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雯

作品数:10 被引量:8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天枢
  • 4篇电针
  • 3篇天枢穴
  • 3篇迷走
  • 3篇迷走神经
  • 2篇胃运动
  • 2篇结肠
  • 2篇艾灸
  • 1篇丹红
  • 1篇丹红注射液
  • 1篇心病
  • 1篇心绞痛
  • 1篇心血瘀阻
  • 1篇心血瘀阻证
  • 1篇胸痹
  • 1篇穴区
  • 1篇血瘀
  • 1篇血瘀证
  • 1篇乙状结肠
  • 1篇远端结肠

机构

  • 10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作者

  • 10篇李雯
  • 5篇徐斌
  • 4篇韩旭
  • 4篇余芝
  • 4篇何燕
  • 2篇杜永红
  • 2篇王玲丽
  • 2篇吴宝华
  • 1篇朱雅
  • 1篇章蓓
  • 1篇吴崑岚
  • 1篇洪艳燕
  • 1篇王小峰
  • 1篇杨华
  • 1篇金黑鹰
  • 1篇滕玉芳
  • 1篇张雪芳
  • 1篇陈婷
  • 1篇雷芸
  • 1篇张莉

传媒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针刺研究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4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腹膜外与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临床观察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腹膜外与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的并发症。方法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36例低位直肠癌需要行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切除(APR)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膜内造口组和腹膜外造口组,对两组患者造口早期和后期并发症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6~28个月(中位数19个月);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膜外造口患者造口水肿明显高于腹膜内造口组;后期并发症腹膜内造口组高于腹膜外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膜内造口组出现1例造口脱垂、1例造口狭窄、2例造口旁疝,而腹膜外造口组无后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腹膜外造口后期造口并发症明显少于腹膜内造口。但是对于远期的并发症将进一步观察。
杜永红金黑鹰洪艳燕李雯吴宝华王玲丽王小峰吴崑岚章蓓
关键词: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并发症
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快速康复的护理被引量:49
2012年
腹腔镜作为当今最常用的微创技术,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其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虽然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指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优化措施,减少手术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应激,
杜永红张雪芳张莉吴宝华王玲丽朱雅李雯雷芸
关键词:围手术期结直肠肿瘤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疾病不确定感的潜在剖面分析
2023年
目的探究食管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疾病不确定感潜在类别及其特征差异。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184例食管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食管早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可分为低水平不确定感组(26.1%)、中等水平不确定感组(45.8%)、高水平不确定感组(28.1%)3种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疾病分期、食管狭窄、疼痛评分、医学应对方式是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食管早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可分为3个潜在剖面,建议医护人员依据分类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帮助患者以积极心态应对疾病,降低疾病不确定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风险。
王静李雯刘风杨华滕玉芳陈婷汪茂莎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疾病不确定感
针刺和艾灸不同腧穴对胃运动及迷走神经放电差异的观察
目的:本研究以正常大鼠为对象,以胃运动、迷走神经胃支自发放电频率为观察指标,探索针刺或艾灸干预不同腧穴调节胃运动的效应差异及与胃迷走神经活动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1.将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随机分...
李雯
关键词:艾灸胃运动迷走神经天枢
文献传递
电针和艾灸刺激左右“天枢”穴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观察电针和艾灸左右"天枢"穴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温和灸组,每组10只。对电针组大鼠电针左右"天枢"穴2 min,对艾灸组大鼠艾灸左右"天枢"穴2 min,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系统记录干预前1 min、干预2 min期间和干预后1 min大鼠胃窦部的胃内压。结果:与干预前比较,电针或艾灸左右"天枢"穴均可以抑制胃内压(P<0. 05)。干预0~30 s、30~60 s期间,电针"天枢"穴抑制胃内压的效应明显强于艾灸"天枢"穴(P<0. 05)。干预0~30 s、30~60 s期间,电针大鼠左侧"天枢"穴降低胃内压的效应强于电针大鼠右侧"天枢"穴(P<0. 05)。艾灸左、右"天枢"穴对胃内压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电针"天枢"穴调节胃内压的效应强于艾灸"天枢"穴,且电针左侧"天枢"穴可能存在侧向优势。
李雯陆梦江余芝韩旭何燕徐斌
关键词:电针艾灸胃内压天枢
天枢穴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
天枢穴是大肠募穴、为腹部的重要穴位,临床运用广泛。本文就古代文献中天枢主治、现代天枢主要应用规律、天枢穴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行讨论,希冀能够为研究天枢提供思路。
李雯徐斌
关键词:天枢穴便秘腹泻生物学基础
文献传递
刺激左、右“天枢”不同组织调节小鼠远端结肠运动的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刺激左、右天枢穴穴区不同组织调节小鼠远端结肠肠运动的效应差异。方法 C57BL/6型小鼠32只,随机分为刷毛组、皮肤电针组、肌肉电针组、全层电针组,每组8只。利用球囊法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待小鼠肠运动记录稳定后,分别对其左、右天枢穴进行刷毛或电针1min刺激干预,观察并记录电针前、中、后各1min的肠运动信号,并分析其数值变化。结果与刺激前比较,刷毛刺激、皮肤电针、全层电针对小鼠远端结肠肠运动均有即时抑制效应(P<0.05);肌肉电针有即时抑制或促进效应。各组对远端结肠肠运动的抑制效应在刺激1min后未恢复至刺激前水平。各组左、右天枢穴刺激对小鼠远端结肠肠运动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激天枢穴对远端结肠肠运动有即时抑制效应,起效的组织层次可能主要是皮肤组织,未观察到左、右侧天枢穴效应的明显差异。
韩旭李雯余芝陆梦江何燕徐斌
关键词:天枢电针
电针、温和灸足三里穴区对大鼠胃运动及迷走神经胃支放电频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观察电针、温和灸足三里穴调节胃运动及迷走神经胃支放电频率差异。方法:32只SD大鼠分为电针组、温和灸组,每组16只。对各组大鼠足三里分别电针、温和灸干预。囊内压实验法记录胃内压变化,判断胃运动状态。多层生理记录仪测量迷走神经胃支放电频率。结果:电针干预促进胃运动(P<0.05);温和灸干预对胃运动无明显影响。除0~30s,电针均较温和灸更能促进胃运动(P<0.05)。各时间段内,电针使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均显著增加;温和灸,在干预30s放电频率稍增加,干预60s、90s、120s及干预后60s则显著减少。除干预30s,电针比温和灸更能使放电频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两种干预手段的调节效应存在差异:电针促进胃运动,且放电频率升高;温和灸对胃运动无明显调节作用,放电频率有降低趋势。
李雯韩旭余芝何燕徐斌
关键词:电针温和灸足三里胃运动
左、右天枢穴对大鼠内脏大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差异的比较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电针左、右天枢穴对内脏大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差异,明确左、右天枢穴的效应异同。方法将24只SD大鼠分成4组:左/右侧内脏大神经组、左/右侧迷走神经组,6只/组。测量并记录电针前60s,针中30、60、90、120s。针后60s的左/右侧内脏大神经和左/右侧迷走神经放电情况、结果针刺左天枢时两侧内脏大神经放电显著增加(P<0.05);针刺右天枢两侧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稍增加(P<0.05),且变化率<20%,天枢左、右侧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天枢穴时两侧迷走神经放电稍增加(P<0.05),变化率<20%,天枢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左天枢使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增强,电针右天枢对内脏大神经放电影响较弱:针刺双侧天枢穴对迷走神经放电影响不明显提示左、右天枢穴对内脏调节效应可能因神经响应的不同存在差异。
何燕陆梦江韩旭李雯余芝徐斌
关键词:电针天枢穴内脏大神经迷走神经
丹红注射液治疗胸痹心血瘀阻、气虚血瘀证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应用随机比较性研究,对124例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和气虚血瘀证患者,常规西药治疗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后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及心功能等指标变化,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李雯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