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骏华

作品数:40 被引量:399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2篇食源
  • 22篇食源性
  • 19篇源性疾病
  • 19篇食源性疾病
  • 14篇中毒
  • 12篇食物
  • 12篇食物中毒
  • 12篇流行病
  • 12篇流行病学
  • 7篇食品
  • 5篇沙门菌
  • 5篇食品安全
  • 4篇致病
  • 4篇流行病学调查
  • 3篇疫情
  • 3篇致病菌
  • 3篇食源性致病菌
  • 3篇卫生管理
  • 3篇公共卫生
  • 3篇公共卫生管理

机构

  • 39篇广东省疾病预...
  • 4篇国家食品安全...
  • 3篇江苏省疾病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江门市疾病预...
  • 2篇天津市疾病预...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长沙市疾病预...
  • 2篇云南省疾病预...
  • 2篇广州市番禺区...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湖南省疾病预...
  • 1篇暨南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浙江省疾病预...
  • 1篇贵州省疾病预...
  • 1篇梅州市疾病预...
  • 1篇深圳市南山区...

作者

  • 39篇梁骏华
  • 23篇黄琼
  • 19篇卢玲玲
  • 14篇邓小玲
  • 10篇闻剑
  • 9篇张永慧
  • 8篇柯碧霞
  • 7篇黄熙
  • 7篇杨杏芬
  • 7篇李世聪
  • 6篇李剑森
  • 5篇何冬梅
  • 5篇黄蔚
  • 4篇李柏生
  • 4篇严维娜
  • 3篇刘素芬
  • 3篇戴月
  • 3篇张恒
  • 2篇张力
  • 2篇戴昌芳

传媒

  • 20篇中国食品卫生...
  • 7篇华南预防医学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卫生研究
  • 1篇食品安全质量...
  • 1篇疾病预防控制...
  • 1篇中华医学会公...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9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东省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2014—2020年广东省学生食源性疾病发病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2014年1月—2020年12月广东省学生食源性疾病数据。结果2014—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学生食源性疾病病例14 799例,其中住院病例1 277例,平均发病率为60.505/10万,平均住院率达8.629%,无死亡病例报告。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29∶1,每年10—12月出现发病高峰,病例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地区、以6~12岁为主,主要病源食物为肉类及其制品。结论广东省学生食源性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防控。
李世聪闻剑梁骏华卢玲玲严维娜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病例特征
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影响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影响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因素,为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东省自2007年开展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以来的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监测病例定义以及实验室质量控制3个因素对致病菌分离率及分离时限的影响。结果致病菌分离培养机构调整之前(2010年)致病菌分离率为3.17%(202/6 369),调整后(2011年)致病菌分离率为3.74%(329/8 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致病菌分离时间则从调整前的平均10 d缩短为调整后的平均3 d。监测病例定义修改前(2014年)致病菌分离率为6.22%(1 759/28 280),修改后(2015年)致病菌分离率为7.66%(2 377/31 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之前(2012年)致病菌分离率为3.56%(690/19 365),考核后(2013年)致病菌分离率为4.98%(1 465/29 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医院检验科开展致病菌检测可有效缩短致病菌分离时限,提出精准的监测病例定义及定期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可以有效提高致病菌分离率。
卢玲玲柯碧霞何冬梅谭海玲李柏生邓小玲梁骏华李世聪黄琼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
一起基于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主动监测发现的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感染暴发调查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广东实验室沙门菌分子分型主动监测系统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数据的分析,核实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并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暴发个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集涉事单位的食品和鸸鹋肛拭子样本进行沙门菌分离。结果主动监测系统发现,广州市海珠区发生了一起由韦太夫雷登血清型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发病5例,可疑食物载体为未煮熟的鸸鹋肉制食品。结论这是广东省内首起基于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建立的主动监测系统发现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应重视新型监测技术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目前政府部门应对暴发的协调机制的考验。
梁骏华柯碧霞黄琼黄熙卢玲玲邓小玲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脉冲场凝胶电泳鸸鹋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被引量:74
2018年
目的分析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发生场所和引发因素。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4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80起,累计发病17 651人,死亡111人。已知原因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8.0%(437/1 151)和58.1%(8 181/14 093);毒蘑菇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6.5%(61/108);已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肉类和蔬菜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4.7%(186/1 265)和13.5%(171/1 265)。发生场所主要为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37.1%(549/1 480)和51.0%(9 008/17 651)。引发因素明确的事件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误食误用和对食品的加工不当,事件起数分别占31.1%(348/1 118)和27.3%(305/1 118)。结论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家庭误食毒蘑菇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宾馆饭店和集体食堂等餐饮服务场所对食品加工不当是引起暴发的常见原因,误食误用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危因素。
付萍刘志涛梁骏华戴月刘成伟朱姝郭云昌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食物中毒毒蘑菇
广东省市售面制食品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了解广东省面制食品的安全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省21个地级市的市售面制食品进行监测。结果广东省市售面制食品不合格率为44.0%(740/1 680),其中超市样品的卫生状况最好。干面条类食品的卫生状况好于其他类面制食品,馒头、包子类和油条、油饼类食品的卫生状况最差。结论馒头、包子类和油条、油饼类食品存在问题较多,应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重点。
闻剑戴昌芳王立斌林协勤梁骏华
关键词:面制食品公共卫生管理食品分析过氧化苯甲酰硼砂
2016—2018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2016—2018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时空特征及聚集性分布,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国家食源性监测报告系统”中广东省2016—2018年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导出,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利用ArcGIS 10.8软件展示病例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16—2018年广东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76943例,男女比例为1.16∶1;职业人群中最多的是散居儿童(26.58%,20452/76943),各年龄层的病例数以0~5岁年龄段最多(23584例,占比30.65%),对其中29072例病例进行了采样检测,致病菌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7.03%(4950/29072),其中沙门菌阳性检出率为14.84%(4314/29072);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检出率为1.29%(374/2907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检出率为0.83%(241/29072);志贺菌阳性检出率为0.07%(21/29072)。诺如病毒总体阳性检出率为0.83%(241/29072)。食源性疾病可疑暴露食品占比最高的是混合食品(21.69%),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占比65.53%)。2016—2018年每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一般出现两个高峰:一个高峰在8月,另一个高峰在10~12月。空间分析发现2016—2018年每年食源性疾病发病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结论广东省2016—2018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低,检出病原菌主要为沙门菌,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发病高峰集中在8月和10~12月,职业分布主要为散居儿童,以腹泻症状为主,食源性疾病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混合食品,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
李世聪严维娜梁骏华卢玲玲闻剑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
牡蛎养殖区人群诺如病毒感染监测对暴发的预警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了解牡蛎养殖区人群诺如病毒感染病例的流行特征,研究病例监测对暴发的预警作用。方法 2014年1—12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从牡蛎养殖区选取部分社区人群进行入户调查,回顾其过去4周内急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采用实时RT-PCR与半巢式PCR相结合的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测序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调查共发现75例急性胃肠炎病例,年发病率为0.10次/人年;诺如病毒阳性率为20.0%(15/7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诺如病毒优势流行株为GII.4 Sydney 2012;发现新型GII.17变异株,检出时间为2014年3月。结论 GII.4 Sydney 2012仍是引起当地诺如病毒感染急性胃肠炎的主要流行株,在牡蛎养殖区哨点医院诺如病毒感染病例监测中发现的GII.17变异株对2014年冬季的暴发流行具有早期预警作用。
覃霖王安娜钟贤武梁骏华庄雅丽陈荣凤李柏生黄琼张永慧
关键词:诺如病毒系统发育分析急性胃肠炎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奶制品导致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实验室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一起由于饮用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高钙牛奶饮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尤其是加大供应学生食品的监管力度。要加强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卫生意识,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
戴昌芳闻剑许璐黄国贤孙辉胡志坤梁骏华王立斌张秋平
关键词:食品污染食源性致病菌食物中毒公共卫生管理
广东省2013—2014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病原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 了解广东省腹泻病例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和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感染情况及其血清型别、耐药变化和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3-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检出的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和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PFGE分型。结果 2013-2014年检测粪便标本57 834份,分离到3 372株致病菌,检出率为5.83%;沙门菌的检出阳性率最高,其次是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3 213株沙门菌分为143种血清型,最常见的血清型为鼠伤寒、4,5,12:i:-、肠炎、斯坦利和德尔卑沙门菌。沙门菌对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较敏感;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明显差异,10种最常见血清型中,肠炎沙门菌对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最高,德尔卑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2 289株各血清型沙门菌的PFGE型别分布多样,表现出较大的指纹图谱多态性。85株副溶血弧菌分为10种血清型,最主要的血清型为O3:K6(61.18%),其次是O4:K8(10.59%);tdh携带率高(81.18%),trh携带率较低(7.06%),有10株菌(11.76%)不携带该两种毒力基因;副溶血弧菌对亚胺培南、萘啶酸、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均〉95%。13株志贺菌分别为宋内志贺菌9株、福氏志贺菌3株、鲍氏志贺菌1株;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氯霉素较敏感(76.92%)。检出的8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ETEC 29株(33.72%),EPEC 27株(31.39%),STEC 27株(31.39%),EIEC 3株(3.48%)。结论 2013-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沙门菌检出率最高(5.57%),其次是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
柯碧霞何冬梅谭海玲曾洪辉杨彤李柏生梁宇恒卢玲玲梁骏华黄琼柯昌文
关键词:致病菌病原学特征
一起小学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索小学生食物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提出合理的建议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对多家媒体报道的疑似食物中毒学校进行病例搜索。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包括可疑餐次及食物的分析,开展饭堂卫生学调查,对采集剩余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符合病例定义73名病例,其中疑似病例57例、可能病例16例;教师2例,住宿生71例,罹患率为12.6%(73/581)。症状以腹痛(97.3%,71/73)、恶心(31.5%,23/73)、呕吐(20.5%,15/73)为主,部分学生反映喉咙有不适及烧灼感。土豆焖鸭肉是可疑高危食物(OR=4.2,95%CI=1.3~14.0)。结论该事件为一起疑似龙葵碱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学校应加强对食堂的卫生及原材料的监督和管理,避免或预防该事件发生。
辜洁妮黄琼刘振华张恒梁骏华
关键词:食物中毒公共卫生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