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敏

作品数:162 被引量:1,451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5篇期刊文章
  • 19篇学位论文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9篇经济管理
  • 62篇社会学
  • 32篇语言文字
  • 28篇政治法律
  • 14篇文化科学
  • 5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9篇社会
  • 37篇社会学
  • 14篇学理
  • 14篇语篇
  • 13篇社会学理论
  • 12篇政府
  • 11篇语言
  • 10篇英语
  • 10篇城市
  • 9篇社会互构论
  • 8篇政治
  • 8篇文化
  • 8篇高校
  • 7篇语篇分析
  • 7篇政府采购
  • 7篇中国特色社会...
  • 7篇话语
  • 6篇中国特色社会...
  • 6篇社会和谐
  • 6篇社会资源

机构

  • 108篇中国人民大学
  • 83篇中央财经大学
  • 5篇教育部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财政部财政科...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天津理工大学
  • 1篇伦敦大学学院
  • 1篇武汉纺织大学

作者

  • 161篇杨敏
  • 32篇郑杭生
  • 4篇陈士勋
  • 2篇符小丽
  • 2篇徐文彬
  • 2篇陆益龙
  • 2篇杨玉宏
  • 1篇李守京
  • 1篇洪大用
  • 1篇张丽娟
  • 1篇胡壮麟
  • 1篇高霖宇
  • 1篇武宝瑞
  • 1篇王修晓
  • 1篇王建民
  • 1篇孙娟娟
  • 1篇和思鹏
  • 1篇王晶
  • 1篇魏智慧
  • 1篇魏智慧

传媒

  • 7篇思想战线
  • 6篇中国外语
  • 5篇外语与外语教...
  • 5篇河北学刊
  • 5篇甘肃社会科学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4篇学习与实践
  • 4篇探索与争鸣
  • 4篇中国现代教育...
  • 3篇广西民族学院...
  • 3篇江苏社会科学
  • 3篇社会科学研究
  • 3篇江苏外语教学...
  • 3篇科学社会主义
  • 2篇教学与研究
  • 2篇学海
  • 2篇社会科学
  • 2篇外语教学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9篇2013
  • 12篇2012
  • 9篇2011
  • 16篇2010
  • 10篇2009
  • 7篇2008
  • 14篇2007
  • 12篇2006
  • 4篇2005
1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语课堂研究被引量:44
2001年
本文介绍了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西方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外语课堂教学研究。阐述了该研究的历史、现状、内容、专题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并着重指出西方语言学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外语课堂教学 ,来观察课堂教学行为 ,还阐述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 ,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文章以对师生课堂用语的研究作为对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窗口 ,向读者展示出西方语言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侧面 ,从而为我国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范例 ,说明了观察课堂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对我国外语教学研究无疑是一个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杨敏
关键词:研究方法课堂用语
中国多民族社会及其现代应对——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思想探究被引量:7
2015年
自本世纪初起的十余年时间里,郑杭生将他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运用于民族社会学研究,使一般社会学理论与分支社会学应用相结合,从而在继续丰富和深化一般社会学理论的同时,也推动了分支社会学的发展和繁荣。郑杭生的研究对于我国民族社会学的定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基础性内容而言,郑杭生的民族社会学思想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确定民族社会学的历史时空方位,建立了这一学科的研究视野;第二,通过探索历史中国、现实中国和未来中国社会运行的贯通性问题,凸显了"边疆中国"的国家政略意义;第三,阐述了民族互利、民族认同、民族团结的核心命题,揭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生存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
杨敏
关键词:民族社会学民族团结
“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被引量:24
2007年
民俗制度与中国农村有着天然的一体性,其中深藏着理解农民社会、农村社会甚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底蕴。以濡化、教化对生活世界形成深层浸润,民俗一向发挥着无语而无涯的制度功效。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时势引发了中国本土社会的多种症状,导致了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成因,民俗制度也愈益生境艰难、日渐式微。从实质上看,三农问题、民俗困境都与农村社会特别是农村成人社会的深刻危机联系在一起。通过新农村建设促成农村现代职业体系的构建、农民家园的转变、农村公共空间的再造、自发民俗制度与现代理性制度的交融互构,形成新型的农村社会空间,是农村成人社会复兴的重要契机。这也将使民俗作为"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面对一个新的发展进程。
杨敏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被引量:46
2005年
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结构更为合理、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的重要机制之一。但统计 数据及相关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和发展能 力、现代化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力和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并有区域差 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和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我们应注重发展战略上的一些 调整,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区域整合发展的态势,改进国家宏观调控的绩效,大力推进和深化区域合作。
杨敏
关键词:社会结构
浅析影响高校政府采购效率的因素及对策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如何在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高效率地完成各项物资采购,本文试图分析影响高校政府采购效率的因素,提出及探讨提高高校政府采购效率的思路和做法。
杨敏
关键词:政府采购
文献传递
城乡社会变迁统合性视野中的城市社会与社区--“全域城市社会”理念下的生态社区建设被引量:12
2015年
当代中国城乡社会异常快速的变化引发了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而城市社区已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一个聚合终端。这种异变标志着以往城乡二元结构理路的失败,也意味着必须对城乡社会发展及社区治理的理念与路径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为此,应具备城乡社会变迁的统合性视野,树立"全域城市社会"的理念。城乡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人文性和品质性以及社区生态治理的探索,都绕不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这一核心问题。运用社会资源配置这个杠杆,促成生态社区建设过程的基层治理的转型,各地的实践探索是富有成效的,如杭州市上城区通过"联街结社"共建社区生态文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社区以"美村计划"构建公园里的城市,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绿色新社区建设,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类探索是推动当今中国走出初级的、粗放的旧式城镇化,真正转向高级的、精致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
杨敏骆明璞
追求至善之境——郑杭生先生后期学术事业与基金会事业的二三事
2015年
从2001年成为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到先生辞世,13年时间里我一直跟随先生从事研究工作.正如先生本人所说,先生与我合作的最大成果是两个理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在今天的追思会上,我仅简单谈谈与先生后期学术事业与基金会事业相关的二三事.
杨敏
关键词:学术事业基金会至善博士研究生社会互构论追思会
社会学的“个人”:意涵、问题及前景被引量:5
2010年
社会学的"个人"是现代性过程催生的重大历史产物之一,这一过程赋予了"个人"独特的现代性意涵,也造就了"个人"所背负的沉重问题:背弃自然、背对历史、社会共同性的迷误,这些问题表现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严重扭曲。在社会互构论看来,个人的现代性意涵对于破解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和深刻危机有着根本性意义。故须开辟现代性的新走向,以彻底变革人与自然的现有关系;拓展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视野,以理解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真实意义;阐析现代社会的共同性意涵,以重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郑杭生魏智慧杨敏
关键词:社会互构论
商业银行品牌营销管理研究——以中国民生银行为例
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跨越式提高,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品牌效应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上不断前进。银行,尤其商业银行,作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角色,具有庞大的管理体系,其运行效益关系着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
杨敏
关键词:商业银行品牌营销
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社会学思考被引量:9
2016年
随着大规模的"家庭化"人口流动,流动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的比例大幅度增加。流动儿童因"身份"不属于城市而无法享受到与流入地儿童同等的教育权利和待遇,这种现状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合理和更公平的配置,这不仅要通过制度安排解决流动儿童制度上的"身份"归属,还要引导社会成员理解和接纳流动儿童,在承认"合理的差别"前提下,在"同城化"过程中不断推进"同城同待遇",逐渐抹平流动儿童与流入地儿童在教育方面的差别待遇。"无锡模式"、"中山模式"等实践探索,从一定方面印证了这一思路。
杨敏赵梓汝
关键词:城市流动儿童教育公平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