将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从降低植物毒性直至提高惰性次生代谢物的毒性。土壤的吸附、解吸和降解控制了化感物质的潜在生物有效性。化感物质要达到对植物有化感效应,它们必须长期持续地存在于土壤中,以致它们在溶液中累积到引起化感效应的较高水平。(2)土壤微生物活性决定了化感物质的活性,它们不仅钝化了植物毒素,而且还释放了新的有毒化合物。土壤微生物酶和菌根影响植物化感作用和土壤养分水平的相互关系,而化感物质也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结构和活性。(3)植物次生代谢物由于它们对土壤硝化细菌的影响和以有机形态对氮的固定,而影响氮循环。微生物和各种物理、化学的降解过程,影响从植物和土壤中释放的化感物质的去向。土壤环境中化感物质的去向决定了自然环境中化感作用的表达。文章最后提出了化感作用的研究展望。
李秋玲肖辉林
关键词:化感作用化感物质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植物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