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第三脑室
  • 2篇三脑室
  • 2篇手术
  • 2篇脑室
  • 1篇第三脑室底造...
  • 1篇第三脑室底造...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监测
  • 1篇动力学变化
  • 1篇诱发电位
  • 1篇造瘘
  • 1篇造瘘口
  • 1篇造瘘术
  • 1篇入路
  • 1篇三脑室底造瘘...
  • 1篇室管膜
  • 1篇室管膜瘤
  • 1篇手术入路
  • 1篇术中监测
  • 1篇髓内

机构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3篇闫东明
  • 3篇梁威
  • 2篇殷会咏
  • 2篇朱旭强
  • 1篇马继伟
  • 1篇徐国本
  • 1篇刘献志
  • 1篇王树凯
  • 1篇宋来君
  • 1篇王艮卫

传媒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经纵裂-胼胝体入路切除第三脑室病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经纵裂.胼胝体入路切除第三脑室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第三脑室病变患者均行经纵裂.胼胝体入路切除。结果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20例,第三脑室前部肿瘤8例,中部10例,后部2例。肿瘤全切17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l例。术后病理示:颅咽管瘤6例,胶样囊肿4例,生殖细胞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垂体腺瘤2例,室管膜瘤2例,脑膜瘤1例,畸胎瘤1例。术后出现多尿、多饮、电解质紊乱6侧,中枢性高热5例,经处理后1—2周好转出院;短期内记忆力障碍4例,3个月内均有所恢复;缄默症2例,1个月内恢复;脑积水3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胼胝体一穹窿间入路操作简单,可直视下操作,此入路对周围比较重要的结构及组织损伤小,肿瘤切除率高,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少、病死率低。是手术切除第三脑室病变的理想入路。
梁威殷会咏朱旭强闫东明
关键词:纵裂入路第三脑室胼胝体显微手术入路
电生理监测下高颈段髓内室管膜瘤的外科治疗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探讨高颈段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高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均行显微外科切除,术中均采用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辅助肿瘤切除。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17例,近全切或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22例,随访3个月至6年,神经功能改善16例(73%),稳定无变化4例(18%),加重2例(9%),随访期间无复发;术中诱发电位结果:真阴性18例(18/19),假阴性1例,真阳性2例(2/3)。结论尽早显微手术切除是高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有效治疗措施,术中联合SEP和MEP监测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最大程度地稳定和改善神经功能。
马继伟王艮卫梁威徐国本刘献志王树凯宋来君闫东明
关键词:髓内室管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术中监测诱发电位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造瘘口脑脊液动力学变化被引量:5
2013年
内窥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已被广泛应用于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1-3]。 MRI对于脑积水术后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MRI相关技术的发展,相位对比磁共振电影成像技术( Cine PC MRI)被用于脑脊液循环的生理学研究以及脑积水的诊断[4-6],这一技术为研究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瘘口区脑脊液循环提供了技术支持。作者采用Cine PC MRI对梗阻性脑积水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后造瘘口脑脊液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并与正常中脑导水管对比,从而评判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手术疗效。
梁威殷会咏朱旭强闫东明
关键词:相位对比法脑积水脑脊液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