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业波

作品数:43 被引量:32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20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9篇盆地
  • 11篇油气
  • 10篇成藏
  • 10篇储层
  • 6篇勘探
  • 6篇测井
  • 6篇成岩作用
  • 5篇地质
  • 5篇油气成藏
  • 5篇走滑
  • 5篇裂谷盆地
  • 4篇地层
  • 4篇前陆
  • 4篇前陆盆地
  • 4篇下白垩统
  • 4篇陆盆
  • 4篇孔隙
  • 4篇白垩统
  • 4篇测井资料
  • 4篇川西前陆盆地

机构

  • 3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4篇中国石油大学...
  • 9篇中国石油
  • 8篇中国石油国际...
  • 2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集团...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中海油研究总...

作者

  • 43篇杜业波
  • 16篇肖坤叶
  • 10篇王利
  • 8篇袁志云
  • 7篇季汉成
  • 7篇肖高杰
  • 6篇胡瑛
  • 6篇张新顺
  • 6篇余朝华
  • 5篇朱筱敏
  • 4篇程顶胜
  • 3篇张光亚
  • 3篇马峰
  • 3篇王玉华
  • 3篇张桂林
  • 2篇陈忠民
  • 2篇王利
  • 2篇郑凤云
  • 2篇史卜庆
  • 2篇李早红

传媒

  • 5篇石油学报
  • 5篇中国石油勘探
  • 4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岩石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全国第四届油...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第五届全国沉...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3篇2025
  • 6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8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储层孔隙演化模式被引量:10
2006年
川西前陆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周缘前陆盆地和白垩纪至第四纪的晚期前陆冲断演化阶段,多期强烈构造运动使其储层演化与前陆构造特征密切相关.不同前陆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差异,决定了其储集砂体类型的差异和成岩作用的差异,从而影响其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的发育.该区发育有4个构造带:前陆冲断带储层类型为孔隙-裂缝型,以溶蚀孔和裂缝为主,见少量原生残余孔;前渊凹陷带储层类型为溶孔-裂缝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基本消失;前缘斜坡带储层类型为孔隙型,主要以残余原生孔及次生孔为主;前隆带储层类型为孔隙型,主要以原生孔及溶蚀扩大孔组成的混合孔为主.
王成林杜业波张剑
关键词: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成岩作用
柴达木第三纪湖盆沉积演化史被引量:54
2004年
采用统计分析法、地震相和沉积相识别技术,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分析柴达木第三纪湖盆的沉积相展布。古近系路乐河组至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期的主沉积中心与局部沉积中心并存,且沉积中心明显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规律,狮子沟至茫崖地区以及一里坪至一里沟一带是重要的沉积中心。根据对沉积演化史的分析,第三纪的柴达木盆地具有以逆冲断层为边界的断陷湖盆性质,昆仑山北缘和阿尔金山前两组逆冲断裂系的活动以及古构造、古地形的差异控制了湖盆特殊的沉积作用。
赵加凡陈小宏杜业波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第三纪
乍得Bongor盆地西部地区下组合油气勘探发现及意义
2025年
乍得Bongor盆地西部地区下组合(P组+M组)经历多年油气勘探,一直未获得突破。202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在深入研究盆地西部地区的油气成藏规律后,部署并实施D-2井,在西部地区下组合中钻遇油层,试油产量超过200 t/d,从而明确了Bongor盆地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潜力。为更好地总结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指导Bongor盆地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勘探历程,对Bongor盆地西部地区的构造演化、地层、沉积以及生-储-盖组合特征等开展了系统分析,明确了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和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思路。研究结果认为:(1)Bongor盆地的下组合发育于断陷期,深坳带发育厚层湖相泥岩和近源三角洲砂体,岩性组合较为有利。(2)P组+M组湖相厚层泥岩的总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且已进入生油窗,在作为优质烃源岩的同时也是良好的区域盖层。(3)P组三角洲砂体因后期的构造反转被抬升、剥蚀,虽埋深较大但仍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可作为较好的储层,而P组之下的潜山经历长期的构造破碎和风化剥蚀,可与P组砂岩共同形成潜山-砂岩复合体。(4)Bongor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反转,断层发育,油气沿断层运移,上、下组合及潜山均可成藏。(5)针对Bongor盆地西部地区下组合的油藏特征,可采用立体勘探部署策略,浅层和深层兼顾、构造圈闭和非构造圈闭兼探,以实现新层系和新领域的勘探突破。(6)基底顶面之上披覆的石英砂岩推测为一套比P组更古老的地层,在Bongor盆地西部地区广泛发育,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D-2井的油气勘探突破证实了Bongor盆地西部地区的资源潜力,开拓了Bongor盆地新的勘探层系,其立体勘探部署策略对海外风险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何文渊贾瀛杜业波王鑫庞文珠王利王林张新顺刘慧
关键词:下白垩统成藏模式
一种储层评价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油气储层评价与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公开了一种储层评价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并同步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对所述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测井数据输入至机器学习模型中,输出...
纪禹窦立荣肖坤叶吴淑红杜业波王利宋一帆张新顺
乍得邦戈盆地Baobab构造带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被引量:6
2022年
Baobab构造带位于中非裂谷系邦戈盆地东北部斜坡,相对远离现今盆地中心,却是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带,深入分析该区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可为中非裂谷系油气勘探提供良好借鉴。通过研究Baobab构造带演化历史,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分析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Baobab构造带先后经历了前断陷期、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和消亡期5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断陷内稳定分布的下白垩统深湖—半深湖相M组和P组泥岩,既是主要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晚白垩世反转期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地层剥蚀,在Baobab构造带形成一系列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凸起带,发育以基岩风化壳和裂缝发育带储层为主的潜山油藏,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和储层改造均受断裂活动的控制;靠近凸起带的次洼中,发育浊积水道和扇三角洲砂岩储层为主的P组油藏,成藏明显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整体上形成凸起带以基岩潜山油藏为主、次洼带以源内P组油藏为主的油气分布规律。
王利张新顺肖坤叶王林杜业波王玉华梁巧峰
关键词:油气成藏
一种富氦气藏区带的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富氦气藏区带的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其中,该方法通过根据目标勘探区域的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确定目标勘探区域中各富氦气藏候选区带的总面积、花岗岩分布区面积、铀分布区面积、钍分布区面积、铀含量、钍含量、...
陈彬滔马峰杜业波张新顺王磊薛罗马轮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2段高效储层评价预测
季汉成杜业波孟培龙程娣杨潇
通过20口井岩心资料、180口钻测井资料、11条地震测线以及440余块等化验资料的综合研究,按合同要求完成了规定的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储层特征、储层评价和有利区预测等研究任务,编制了60幅成果图件,编写160余页的成果报...
关键词:
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来自地震剖面及沙箱模拟实验的证据被引量:4
2018年
结合区域地震剖面解析和沙箱模拟实验,探讨分析了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Bongor盆地中发育三种典型的反转构造类型:挤压反转单斜构造、挤压反转向斜构造和挤压反转背斜构造。该类反转构造一部分具有反转断层相关褶皱样式,主要沿高角度边界断层和基底地垒边界断面发育,形成演化与断裂活动息息相关,另一部分呈散花状背斜构造样式,属于地层纵弯上拱褶皱,主要发育于斜坡断阶带之间;(2)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反转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对盆地内深部地层反转褶皱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为深部构造圈闭形成提供条件,而对浅部地层的反转褶皱发育则表现出阻碍或破坏作用,不利于浅层构造圈闭的形成。
吴珍云尹宏伟汪伟杜业波
关键词:构造圈闭
中非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期次
2024年
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开展研究。研究表明,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储集层样品中与油气共生的盐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总体上表现为高、低温两组峰值区间,低温峰值区间和高温峰值区间分别为75~105℃和115~135℃;Kubla组和Prosopis组样品均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阶段,即早白垩世发生快速沉降,晚白垩世晚期发生构造反转,古近纪发生小幅沉降,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抬升,中新世以来则处于沉降阶段;其中晚白垩世剥蚀厚度约1.8km,古近纪与新近纪之交剥蚀厚度约0.5 km,两期剥蚀叠加厚度约2.3 km。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用以作为油气捕获温度,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结果表明Bongor盆地北部斜坡下白垩统Kubla组和Prosopis组具有一致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期次,均在距今80~95 Ma和65~80 Ma分别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1期充注对应于油气初始运移,为早白垩世快速沉积末期,第2期充注处于晚白垩世构造强烈反转阶段。
王利聂志泉杜业波王林孟凡超陈玉柳胡杰丁汝鑫
关键词:下白垩统油气成藏期次流体包裹体磷灰石裂变径迹
乍得Doseo盆地东部构造特征、成因机制与盆地演化被引量:2
2023年
基于地震和钻井资料分析Doseo盆地东部不整合、断裂和反转构造,研究构造成因机制及盆地演化。研究表明:①Doseo盆地发育基底顶(T_(g))、Mangara群顶(T_(10))、上白垩统下段顶(T_(5))、白垩系顶(T_(4))4个地层不整合面,巴雷姆期伸展、阿普特-康尼亚克期走滑、坎潘期走滑和始新世走滑4期断裂活动,晚白垩世圣通期和白垩纪末2期反转。②Doseo盆地为走滑、反转改造型陆内早夭被动裂谷盆地。非洲和南美板块初始裂解诱发Doseo盆地遭受近南北向伸展,形成裂谷盆地雏形。中非剪切带西段Borogop(F1)近东西向走滑,使Doseo裂谷近南北向断陷生长逐渐停止,经历长期走滑改造,从而发育继承性活动但强度减弱的右旋张扭走滑断裂体系(期间被两期反转中断),即以主剪切(F1)、R剪切(F2—F3)和P剪切(F4—F5)断层为主干、走滑伴生断层为分支,白垩纪和始新世F1走滑分别受控于赤道南大西洋右旋剪切张开和印度洋快速扩张。F1走滑和非洲与欧亚大陆汇聚使Doseo盆地经历以褶皱变形为主的圣通期右旋压扭反转,形成雁行状北东—南西至北北东—南南西向鼻隆及其高部位不整合(T_(5))。非洲与欧亚大陆汇聚导致Doseo盆地遭受以强烈抬升剥蚀和褶皱变形为特征的白垩纪末强反转,形成区域不整合(T_(4)),使圣通期构造叠加近东西向构造形态。③Doseo盆地经历巴雷姆期断陷、阿普特期断拗过渡、早白垩世末阿尔布期—晚白垩世拗陷和新生代消亡4个演化阶段,具有“短断长拗”特征,盆地演化受控于非洲与周缘板块构造运动。
高华华杜业波王林高思敏胡杰白建峰马洪王玉华张新顺刘浩
关键词:白垩系不整合走滑断裂盆地演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